“牛”語匯歷時差異論文

    時間:2021-06-12 19:22:32 論文 我要投稿

    “牛”語匯歷時差異論文

      【關鍵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牛”語匯;古今對比

    “牛”語匯歷時差異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人素來具有愛牛、敬牛、拜牛的習俗,牛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中不僅僅是一種動物種類,在大量的圖畫以及神話傳說中,牛表現為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在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發展進程中,牛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貢獻,對于農耕社會具有巨大的意義。但進入當代社會,牛的作用顯著下降,有鑒于此,本文主要從語匯角度分析“牛”語匯的古今差異

      一、牛在中國古代的作用

      牛耕技術的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一定文明時代的一個標志,在中國長期的農業耕種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次,牛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漢代初期以牛替車。再次,通過長期的試驗和總結,人們發現,牛具有很強的藥理功能。此外,牛作為一種圖騰,先民們對牛的崇拜表現在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壁畫巖畫中。在古代具有重大意義的祭祀活動中,使用不同種類大小及顏色的牛,反映了中國古代禮制上的細小規定。

      正是基于以上在農耕、交通、醫藥、精神崇拜和禮制五個方面的作用,古人在造字時創造了大量有關“牛”的詞匯以滿足和區別各領域牛的不同使用,故在古代漢語詞匯中存在豐富的“牛”的詞匯。

      二、牛在古代和當代語匯中的差異表現

      為考察牛在古代和當代語匯中的差異,筆者選擇《康熙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所收錄的表示牛的字詞短語作為研究對象,得出它們存在如下差異:

      (一)詞匯數量的減少

      在《康熙字典》中收錄的單字詞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詞就多達65個,代表的意義有指稱不同的產區、不同的年歲、不同的身體特征等等。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的單字詞并且在生活中常用的僅剩下“牛”這個統稱;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單字詞減少,且大多繼承古代漢語,但使用頻率較低。表示不同特征的牛的詞主要為雙字詞,語法結構為定中形式“形容詞+牛”,如黃牛、水牛、野牛等等。

      (二)概念意義的變化

      1、表示相同概念意義的詞匯減少

      (1)牛的歲數

      如:牭【說文】四歲牛

      犕【玉篇】牛八歲、六歲

      犙【集韻】牛三歲也

      特指不同年齡階段的“牛”的詞匯共有六字。古代漢語中,表示細分牛的年齡的詞匯多停留在牛的生長期(即0至4歲),并且對應具體的歲數。牛在成長至壯年以后可一直用于農耕、交通運輸等方面使用,故古代的人們對于牛生長期細致關注。在現在漢語詞匯中,表示區分牛歲數的詞有小牛、牛犢、老牛幾個詞,“小”和“老”是相對而言的范疇,不確指具體的年歲,泛指一個年齡段。

      (2)牛的產地

      如:牦【正字通】出甘肅臨洮即西南徼外

      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豚

      犤【爾雅】呼果下牛,出廣州高涼縣

      犩【爾雅】如牛而大,肉重數斤,出蜀中

      犪【廣韻】出岷山【爾雅】今蜀中有大牛,重數千斤

      特指不同產地的“牛”的詞匯共有十字。古代漢語中,牛的類型按地區劃分非常的細化,常以地區、縣、山為劃分依據。現在依舊使用相對頻繁的為“犀”,因其體型特異且產于西域,所以“犀”得以保留,與中原地區的牛加以明顯區分。

      在當代漢語詞匯中,常常出現的詞匯為“水牛”。水牛喜歡浸在水中,一般泛指江南地區水稻種植中使用的耕牛,因其特性而得名。

      (3)牛的外在特征

      1)通體顏色

      如:

      牷【說文】牛純色

      牻白黑雜毛牛

      犅【玉篇】特牛赤色也

      犖【廣韻】駁,牛雜色

      犥【集韻】滂保切。牛白蒼色。

      犥【說文】牛黃白色

      犠【疏】天子祭牲必用純色

      2)部件顏色

      如:

      牰【玉篇】牛眼黑

      犈【疏】牛之黑腳者,名曰犈

      犉【爾雅釋畜】黑唇,牛七尺

      犚【爾雅釋畜】黑耳

      犡【玉篇】牛白脊也

      表此類的古漢字共有二十六字。在古代漢語中,表示牛的顏色以及條紋的詞匯比較多,分為牛的通體顏色和局部特別顏色,并且主要顏色有黑色、黃色和白色。局部顏色主要為眼部、脊背、蹄尾等部位,可見古代的人們對牛有詳細的觀察,造字的時候也有偏重。在現代漢語詞匯中,常見的詞匯中有黃牛和黑牛,“白牛”這個詞匯已經淡出使用。

