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改造人生 第二章 閱讀--文化之流

    發布時間:2016-5-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閱讀改造人生(擬定名,曾祥芹主編,尚未出版) 

                   第二章 閱讀--文化之流 

                         竇愛君(編寫) 

    第一節 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閱讀活動的崇高目的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一下“閱讀”和“文化”這兩個概念的內涵。 

    “閱讀”總的來說,是從以文字為主體符號的書面材料(文章或文學作品組成的文獻)中獲取信息(事料、思想和情感)的過程。這個過程起碼有三個層次:從宏觀上看,是作為人類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而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是讀者緣文會友的社交行為;從微觀上說,是人類閱讀個體從精神產品中汲取精神營養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從中觀層次看,是受過教育的人們在文化生活領域的普遍的實踐活動,是他們對精神產品進行消費和再生產的一種腦力勞動。由此可見,人的知識,特別是間接知識的絕大部分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是人的文化水準的重要標志。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許多學科都以文化為研究對象,從各自的角度對文化下定義,文化就有了眾多的定義。從廣義上講,文化可以泛指人類在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反映一定歷史階段上的技術進步、生產經驗和人們勞動技能方面以及教育、科學、藝術等方面達到的水平。從狹義上講,文化則專指精神財富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龐樸的觀點,近年來受到青年讀者們的贊賞。他在1986年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問時指出:“文化是人的本質的展現和成因。” 

    而閱讀正是出于人的需要,正是為適應人的本質的形成與發展,而創造出來的讀者與讀物的主客統一的辨證運動。因此,閱讀與文化就有了不解之緣。 

    首先,閱讀是文化傳播和繼承的過程 

    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文化,人類為了使文化發揮應有的價值,也為了避免文化的隔斷甚至喪失,就必然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加以傳播繼承和保存。在文化內容簡單和貧乏的時期,文化傳承的手段也非常簡單,如口傳耳受、結繩記事等等。但當經過日積月累、世代發展,文化內容日趨繁復的時候,簡單的形式就無法容納了,必須創造許多專用符號來儲存前人的經驗,這些符號最終演變成了我們人類各種各樣的文字、語言。這些文字不僅本身體現著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這些語言文字的有機的排列組合,可以表達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這就是文章。古往今來,對文字、文章的閱讀,就成了人類繼承和傳播文化的重要活動。 

    其次,閱讀是文化創新的流程 

    誰都知道,世間萬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人類社會也同樣如此。有發展就有創造,隨著現實的創造不斷增加,文化的創新也在增加,進而分化越來越精良,越來越細微,因而文化傳承的方式也必然越來越趨于科學和嚴密。今天,我們可以透過那些組織嚴密制度嚴格的閱讀場所、閱讀媒體,譬如說,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文藝演出、展覽團體和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等等特殊的社會組織,來想象人類文化的創新已經發展到何等繁榮的地步。人們通過這些組織去閱讀豐富的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這些組織更見證了文化的創新,因為任何創新的成果都必然轉化為新的閱讀材料、閱讀對象,被它保存和傳播,進而通過人們對它的閱讀,去實現新一輪的創新。人類生生不息,人類也在閱讀中,不斷體會并實現著文化的日新月異, 

    第三,閱讀的崇高目標在于疏通文化的活流,更新文化的蘊涵。 

    明白了閱讀和文化的關系,我們就不難理解,無論是在學校里進行的閱讀,還是在家庭、工作崗位、其他社會機構或場所進行的閱讀;無論是傳統的對印刷材料的閱讀,還是現代的網絡超文本閱讀;無論閱讀的主體、閱讀的材料、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最初目的或首要目的有多么大的不同,有一點都不能否認:文化是閱讀的內容,閱讀是傳播、繼承和創新文化的主要工具和方式。 

    正是借助閱讀,文化才得以延續和發展。所以,擁有文化并實現文化的創新,都必然成為所有時代所有閱讀活動的崇高目的。換句話說,閱讀的崇高目標正是在于疏通文化的活流,更新文化的蘊涵。 

