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5-14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胡學文

    教學目標

    1、了解巴金及其代表作品。

    2、通過自讀來理清課文的結構。

    3、學會鑒賞散文的含蓄之美。

     教學重點

    1、燈的象征意義是教學的重點。

    2、本文的主旨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1940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文學巨匠。長篇小說《家》是他的代表作。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二、題解

    本文寫于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了蘆溝橋事變,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在黨的領導下堅決抗日。作者寫“燈”,就是象征了黨的領導的光明,向往光明的前途。

    《燈》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表明了巴金在抗日戰(zhàn)爭在最艱苦的年代對光明的熱烈追求,對勝利的堅定信念。當有人提到《燈》這篇散文時,老作家十分動情地說:“《燈》確實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篇散文。”

    三、內(nèi)容分析

    1、《燈》的整體結構是縱橫遞進式的,各部分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實現(xiàn)了兩次由“具體物質(zhì)的燈”到“抽象的精神的燈”的升華,以此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鑒賞這篇散文,首先要理清線索和思路,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文中一些關鍵語句所蘊含的哲理和所抒發(fā)的濃郁感情,仔細體味文章深廣寓意和象征手法。

    2、線索和思路。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首先要理清貫穿全文的線索。全文線索大致如下:

    眼前:(1-4)

    回憶:(5   )

    眼前:(6-8)

    聯(lián)想:(9-11)

    回憶:(12)

    眼前:(13)

    從這條線索看,全文內(nèi)容始終圍繞著“燈”展開和深化,使千百個鼓槌都打在了一個點上,但從表面看,這條線索顯得零亂,如“眼前燈”和“回憶燈”多次交叉出現(xiàn)。這就要進一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示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從更深層次理解作品的精神實質(zhì)。全文總體思路可歸納如下:

    [思路] 

    1段 起點--窒悶

                ↓     (苦悶憂慮)

    2至8段   展開--具象燈的作用                   無意受惠

                ↓    (掃除黑暗,給人溫暖,批路)    (眼前燈

           升華--心靈作用                        →回憶燈

            ↓    (給人安慰、鼓舞、勇氣)         →眼前燈)

           拓展--具象燈(燈塔、孤燈)                 

            ↓      作用(海上導航)                    有意受惠

    9至12段  第二次升華--精神燈(指火炬至今亮在眼前)   →聯(lián)想燈

            ↓             作用(人生導航)             →回憶燈

           深化--精神燈(自殺者看到的燈)               →眼前燈

                   作用(拯救生命,改變?nèi)松?             

    13段 終點--微笑

    全文就燈的作用實現(xiàn)了兩次由具體到抽象的升華,又從兩個角度寫了三類燈:

    l 無意中使人受惠的燈

    l 雖是有意施惠,但僅僅是為親人、情人而點的燈

    l 不僅有意,而且完全是為了救護一個陌生人而點的燈

    就如同“三個里程碑”,將作者的思路與感情逐步推向了最高峰,因而得到啟示,使作者在最黑暗的年代看到了光明,堅定了必勝的信念。

    3、突出關鍵詞語

    (可以在理清思路過程中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

    第一段, 說明“噩夢”“窒息”“寒夜”等詞語在文中含義。

    象征政治環(huán)境的黑暗和作者找不到理想出路壓仰苦悶的心情。

    第二段,“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為什么“灰白色的馬路”“像浪花似的浮起來”?

    “沉睡的大海”比喻黑暗的濃重,越是“黑暗”,越襯托出燈光的可貴。“馬路”的浮現(xiàn),顯然是燈光的作用,寫“馬路”實際是巧妙地暗寫燈光。

    第三段,寫燈光“從平房里射出”有什么用意?“掃淡”一詞可否換成“照淡”“減弱”?

    “燈光”來自“平房”,意在暗示光明、希望在人民之中。“掃淡”一詞十分有力,它突出了對光主動搏擊,迫使黑暗變淡的情意,“照淡”“減弱”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第四段,燈光使幾種人受益?文中強調(diào)哪種人需要燈光,為什么?

    三種人:“我”,“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黑暗中換索的人”。第三種人最需要燈光的指引,所以作者特意寫了眼前一個“夜行者”,說燈光使他“眼里、心上”感到“明亮、溫暖”,給他指路。

    第五段,說明“燈光,不管是哪個人家的燈光,都可以給行人--甚至像我這樣的一個異鄉(xiāng)人--指路”這句話的含義。

    強調(diào)燈光的普遍作用--指路。

    第六段,作者在“廊上”看到“在雨中摸索夜路”看到燈光,感覺為什么沒有一點分別?

    迷路人需要燈光指路,迷途的靈魂更需要燈光的指引,才能從迷陣中找到歸路。文意從燈的物質(zhì)作用升華到精神作用。

    第七段,“我的心漸漸地安定了,呼吸也暢快了許多。”

    這是對上文的補充,強調(diào)燈光使“心靈”得到了慰藉。

    第八段,“我愛這樣的燈光”一句抒發(fā)了怎樣的心情?“這樣”指什么樣的燈光?

    說明作者對燈光的感情越來越深,由贊美到愛。

    指“心”得到益處,給那些因苦悶而不眠的人帶來勇氣和溫暖的燈光。

    第九、十段,作者引用歐洲兩則古老的傳說,用意何在?