      2、相同的語匯表達不同的概念意義

      如:表示牛的雌雄

      牯【玉篇】牝牛(母牛)

      特【玉篇】牡牛(公牛牛)

      犃【玉篇】雄也,短頭牛

      (牜重)【篇海】牛有孕

      犅【玉篇】特牛赤色也

      牸【廣雅】牸,雌也。

      表此類的古漢字共有八字。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用公牛和母牛,或者雄雌來區別。在古代漢語中多用“特”“牝”“牡”,其中“特”“牡”的詞義已經出現了古今異化,義項的轉移。

      《現代漢語詞典》中“特”解釋為:1特殊、超出一般的,如奇特、特權等2【副】特別3【副】特地4指特務,如匪特、防特。“牡”解釋為:“雄性的(與牝相對)”,

      “特”的解釋中不再包含“公、雄性”,“牡”依舊保留了“雄性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牡”最常用的詞語為“牡丹”,花名的一種。

      “特”和“牡”兩個字的“本義”逐漸淡出使用。通過比較還可得知,在表示牛的雌雄的單詞中以“雄性”占大多數,這源于公牛的力量更大,更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中。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漢語中用(牜重)單字指稱懷有身孕的母牛,但在查找現代漢語詞典時卻無法找到與此義項匹配的詞匯,在當代詞匯此義項消亡。

      3、語匯更新、概念意義發生變化

      (1)牛的用途變化造成詞匯的更新

      在牛耕社會,牛的主要使用為農耕、運輸方面。

      如:牥【玉篇】良牛名,日行二百里——這個詞匯表示的就是牛在運輸中的作用。

      牛車產生的時期很早,比馬車早很多,因為牛力大,能負重爬坡,在漢代的時候廣泛運用。進入當代社會,特別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后,運輸工具機械化電氣化,已經由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代替。

      現今,牛的使用用途發生了轉變,首先大量的牛廣泛用于食用,分為有“肉牛”和“乳牛”,強化了牛的`最初始的用途。其次使用于娛樂,如斗牛。此外,在醫學領域也新興包含“牛”的詞匯,如“瘋牛病”“牛皮癬”等。

      (2)“牛”的詞性轉變使詞具有新的概念意義

      在中國古代詞匯中,牛的概念意義是指一種牲畜,多表示為名詞。但進入當代,牛已經不僅僅用作指稱牲畜的名詞,也可以用作形容詞,可指“非常強大的、厲害的”。如:牛市、牛氣、牛人、很牛等

      “牛市”最早運用于經濟證券領域,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與此相對的是“熊市”,是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牛人”:《周禮》官名。掌養國家公牛。較早指一種官職。近幾年“牛人”在青年人口語中得到廣泛使用。“牛人”表示此人非常厲害、強大,有夸贊的色彩,它體現了青年一代狂野的特性。

      (3)“牛”化為語素,不單獨具有概念意義

      “牛”在古代漢語中,作為詞單獨使用,具有概念意義。但隨著越來越來的外來語進入漢語中,英漢翻譯中使用“牛”這個語素,但“牛”不再單獨具有概念意義。

      如:牛頓——既指著名的科學家,也是現在物理學領域常使用的力學單位。

      (三)附加意義的變化

      1、精神意義及寄托的消失

      祭祀是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社會的頭等大事之一。人們每年祭拜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土地之神即為社,五谷之神即為稷,天子祭拜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期待神明能保佑國家社稷。天子在祭祀社稷時用太牢,皆使用純色;諸侯祭祀時用少牢。

      這種崇拜也表現在古人的造字中,例如:

      牢:祭祀和宴享用的牲畜。太牢:牛、羊、豕

      牲:【說文】供祭祀用的全牛“牲,牛完全。”

      犠:天子祭祀必用純色,故知純色。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犧牲”的意思變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牢”的意思有養牲畜的圈,如“亡羊補牢”,意思還指“監獄”,后者更為常用。這些詞的新意已經與最初的祭祀、崇拜無關,與現代人對于牛的精神意義以及寄托的逐漸消失有關。

      2、文化意義的保留和缺失

      成語是古代漢語的結晶,成語背后保留了大量的文化意義。在此,收集了一些與“牛”相關的成語,研究進入當代社會后,“牛”背后隱含的文化意義的保存和缺失。

      “牛”所隱含的文化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

      如:“休牛散馬”“歸馬放牛”“買牛息戈”等

      (2)比喻生活貧苦、負擔沉重

      如:“牛衣夜哭”“如牛負重”“騎牛讀漢書”等

      (3)踏踏實實、任勞任怨為人民服務的人

      如:“俯首甘為孺子牛”