    第二節 閱讀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本手段,即主流 

    人類之所以能由動物演進至能意識自我的社會主體,主要是靠文化作為陶冶材料。這些材料中大部分是先前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像知識、信念、傳統、習俗等人類結晶都能在前人的著作中一窺其底蘊。閱讀作為學習和繼承先人智慧結晶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借此讓人了解過去人的所言、所思、所行,以便更好地指導現今的社會或影響未來的社會。就個人而言,一般說來,閱讀追求從“不完美”向著“完美”、從“非理想”向著“理想”、從“現實的自我”向著“理想的自我”的演進。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閱讀充分體現了個人對傳統文化的承受,體現了人的社會化進程。人通過閱讀活動來獲取知識、積累經驗、涵養品德、修訂價值,實現在個人文化方面的量的增多與質的改進,從而自覺地用前人的經驗來解決眼前或以后實踐中的困難。所以,對個人來說,閱讀應是伴隨終生的活動。對民族文化而言,閱讀不僅起了繼承和延續的作用,而且還是締造新文化的起點,這比保存和延續更為重要。 

    封建時代用的是神權和武力統治國家,現代社會則必須靠知識和智慧統治國家。因而,對那些記錄著知識、蘊涵著智慧的書籍的閱讀,必然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活動。 

    從社會形態看,閱讀經歷著一個漫長的歷史。 

    在發明作為記錄手段的文字之前,傳遞消息主要靠聲音、手勢而后是言語。其傳播的數量及范圍都非常有限。只有在發明文字之后,個人的知識經驗才能跨越時間和空間,成為全社會的財富和歷史的記錄。所以,那些刻畫在石塊、粘土板、木片、甲骨和葦草紙上的符號,使人用記憶之外的方式把知識經驗存留下來,以供當時的人和后世的人閱讀學習。對這些符號的識別、破譯,成為人類最早期的閱讀活動。這正是人類發展史上革命的、劃時代的進步。十九世紀中葉發明了活版印刷術,能夠把記錄裝訂成冊,不但保存了以往的記錄,而且使知識經驗的記載更正確可靠,它使書籍和對書籍的閱讀成為知識經驗傳播和繼承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 

    到了近代、現代社會,知識空前擴大。一個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乃至踏入社會的職業訓練,時時刻刻都要進行閱讀。除了學校和在職專業訓練以外,研究機構和學會、圖書館、博物館、資訊中心等也是社會上主要的閱讀交流場所。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是通過這些媒介,去學習知識經驗,并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傳續下去。經過日積月累,從這些經驗、知識和技術里孕育出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化又反過來促進學術及技術進步,使人類生活不斷得到豐富,成為社會進化的基礎。 

    第三節 文化的全民性帶來閱讀的全民性 

    過去,人們總是把讀書和文化看成有閑階級的專利品,惟有社會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才能讀書,才能擁有文化。至于一般勞動者,則終日忙碌于生活,沒有時間去讀書,去從事文化活動。這樣,社會里只有少數人能運用文字,從事藝術的表演和欣賞,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也就因此距離越來越遠,文化變遷也必然受到嚴重的影響。 

    但是,隨著政治民主化、經濟技術化,社會的開放、教育的開放,特別是大眾傳播活動的日趨頻繁,大眾文化的素質得到提高,精英文化也實行廣泛的普及,兩極文化逐步向同一方向靠攏。作為文化傳承的基本手段的閱讀,也就成了全民的需要;文化于是就成了全民所有。聯合國1948年《人權宣言》中把文化確定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并把享受文化的權利確定為人民的基本權利,這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客觀形勢的。 

    所謂全民的文化就是指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而參與的先決條件就是具備讀、寫、算等求知的能力。而讀尤其重要。因為讀是寫、算的基礎。本來,像讀書這樣的基本權利在一個義務教育制的國家是用不著爭取的,因為這種權利就像一個人的工作權、休息權、私人財產和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等權利一樣,國家會主動為人民創造條件予以保障。但事實上不這么簡單。我國目前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水平和教育普及化程度都不高,人民所受教育有限,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各地區間在經濟、文化、教育水平乃至人的素質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東南沿海地區,教育的普及率高,高學歷、高文化層次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高,從而擁有較優秀的文化,代表著我國先進文化的走向。這些地區的人民具有相對較好的閱讀獲知和表達的能力,文化的參與能力也就相對較強。而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率還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中學生輟學現象依然存在。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斗大的字不識一升”的人,還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看來,要在我國實現閱讀的全民化和文化的全民化,任重而道遠。但不管怎樣,讓全社會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文化全民性必然追求的目標。江澤民1998年12月22日視察北京圖書館時指出: 

