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2-12-16 朱四倍
看了貴報關于“學生欠管教嗎”的討論,很受啟發。由此我想到了“讓學生舉起右手”的河北省安國市的那位教師的故事。這位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發現一個學習很差的學生和其他學生一樣舉起了手,讓他回答時又一個字回答不出來。下課后,這位老師帶學生回辦公室,問他為什么不會也舉手,這位同學哭著說:“別人都會,如果我不舉手別人會笑話我。”感慨之余,老師讓這位同學不會時舉右手。就這樣,這位同學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取得了進步。這位老師依法讓其他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不會時也舉右手,慢慢地他發現整個班級都變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得出某些有益的啟示。這位老師并沒有給他的學生扣上一頂不服“管教”的帽子,沒有向他質問“不會還要舉手,是不是想和我作對?”而是在詢問了詳細情況后,進行了人性化的改進。如果這位老師的做法,不能引起全班學生面貌的整體改進,我想,那才叫奇怪呢。事實上,某些老師把愛提問題和好問“為什么”的學生歸為不服“管教”,只能說明我們忘記了教育原則中的教育立美。
所謂教育立美,就是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為指導,把美學原理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使教者樂教,學者樂學,并按照教育的基本規律把受教育者塑造成“追求美好人生、創造美好世界”的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育,但教育并不僅僅意味著“管教”。不能有學生對教師的批評提出“我怎么了”,就斷言老師很難從學生那里獲得尊重。或許有些老師對學生的言聽計從已經習慣了,容不得學生再提出一個“為什么”,也怕動搖自己的權威地位。不要忘記,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是在培養人,面對的是各方面都還不成熟、需要知識和愛來熏陶和凈化的人。更不要一方面承認教師和學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在課堂上又不給予承認。
無數的教育實踐表明,青少年的心靈需要美來滋潤,青少年人格的形成需要美來鑄造,青少年的智慧需要美來激發,青少年的素質養成需要在審美教育中培養。“讓學生舉起右手”,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從內心深處產生的偉大情感,是教育立美的動力源。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管教”嗎?只不過這是一種受歡迎卻又不多見的“管教”罷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一種最偉大的情感,它總是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創造人類最偉大的珍貴的事物。”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是空洞的說教,是一種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詮釋。它可以使學生自卑者自尊,落后者上進,悲觀者看到希望,冷漠者燃起激情,在學生心靈開放出燦爛的花朵。
沒有對自己教育對象的深厚感情,而一味地說現在的學生不服“管教”,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我們的學生需要“管教”,需要一種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管教”,而不是那種粗暴的訓導。如果教育界出現了更多的“讓學生舉起右手”的舉措,那么關于“學生欠管教嗎”的討論就會越來越少,那將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幸事。
[學生需要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管教]相關文章:
7.讓心中充滿陽光
8.晏子的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