      (4)倔強愚笨無用

      如:“鉆牛角”“對牛彈琴”“呼牛呼馬”

      除了以上常用的四大類,還有表示其他文化意義的成語,如:“老牛舐犢”表示父母對于子女的厚愛,“牛氣沖天”形容自高自大的驕傲神氣,“小試牛刀”表示本領大,“牛高馬大”可以形容強壯高大等等

      以上所有表示“牛”的成語中:第一二項的文化意義出現了缺失,這兩類的成語使用的頻率遠遠低于其他類別;文化意義保留的比較完整的是第三四類,其中第三類因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詩句而口口相傳;第四類帶有貶義色彩,“鉆牛角”表示倔強固執,“對牛彈琴”表現愚笨,以“呼牛呼馬”毀譽由人、悉聽自然。但“牛氣沖天”成語的意義發生了轉換,由貶義變為褒義,成語中的蘊含意義是指傲氣,但在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等節目中頻繁使用,表達人們新年祝愿,希望在牛年紅紅火火。

      三、牛的詞匯意義變化的原因

      牛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是最熟悉不過的牲畜,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進入現代社會后,牛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和視線,正是由于這種“陌生化”使得牛的語匯發生了古今差異。具體原因為:

      (一)語言內部的演變

      《康熙字典》中收錄的大量有關于“牛”語匯的字詞都由繁體書寫,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系統的簡化工作。現在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以收錄簡化字為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也是簡化字。因此大量的繁體字,其中如大部分“牛”語匯,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非常的陌生,淡出使用。

      (二)城市化、機械化

      隨著社會生活和經濟的發展,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遠離土地,中國的農民人口比例銳減。對于長期居住在城市遠離農耕的市民來說,對于牛已經越來越陌生。早先的牛耕,兩牛一犁完成小規模的耕種,現在由聯合收割機和播種機等機械來完成,而且在交通運輸中也由牛馬來拉車變為由汽油柴油等動力引擎的機械化運輸。

      (三)自然科學理論化

      古代人們對于牛的崇拜基于一種蒙昧,認為牛是神化的一種表現,希望對社稷的崇拜祭祀來祈求平安順利等等。但隨著人們對于世界認識的逐步深入,人們不會把抽象的事物神化,更多的用科學原理解釋。祭祀崇拜依舊出現在宗教中,用牛祭祀離百姓的日常生活愈發遙遠,如《牛郎織女》中的神牛、《西游記》中的牛魔王都只看做神話故事中的形象,不可能真實存在。

      (四)社會對外開放,中外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后,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其中文字作為重要的媒介。大量的外來語詞匯豐富人們日常口語,后因文字記載的需要,漢字充當用于音譯記載的符號,如“沙發”“牛頓”等等。

      縱觀全文,我們發現在以《康熙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為研究范圍之內,通過舉例以及對比分析的方式,探討“牛”的語匯在概念意義和附加意義兩個方面多元化的變化,并分析產生變化的諸多原因。但《康熙字典》是從文字產生一直發展到清代幾千年文字總括,集合了各個時代文字的不同書寫形態和使用。將《康熙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中“牛”語匯進行比較,只能大致的分析出古今差異,筆者還望分析不同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典籍,探討“牛”語匯在歷史演變的過程和規律。

      參考文獻

      [1]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M] 2005年

      [2]中華書局《康熙字典》[M] 2004年版

      [3]邢福義《現代漢語》[M] 1991年5月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M] 2002年6月第一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3]許家星《解讀<說文·牛部>的文化內涵》[J]新鄉師范高等學院學報2006年 06期第20卷第132頁

      [4]郭孔秀《中國古代牛文化試探》[J]農業考古1998年03期第320頁

      [5]陳萍《“牛”的文化解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第21卷第57頁

      [6]王瑩《釋“牛”》[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9年3月第25卷第一期第28頁

    【“牛”語匯歷時差異論文】相關文章:

    中西建筑特點差異的論文06-03

    新舊準則差異分析論文07-01

    差異與區別議論文09-23

    關于學生差異有效教學論文07-24

    形式的差異 共同的“文心”論文07-08

    論文標準成本差異的核算研究04-17

    差異分攤成本核算論文05-30

    中美鋼琴教學差異研究論文07-04

    著重差異的高中議論文10-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天婷婷亚洲熟女一区 |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 伊人成人久久精品综合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有精品 | 宅男噜噜69国产精品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