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ASP技術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研究論文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化與智能化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每個方面,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受到了網絡化的猛烈沖擊,現代遠程教育成為網絡化教學的產物。傳統的教學方法大都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難得到正常發揮,培養出的學生絕大部分屬于知識應用型人才,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1-2];網絡教學理念的提出作為對傳統教育方式的補充與完善,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授課的模式,而且彌補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的難題,它不但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而且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實現了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的需求模式,最為關鍵之處在于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原有的“依賴于課堂、依賴于老師”的傳統教育模式能到很大的改觀,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而且網絡教學平臺能提供各種靈活方便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集中和個性化學習的有機結合,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師教學過程的主體[7-9].
1系統功能需求分析
基 于Web的 網 絡 教 學 平 臺 的 開 發 與 應 用 已 經 非 常 成熟,但是基于Web的網絡教學系統會出現因為教學對象與教學環境的差異而必須重新修改教學平臺的設計方案和要求的情況。
根據建構主義所提出的教學理論的要求,學生作為學習過程的主題,需通過探索的方法去發現新知識的意義,而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指引者,要求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對于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任務[3-4].
文中提出的基于ASP的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與開發正是基于上述要求目標進行分析并設計的,根據上述需求,該系統大體上歸納為4個平臺:教學資源服務平臺,課程平臺,交流平臺和管理平臺,實現根據不同學習主體的具體情況智能化地為其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控制學習進程。
2系統設計技術理論簡介
2.1 B/S 網絡結構模式
目前網絡教學平臺設計中使用較多的系統交互模式是B/S (Browser/Server) 與 C/S(Client/Server) 模 式,文 中 采 用 B/S模式,客戶端通過瀏覽器(Browser)訪問 Web 服務器來訪問與其相連的后臺數據庫,B/S 結構的系統交互模式具有使用統一瀏覽器的界面格式,便于操作,且工作效率較高的特點,同時該模式通過把用戶的服務請求分配到服務器端,實現了無論在使用和還是數據庫維護方面都比 C/S 模式有著更高的性價比,而且使系統的維護過程層次化; C/S 結構的交互模式主要是基于局域網的環境下展開應用的,它受到地域的限制,而B/S 模式通過 Internet 進行通信,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但在處理大量數據時速度較慢[4-5].
2.2 ASP 技術
ASP 是 Active Server Page 的縮寫,即“活動服務器網頁”,它是微軟公司開發的用來代替 CGI 腳本程序的一種服務器端腳本環境,可以使用服務器端的腳本和組件創建動態內容,可以與數據庫和其它程序進行交互,常用于各種動態網站中,也可以創建使用 HTML 網頁作為用戶界面的 Web 應用程序,由于在該教學系統中采用了 B/S 的交互模式結構,系統運行過程中的任務處理大多數發生在服務器端,因此客戶端的瀏覽器基本不會依賴于服務器,因此 ASP 具有簡單易學、工作效率高、安裝使用方便、開發強大且多樣和無序編譯的特點[3-4],其實現過程的示意框圖如圖 1 所示。
Windows Server2003 是目前較為常見的網絡操作系統,具有 可 靠 的 安 全 性 和 穩 定 性 且 易 于 圖 形 用 戶 界 面 的 操 作,SQLserver2000 作為后臺數據庫,采用非過程化的 Transact-SQL 編程語言,所有的應用程序都需要通過利用該語言才能實現與 SQL 數據庫進行通信,適合中小型系統的開發,ASP利用 ODBC 接口技術和服務框架網絡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可擴展的主機環境,非常適用于動態網站腳本編程技術,是中小型系統開發環境的首選。因此,本網絡教育系統把 Windowsserver2003、ASP 和 SQLserver2000 結合起來作為開發環境與應用平臺,這樣的組合是當前網絡教學平臺開發較為常用的一種系統搭建模式。
3教學系統總體設計
根據上述需求,教學系統大體上歸納為 4 個平臺,即教學資源服務平臺,課程平臺,交流平臺和管理平臺,4 個平臺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塊包括教學內容、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網上答疑和考試系統五個子模塊,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知識內容的結構化設計模式以方便具體課程內容的編排、放置應該考慮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同時要盡量確保設計的系統具有能夠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包容性和可擴展性、易使用、易維護、適用非計算機人員使用、為師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務、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等特點,使得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采用 B/S 交互模式實現,充分避免了 B/S 交互模式在處理大量數據時速度較慢的缺點,系統整體功能結構如圖 2 所示。