    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知識,我們要在全社會倡導人們多讀書,大興勤奮學習之風。如果十二億人民中,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的知識水平提高了,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我們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就大有希望。 

    社會的知識化要求閱讀的全民化。這種閱讀的生活化、社會化、全民化,正是勞動“智化”程度和生活“文化” 程度日益高漲的標志,它使工作中的“業務學習”和閑暇中的“業余閱讀”連貫起來,充實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使全體勞動人民走向知識化。向“閱讀社會”邁進,已成為人類閱讀追求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見,閱讀不再是少數讀者的文化涓涓“溪流”,而是全民讀者的文化滾滾“洪流”。閱讀的古今變化實際是逐步實現由貴族閱讀文化向大眾閱讀文化的轉變。未來的“閱讀社會”就是全民閱讀。 

    第四節 在閱讀中吸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 

    以儒釋道融合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墩撜Z》、《莊子》、《孟子》以及后世無數經典著作無不在闡釋、修正、補充、發展這一思想文化。只有憑借閱讀和思考,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才對其進行學習、吸收、并創新,漸漸筑就了典型的東方人格。 

    通過大量閱讀儒家經典作品,可以熏染出屬于儒家的一種鮮明思想:經世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內圣外王”的思想。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有效地解決國家民族的政治、社會問題。個人道德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即“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忠君愛國愛民,可以犧牲自己,且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一種不妥協的民族精神。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許多人都讀過,最后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絕唱,正是這種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民族精神哺育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 

    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氣節”問題,這是從民族精神的傳統衍生出來的。然而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追求名利的思想又是很難擺脫的。私心難盡,所以儒家非常重視“內圣”--個人的道德修養?追蜃臃浅Y澷p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儒家還提出一個“恕”字。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后八個字要做到是很難的!凹核挥鹗┯谌恕,反轉過來,“己所欲,施與人”也是很難做到的。 

    從魏晉以后,儒釋道三家融合,匯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輕物欲,樂天命而安于自然的老莊思想開始盛行。這種思想文化要求人們克制自己的私欲,對個人的名利得失看淡一些。它在知識界、政治界都有一定的影響。相傳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有一個在京師的大官,家鄉的鄰居蓋住宅墻占了他家的三尺土地。他家里的人寫信給他,要他給縣令打招呼,叫縣令給予關照。這位大官收到家里的來信,回了一首詩:“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依锏娜苏辙k。鄰居感動了,也讓出三尺地。這樣形成一個“六尺巷”。 

    借助大量的閱讀,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經世思想、老莊思想,就會漸漸融化在一個人的血肉里,并在其身上體現出來。一方面,吸收民族精神,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事業,奮斗不息;另一方面,正確運用老莊思想,以恕道精神,處理個人利益、處理群己關系。這就是中華讀書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重點吸取的兩方面的內容。 

    當然,繼承祖國文化傳統的閱讀,決不是無所選擇,兼收并容,而是剔除糟粕,吸取精華。從“流”字來說,就是清除濁流,阻擋逆流,沖決死流,保持活流。這“活流”,正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第五節 在閱讀中學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遺產 

    由于世界文化遺產包羅萬象,在這里只能以《圣經》為例,來略窺一斑。 

    世界上幾乎沒有誰不知道圣經。不管是出于信仰還是出于興趣,世世代代有無數讀者和學者對它投住了無窮的精力,去誦讀,去品味,去獲取,去創造。如此巨大的魅力,是由圣經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圣經》作為記錄著猶太信仰體系的書不僅被猶太人視為其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貢獻,而且被世人公認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部書籍。它歷來被看成反映人類早期生活和思想的“文化母本”,是日后發展起來的文化的種子。其影響之廣、之深幾乎遍及世界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宗教信仰、倫理思想,到文化科學、文學藝術,概莫能外。魯迅先生曾評論《圣經》說:“雖多涉信仰教誡,而文章以幽邃莊嚴勝,教宗文術,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茲未艾! 

