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徽
優質課比賽可以說歷史悠久,并且大有長盛不衰之勢。誠然,優質課比賽可以賽出水平,賽出風格,有助于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助于教研教改風氣的蔚然興起。但時下炙手可熱的優質課比賽大多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確實該降降溫了。
一是優質課比賽成了時間比賽。備課是上課的前提,但花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個把月的時間來備一堂課則有點費思量了。為了“產生”“優質”課,主辦單位往往有意識的提前通知參賽學校,有的近乎有個把月的準備時間。參賽學校為了取得好名次,也是嚴陣以待,很多時間都被“優質”掉了:一是選老師,選認為在各方面都有優勢有把握的老師參賽:二是選課題(課型),選最適合該老師講而且最冷門最容易獲獎的課題(課型);三是反復講。課題(課型)選好后,把同一堂課在本校甚至在全鄉全縣的有關學校里反復演練,直到講得滾瓜爛熟,講得爐火純青,講得有如獎章般金光燦爛。經過這樣的持久戰,優質課焉能不“優質”?可以說,誰把握了時間,誰就似乎穩操勝券。花如此長的時間講一節課,其優質何在?
二是優質課比賽成了“集體”比賽。眾所周知,一節課一般由一個老師執教,可眼下的一些優質課競賽改變了傳統。講臺上是一個人講,可后臺卻有一個龐大的“智囊團”。有全校的甚至全鄉鎮乃至全縣的老師和權威都在后臺出謀劃策,“指手劃腳”,有多層領導掛帥,有無數專家把關。有的還立下“軍令狀”,那就是非拿第一名不可。這樣一來,哪個敢不重視,誰人敢不參加?于是,有糾正“咬文嚼字”的,有訓練眼神手勢的,有研究環節步驟的,有設計教具學具的,甚至連開頭、結尾、過渡以及哪些話在哪里講都考慮得天衣無縫,部署得巧妙周全,真是“全師動員,大辦優質”!這時的執教者往往成了毫無主見無所適從的木偶人了。在這種形勢下,誰的集體力量大,誰的獲獎希望就大。這樣產生來的“優質課”事實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能不優質嗎?
三是優質課比賽成了“花樣”比賽。有些參賽學校為了“生產”“優質”課,獲得好名次,不顧學校實際情況,苦心經營,千方百計在課堂上“編織”一些“花樣”,力圖出奇制勝。誰的花樣多、奇、巧,誰就有把握獲勝。如今,在課堂上使用錄音機、電視機和錄像機已不是什么高招了,多媒體在優質課比賽中早已成了備受眾人青睞的寵物!還有一些奇招怪術,如自帶學生(早已訓練好了的),以求教學效果立竿見影;自制“特異”教具,以求教學手段立異標新。為了一堂課,學校得心悅誠服的壓縮其它應有開支而花銷掉一大筆款子。這樣的課,即使得了個“優質”,價值幾何呢?
四是優質課比賽成了“關系”比賽。有很多老師確實會講課,可是因為沒有“關系”終未能參加比賽,而因為有“關系”,以及有諸多好處的比賽“常規”,再差勁的老師何愁捧不回金燦燦的獎杯,亮閃閃的證書?有的東道主參賽學校則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把本校的已深知學校意圖、熟知教學內容的“好”學生作為授課對象,上課時,學生就對答如流,配合默契,此課不獲獎?相反 ,把所謂“差生”“流放”到別校老師的課堂上,學生不能甚至不敢配合,該課又如何能講出優質呢?再者,有的學校在評委中搜尋熟人,拉攏同鄉,或擺酒席,或塞紅包,或邀跳舞,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價優”“質”亦“優”。有如此復雜的“關系”,講出的課不“出類拔萃”才怪呢?這難道不是“關系”比賽嗎?
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優質課比賽乏味變質了呢?我想不外乎是“名”和“利”在作怪。這主要在于主辦單位過分渲染和重視了比賽的名氣和利益。獲獎的人除能獲得獎金之外,更重要的是還有評模、晉級和加工資等優厚待遇,一路綠燈。參賽學校為了有聲譽、撈面子,就不惜一切代價,不擇一切手段,硬是要“捧”出一個人來,樹起一面“旗”來 ,從而使優質課比賽結果與比賽初衷大相徑庭,造成“質不優,價不廉”的尷尬局面。
所以,有必要給“優質課比賽 ”降降溫。但并非說不搞優質課比賽了,而是如何賽的問題。關鍵是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要認識到優質課比賽旨在共同研討學法教法,共同提高教學水平。要真實體現各校各人的教學特色與風格。第二,是淡化名利效應,降低獎金金額,削減獲獎證書的誘惑力和吸引力。再次是,規范比賽行為,包括講課與評課。如規定時間,固定課題(課型),爭取統一學生,堅決凈化評委,使比賽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優質課比賽,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比賽的目的,取得預期效果。
作者郵箱: tcluohui69@hotmail.com
[給優質課比賽降降溫(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降溫祝福語50句
6.馬說優質課件
7.《畫》優質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