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課堂教學的有效范式 --關于《教與學整體設計》的訪談

    發布時間:2016-3-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教育報        2002-12-13     記者 于建坤 

     

      王 生 江蘇省啟東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特級教師、博士 

      張國聲 江蘇省啟東中學教科室老師 

      于建坤 本報記者 

      有沒有這樣一種教育范式?它可以集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習方法為一體?《教與學整體設計》的編寫者正在做這樣的探索。他們是全國著名重點中學江蘇省啟東中學的一線骨干教師。他們認為,這種教育范式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運用探究方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讓學生感悟、體驗、內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圖改變傳統的“灌輸”、“識記”的“填鴨式”教學,鼓勵學生投入生活,親身實踐,自主選擇,主動探究。它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本能和個性,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自主時間還給學生。它強調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表達研究成果。最終變厭學為愛學,由愛學到樂學、會學、善學、巧學。 

      以教師為主導 以學生為主體 

      問:《教與學整體設計》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理念,這個理念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主要是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發現者、探索者;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指點和熏陶,而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進行的。 

      基于以上認識,《教與學整體設計》一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改變了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改變了原有的教學關系,即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從而確立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拓展性、深刻性。 

      問:從字面上看,“主導”、“主體”既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又強調了學生的重要性,那么,主導怎樣體現,主體又是怎樣體現的? 

      答:在《教與學整體設計》一書的編寫過程中,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助,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教與學整體設計》在各分冊編寫過程中,都要求按課時設置“教與學師生互動”這個重要欄目,該欄目提供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問:主導、主體都有一個“主”字,到底以何為主,怎樣解決主導干預主體的問題? 

      答:“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最早由錢夢龍同志在1982年提出,近幾年來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因為這一教學思想曾一度扭轉了教學中滿堂灌、滿堂動等一系列弊端,我們也認識到,有“主”就有“次”,有“主體”就有“客體”,有“主動”就有“被動”,因此,以甘其勛老師為代表的一些同志對“學生為主體”提出了質疑。并從系統論、信息論、認識論、辯證法、教育心理學等角度論述了“雙主體”的觀點。 

      “教”的主體是教師,客體是學生,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發揮能動作用;“學”的主體是學生,客體是教師,學生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教師則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教與學整體設計》叢書編委會的老師們,比較認同以下觀點:“在教學活動這一不斷發展、循環往復的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主體、客體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規定,而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整體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與“導”的活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問:此書的體例有何特點,適用于哪套教材? 

      答:該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兼顧了“教案”和“學案”的特點,是一套真正走進課堂供師生互動使用的輔助材料。它區別于其他教輔資料的最大不同在于是按“課時”來編寫的,具有詳細的教學過程設計,重點解決每課時教材內容如何講授、如何拓展,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該套叢書適用于九省一市的新教材,下冊又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新教學大綱編著而成。 

      關注學生品質與人文涵養 

      問:啟東中學一直以較高的升學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你們對人文素質培養是怎樣認識的? 

      答:古往今來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品質和人文精神是學生社會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的學校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通過學校教育發現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發揮人的力量,最終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 

      針對未來人才素質構成,經濟合作和開發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曾經討論過“三本教育護照”。認為,未來的人都應該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第三本護照則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品質和開拓能力。由此可見,學校教學關注學生品質與人文精神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問:學業成績是硬指標,看得見、摸得著,但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養成就難以量化,不容易一下子見出來,人人說重要,但實際上怎樣彈性就大了,啟東中學有哪些有實效的做法? 

      答:教育是未來的事業,今天在校學習的學生,將來就要走上社會,為未來社會服務。因此教育需要有預見性、超前性。以教學為中心,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是學校的主要任務,學生學業成績是硬指標,看得見,摸得著,我們說這是顯性指標,但是學生品質和人文精神則是教學質量的隱性指標,學校教育在抓教學顯性指標的同時,更下大力氣抓教學的隱性指標,即關注學生的良好品質的形成及學生的人文涵養。我校承擔了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關于中學德育研究”總課題的一個子課題研究--“培養學生道德實踐能力”。我們通過各種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良好品質,如主題班會、18歲成人儀式、青年黨校、社會實踐活動等,更重要的是把這種教育目標落實到課堂上,滲透到各科教學中,這樣時時處處、全方位地為學生人格和人文涵養形成創造一種情境和氛圍。 

      《教與學整體設計》叢書是高中課堂教學的同步教輔資料,叢書編寫過程中,注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但也融入了許多素質教育的內容。各分冊的主編在設置“綜合應用創新例題”、“能力測試平臺”等欄目中,注重試題安排的繁與簡、難與易相間,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心理素質,同時在課時設計及相關的欄目中滲透了大量人文素材,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叢書每單元都設置了“課外拓展閱讀”、“研究性學習課題”等欄目,這些欄目的設置,我們認為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和人文涵養的提高,將會起到一定作用。 

    [尋求課堂教學的有效范式 --關于《教與學整體設計》的訪談]相關文章:

    1.教案中教與學的活動

    2.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的心得體會

    3.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論文

    4.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5.關于成語故事的課堂教學反思

    6.我尋求挫敗的閱讀答案

    7.我尋求挫敗閱讀答案

    8.《范式守信》文言文翻譯

    9.論文中職平面設計專業的課堂教學

    10.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 | 中文字幕久久综合久久 | 伊人婷婷涩六月丁香七月 | 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 |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亚州免费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