    《圣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閱讀圣經,就不能深刻了解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學。其對西方文學的影響尤為無與倫比。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還是現當代的文學都受到它的直接影響。像意大利大詩人但丁的《神曲》,英國著名詩人密爾頓的《失樂園》,小說家班揚的《天路歷程》,德國詩人歌德的《浮士德》等都直接借用了《圣經》的情節或體裁。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至少有二十五部、共80余處引用了圣經內容。因此,閱讀《圣經》,可以使我們對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準確的把握;而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又反過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圣經的文化內涵。 

    另外,《圣經》對藝術、音樂、美術的影響同樣巨大。在西方近代歷史上,無論是英語,還是德語、法語的現代化和規范化都是通過翻譯《圣經》取得的,如英語欽定本《圣經》在規范現代英語方面的作用,足見《圣經》的影響力之巨大。不少對《圣經》進行過深入細致研究的學者都把它看成是“一部屬于全人類的書”。的確,《圣經》不僅是猶太人的宗教經典,是猶太人生活和思想的百科全書,也是人類文化的最寶貴遺產之一。若撇開《圣經》中的宗教成分,或撥開人為的“神學” 帷幕,《圣經》便無疑可視為是一本專注于人類道德狀況的書。無論是它列出的“十誡”或提到的613條誡命,還是它宣揚的“公正”和“正義”思想,其終結的目的無不可以看成是為了提高人的道德水準。猶太教作為一種“倫理一神教”所具有的道德教化作用亦表現于此。難怪有人把《圣經》說成是“我們道德教育的寶庫”。而它對人類社會公正和正義的關注使人們發出“《圣經》對未來的最大夢想和希望是建立一個致力于全人類之正義與和平的和睦的世界”的贊嘆。 

    所以說,閱讀一部經典,就是了解一個世界。多多閱讀富有影響的書籍,就像對《圣經》的閱讀一樣,將使我們進一步融入世界,成為擁有世界文化思想的現代人。 

    第六節 在閱讀中學習和掌握一些物質文化知識 

    中國乃至世界的名勝古跡、古器物、古建筑很多,現在都成為旅游資源。通過對有關文字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些遺跡的文化內涵。 

    舉例說來,皖南徽州商人遺留下來許多明清建筑。明清時期的拱橋、石道、牌坊、祠堂、亭閣、宅第遍及徽州各城鎮、村落。這些古代建筑的確是很精致的、宏偉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是徽州商人經營規模大、發展快、行業多、賺錢豐的結果。沿江地區向來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因此,有人提出了“繼承徽商傳統,重振徽商雄風”的口號。 

    如果我們借助對有關文字的閱讀,就可以深入研究這些物質文化的內涵,進而深入了解徽商,提高我們的思想認識。 

    徽商的住宅的確是華麗的,真的做到了雕梁畫棟。雕梁的內容都是祝福長壽、多福、賺錢、升官一類。牌坊很多,皆屬歌頌祖先、家族之作。臺灣電視片《霧鎖重樓》里的七座大牌坊的實景鏡頭,就是在歙縣拍攝的。在古住宅中掛有許多對聯,主要是下面一些內容: 

    富不丟豬, 

    窮不丟書。 

    敦孝悌,此樂何極, 

    嚼詩書,其味無窮。 

    世事每逢謙處好, 

    人倫常在忍中全。 

    欲高門第須為善, 

    要好兒孫必讀書。 

    二字箴言惟勤惟儉, 

    兩條正路日讀日耕。 

    忍片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德, 

    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從這些楹聯中,可以看到,徽商所追求的是耕讀社會,是孝悌社會,是忍讓社會,一句話:是保守、守舊思想的集中表現。 

    再結合閱讀有關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物質文化,和當年徽商的活動方式完全一致;丈掏獬鼋浬贪l了財,富起來了,不外兩條路:一條是在家鄉蓋豪華住宅、大量購買土地!耙阅┢鸺遥员臼刂,悠游林下,養老送終。錢多,就建牌坊、造祠堂。另一條路則是讓兒子讀書、考科舉、做官。如果有兩個兒子的話,一個經商,一個讀書做官。做官有權勢,以保護商業利益。所謂徽商的“儒商傳統”,就是經商致富,回家享樂養老。也有在蘇州等繁華城市經商致富,轉入當地戶籍,在外養老。 