3.1 數據庫設計
根據上述網絡教學平臺的需求分析,需要對系統的后臺數據庫進行設計。與用戶應用邏輯直接相關的實體包括系統管理員、教師、課程和學生,它們之間相互以講授/選修的關系進行關聯,反映主要實體關聯關系的 E-R 圖,如圖 3 所示。
3.2 教學內容管理
教學內容管理子系統的功能應考慮如何實現不同用戶,如學生、教師和管理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即如何實現教師可以進行在線答疑,學生可以通過視頻或虛擬教室學習,使得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約束。針對上述問題,管理員可遠程對資源中心內的資源進行全面的管理,包括存儲方式的定義、資源分類的構建、用戶的管理、資源的上載、管理、編輯等,為適應素材管理的需要,還應能夠提供資源批量上傳、圖象資源自動生成縮略圖等功能,大大降低了管理員的工作量和管理難度。如圖 4 所示。
教學資源的維護與調用方法與資源的格式相關,對于多媒體資源,在實現上需要應用不同的插件,因此,按照資源的格式不同,網絡教學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分為普通教學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資源。
3.3 管理系統模塊
管理員模塊具有整個網絡教學系統維護和管理的權限,能夠實時進行在西安管理,它的權限范圍如圖 5 所示。
3.4 評測系統
網上評測系統是本系統的主要功能模塊,設計注冊表單時設置了兩種身份的用戶即老師和學生,評測系統設計的好壞,關鍵在于它的指標體系是否健全與合理,它的設計不應該單純的靠學習者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評價的排行,而應該圍繞系統的使用對象之間以實現更好的智能化在線交互。評測也需要考試成績等指標,就本系統來說,能檢測到的指標及表現形式如下:學習時間與學習者在線時間,學習活躍程度與發布教學資源的數量及品質;提問及回答問題的多少,學習效果與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以上指標都能轉化為數字并進行計算,只是評測的每項對象所占的權重多少是一個很難通過計算得出的數據。因此,本系統在評測前要先在評測系統中設置各檢測項目的權重系數,具體的權重系數可通過調查的方式得出。調查結果如表 1 所示。
4系統的安裝和測試
該系統運行在由一臺聯想萬全 T100 服務器和學生電腦作為客戶機組成的小型模擬測試環境,該校網絡學院學生和教師幫助完成了系統的功能和兼容性測試;在測試過程中,不論是學生發布資源還是進行在線交流,均能正確實現,并且運行穩定, 同時,全新的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和評測方式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績提高提出了新的學習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5結 論
根據上述測試結果說明本文所設計的系統在功能上是值得肯定的。 ASP 技術的引入,使得該系統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一理念將有利于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云計算服務技術融入全新的教學管理系統之中,使之在功能和性能上更加完善和強大,對網絡教學平臺的研發,在國內外已經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但隨著教學新理論和網絡新技術的不斷呈現,網絡教學平臺也必然與之共同進步,將教育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的網絡教學平臺未來一定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申瑞民;赪eb的智能遠程學習環境的構建[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4(2):36-38.
[2] 張建偉。論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EB/OL].[2006-06-08].
[3] 彭聘齡。 認知心理學[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
[4] 普措才仁;贐/S體系結構開發應用系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1):47-49.
[5] 趙增敏,朱粹丹,趙朱曦。ASP動態網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 周逸文,姚樹春。管理信息系統模式的比較與分析[J].應用研究,2005(18):56-57.
[7] 張社廣。網上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01.
[8] 張麗。從 C/S到B/S,再到三層(多層 )結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0(3):24-27.
[9] 呂佩吾,張麗靜,李嘉,等。 廠級信息監控系統的B/S化實現[J]. 陜西電力,2014(6):34-37.
【ASP技術下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網絡環境下平面設計教學研究論文06-23
網絡環境下環藝設計教學研究論文06-23
在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論文01-27
開放式實驗教學網絡平臺的設計論文07-12
校園網的網絡教學平臺架構設計與實現論文07-12
教學研究論文12-13
淺談網絡語言影響下的作文教學優秀論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