    歷史進入近代以后,與徽商齊名的寧波商人適應時代的變化,發展成為近代商幫,至盡仍在海內外顯示出它的生命力;丈虅t一步一步地落后于變化了的時代,衰落下去。考其原因,蓋在于徽商缺少一種進取革新精神。寧波商人則具有這種精神,因而取得不斷的發展。 

    從閱讀中,認識徽州的物質文化,進而提醒我們一個徽州歷史的教訓:人需要有一種進取和革新精神。 

    第七節 在閱讀中中涵養文化精神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有廣博的文化素質,擁有文化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了解人生、了解社會,從而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為達到此目的,就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在閱讀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具體的文化知識,就如同澎湃的波濤,是什么產生、推動了波濤?正是那水面之下的潛流、深流,是一種豐厚的文化精神。所以,我們的閱讀決不僅僅是關注、把握表層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體悟其“潛流”“暗流”--文化精神。涵養文化精神,是高品位的閱讀。 

    下面以文學閱讀(特別是中國古代文學)為例,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文學是民族心靈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文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生動而深刻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 關注人間的理性精神 

    “以人為本”,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它肯定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這與西方文化中注重人與自然(以古希臘文化為代表)、人與神(以希伯來文化為代表)的關系形成強烈對照。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與西方文學相比,具有特別鮮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如果說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教義決定了歐洲古典文學,使之帶有明顯的神話和宗教色彩,那么,中國古代文學因欠缺神話與宗教的背景,在本質上可以說是人間的文學,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 

    二、“文以載道”的教化傳統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其要義是倫理中心,政治至上,“內圣外王”等等,它滲透于傳統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自然也不能不影響到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與儒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儒學對政治教化的極端重視和以文學為政治工具的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學以及文學的發展歷程,并且成為古代文學最顯著的特色之一。 

    三、 和的美學風格 

    李澤厚在《華夏美學》中曾引用過一種觀點,認為“從一開始,文化就有酒神型和日神型的類型差異。日神型的原始文化講究節制、冷靜、理智、不求幻覺,酒神型則癲狂、自虐、追求恐怖、漫無節制”。(《美的歷程》,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223頁)持中貴和,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對中國文化發展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與西方文化重分別和對抗形成很大反差!爸杏埂敝婪从吃谖乃囉^上,便是提倡文藝作品的“中和” 之美。我們從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原典來看,這種主冷靜反思,重視克制自己,排斥感性狂歡的非酒神型文化特征,是很早便形成了。隨后,中國古代文學又受到儒家“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孔子倡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觀點后來發展成“溫柔敦厚”的“詩教”,即主張在文學作品中要有節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現得過分強烈。至于那奔放的情欲、本能的沖動、強烈的激情、怨而怒、哀而傷、狂暴的歡樂、絕望的痛苦、毀滅、悲劇等等更是被統統排除了。在這種文學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文學,在整體上便明顯帶有中和的美學特點。 

    四、 抒情寫意的藝術手法 

    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總會想到中國的一系列詩人,如屈原、陶潛、李白、王維、孟浩然、蘇軾,總會想到那一本本詩集詞集,如《詩經》、《樂經》、《唐詩》、《宋詞》、《元曲》。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幅幅風景畫,而且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情緒。它是“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的一種情懷,是對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中華民族是一個對自然美擁有虔誠和敏銳感受力的民族,早在《論語》中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說法。事實上,山水萬物與我們人類同在,而這山水萬物以及人類,不僅是我們一切文學藝術的源泉,更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因此,多閱讀那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的文學精品,可以充分體會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優秀文化精神。 

    第八節 當代審美文化中的閱讀 

    當代審美文化快餐化的現實,帶來了寫作和閱讀的快餐化。以往那種一首詩讓無數人眼眶為之濕潤的情景不再出現,那種一篇小說使得家傳戶誦的轟動場面已經恍如隔世。以寫書為業的作家和文化人失去了往日令人尊崇的靈光,倍受冷落和輕慢,被擠出文化的中心,成了邊緣人。曾經十分搶手的文學期刊紛紛改換門庭,轉向大眾化、娛樂性、生活類一途,甚至流入地攤。不少文人也漸漸耐不住寂寞,放棄了苦守陣地的打算,相繼向大眾娛樂行業“勝利大逃亡”,或“下!,或“觸電”,或競拍文稿,或賣身受雇,或為小報當“專欄作家”,或替大款寫“報告文學”。 

    閱讀快餐化的主要表現有: 

    一、外在,F在人們接受文化的途徑主要是大眾傳媒,而大眾傳媒傳遞文化信息的迅疾、雜多和擁擠使得人們根本來不及細嚼慢咽,只能擇其要者略加瀏覽,而各種文摘、選粹、集錦之類文化形式的蜂起正好提供了這種便利。由這種第二手材料拼湊而成的知識拼盤便成了人們了解周圍世界的主要來源,而那些捧讀大部頭經典名著的情況已極為罕見。這種知識狀況普遍養成了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閱讀和學習態度,人人都似乎無所不知,但其另一面恰恰是極端地無知:多的是道聽途說,少的是系統的學養;多的是浮光掠影,少的是歷史的積淀;多的是雜學旁收,少的是知識的融會貫通,常常是僅憑一斑之見妄斷全豹。因此盡管知識仍在積累,信息仍在爆炸,但閱讀和文化的傳播卻越來越浮泛、越來越外在化。 

    二、簡短。如今急功近利成為流行病,急功近利也成了一種文化態度、閱讀態度。人們要求于閱讀的不是長線規劃,而是短期行為。閱讀也像投資一樣需要馬上得到回報,而且越快越好:馬上占有某種知識,馬上掌握某種技術,或馬上獲得某種娛樂,如此等等。而對于那種需要經過長期積累、磨練、反思和陶冶方能取得的精神發展缺乏應有的耐心。在這種心態支配之下,簡短成為通行的文化形式,快速成為普遍的閱讀時尚,小品火爆,輯選猖獗,小擺設、小制作、小伎倆盛熾一時。 

    三、獵奇。今天的讀者有著過強的好奇心,對于一切新鮮的玩意兒,大到世界變故,小到個人隱私,都懷有極其濃厚的興趣,只要是新奇的事情,便趨之若鶩,而最具新奇性的則莫過于新聞和消息!跋M決定生產”,于是在各種讀物中紀實、案例、內幕、秘聞、軼事唱起了主角。這些文字與其說是文學,毋寧說是一條新聞、一個消息,他們能夠滿足讀者口味因而倍受讀者青睞的也主要是其新聞性、消息性,而文學對于流行時尚的迎合最終不能不使自己的本性遭到扭曲。 

    閱讀的快餐化反映了當代文化的現狀:以碎片代替了整體,以膚淺代替了深沉,文化喪失了它的整體性和深度性,變成了一道方便可口的快餐。然而這一現狀并不構成我們沉溺于過去、返回到過去的理由,回到過去以恢復文化的整體性和深度性是行不通的。也許目前的文化狀況正是文化發展的必然過程,當代審美文化的未來發展應該既體現出當今經濟發展和現代科技給文化生產帶來的快速、高效、方便的特點,在形式上體現出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先進性、多元性和大眾性,同時又不失其豐厚的人文價值、深切的終極關懷和非實利的超越性質,在文化的重建中體現出深厚的歷史積累和長期的戰略眼光。因此,該向當代的閱讀提出一個不算奢侈的期望:我們不能僅僅咀嚼著文化的快餐,我們也應享用燦爛輝煌的文化盛宴。--這是閱讀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鑒于此,從喧嘩走向沉靜,從膚淺走向深刻,從支離破碎走向完整統一,從而建設先進的閱讀文化,應該成為當代閱讀者的重要使命。 

    參考書目: 

    1、 曾祥芹主編:《閱讀學新論》,語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 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司編:《升華與超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集錦(1~5)》,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閱讀改造人生 第二章 閱讀--文化之流]相關文章:

    1.論城市文化閱讀答案

    2.文化審美品位閱讀答案

    3.人生奇跡閱讀答案

    4.中醫文化閱讀答案參考

    5.什么是文化閱讀練習題

    6.文化與代溝閱讀答案

    7.文化需要相互凝視閱讀答案

    8.耐磨的人生閱讀答案

    9.《耐磨的人生》閱讀答案

    10.人生哲理閱讀文章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久久AV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ⅴ日本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