    揭示燈光更深廣的象征意義:喻哈里希島上的才夜孤燈為捕魚人導航,古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曾給戀人以力量,既分別頌揚了骨肉之情和堅貞愛情,又含蓄而深刻地告訴人們,不管現(xiàn)代和古代,不管是中國還是希臘,不管路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燈”,就會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就會有光明,有溫暖,就會給人們指出歸路,給人以奮然前行的莫大鼓舞。

    既然希洛的火炬早已熄滅,一對情人也已死去,為什么“熊熊的火光至今還隱約地亮在我們的眼前”?

    這里的“火光”已經(jīng)不是實指,它是家的象征,真善美的標志,至今“亮在我們的眼前”是說這種精神千秋萬代照耀、鼓舞著人們,引導人們?nèi)プ非竺篮玫娜松?/p>

    第十一段,“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更需要精神食糧才能更好地活著。

    “永沉海底”是什么意思?

    比喻若沒有燈光的指引,會迷失人生航向,絕望毀滅。

    第十二段,“那一點燈光居然鼓舞一個出門尋死的人多活了這許多年,而且使他到現(xiàn)在還活得健壯。”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什么?

    進一步突出燈的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它不僅救活一個人的生命,而且使他“成了一個熱愛生命的積極的人”,燈所象征的團結友愛的奉獻精神正是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第十三段,“在這人間,不會滅的--我想著,不覺對山那邊微笑了。”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這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表達了對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和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相信希望之燈永照人間,光明終將驅散黑暗,正義必定勝利。“微笑”與開篇的“窒悶”照應,反映出作者由空虛到充實,由壓抑到振奮,由迷茫到堅定的思想發(fā)展軌跡。“山那邊”指開頭的“山”。

    四、體味象征寓意

    1、 什么是象征手法?使用象征手法應注意些什么問題?

    關于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包括象征體和本體兩個方面,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必須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如“燈”是本體,“光明、溫暖、勇氣”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作者描寫和所表達的希望之間也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黑夜里的夜行或夜航的人以鼓舞、安慰、勇氣和力量,可以使人感到溫暖,可以指引前進的方向;而希望,也可以給艱苦奮戰(zhàn)中的人以鼓舞和溫暖,可以使渴望勝利的們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增添勇氣和力量。如果人們由于災難深重而陷入苦悶、惶惑之中,那心頭燃起的希望,就會像燈一們給人指引前進的方向。但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并沒有固定的聯(lián)系,因為象征體的屬性是多側面的,在不同的場合,同一事物可象征不同意義,例如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中雷電象征反動勢力;而郭沫若的劇本《屈原》中,雷電則成了歌頌對象。

    2、象征體和本體之間的聯(lián)系,依靠聯(lián)想建立。所謂聯(lián)想,就是從某一事物想到其他有一定聯(lián)系的別的事物,也就是從本體想到象征體的相似點,從而便抽象的思想、意義、要領形象化具體化。如在《白楊禮贊》中,作者由白楊筆直的干、筆直的枝,想到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zhì)“正直”有相似點。聯(lián)想,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橫向的,應該放的開收得攏,力求做到形散神聚。

    本文多處運用象征手法,體現(xiàn)了含蓄美,如“心靈的美”“熊熊的火光”“一點微光”等,具有含蓄而深遠的象征意義。就全文而言,作者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情況下,對勝利仍然充滿希望的思想感情。而象征的本體“燈”又充分當了文章的線索。

    五、鑒賞要點

    1、 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許多抒情類文學作品的共同特質(zhì)。含蓄,富有暗示性、朦朧性和多義性,意在言外,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聯(lián)想和想象空間。這篇散文的主題思想,無論是政治層面的,還是哲理層面的,都不是直陳其理,而是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的。可以說,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表達了某種思想哲理,使作品具有一種含蓄美。這三者形成了因果鏈條。

    這樣看來,象征和含蓄是分不開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經(jīng)常運用。象征給人們的啟示意義,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義,即黑格爾所說的“象征所要意識到的卻不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義。”比如,描寫風帆,作者用意不在風帆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乘風破浪的意義;描寫和平鴿,作者用意也不在鴿子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和平的意義。所以象征性散文中象征本體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目的,看完內(nèi)容,則更能體會暗示的哲理。巴金寫“燈”,用意不在照明的燈本身,而在于它給予人們所暗示的光明,給予人希望的普遍意義。這就顯得含蓄了。

    研究表明,巴金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散文具有優(yōu)美、深情、富有哲理的特點,從而具有含蓄美的特點。他的散文集《夢與醉》《龍虎狗》和《廢園包》等,都具有這一特點。如果把巴金的《燈》放在他的散文研究與風格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就能更加這篇散文的象征、哲理、含蓄的藝術特征了。

    作者把人最常見的燈作為吟詠的對象,寄托作者對光明的向往,對精神的渴求。讀者讀完全文,自然領悟,原來作者意不在燈,而在于燈所表達的一種精神。文章總體給人“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而且用詞用句,也常常是含蓄深沉,有著言外的別旨和風神。讀者有時真的可能分不清“我”是做了自然的“噩夢”,還是做了人間的“ 噩夢”;是生理的“窒悶”;是氣候的“寒夜”,還是政治的“寒夜”……另外,像“黑暗中摸索的人”“永遠找不到出口,看不到路的盡頭”“指路”“黑暗光是不會滅的”等,都具有含蓄的言外之意。

    2、 主題升華 

    欣賞這篇散文,從頭到尾,我們分明可以感到它的主題有一個升華的過程,結尾的“燈”已經(jīng)不是開頭的 “燈”,結尾的“我”已經(jīng)不是開頭的“我”于是,我們看到,“燈”由物質(zhì)變成了精神,“我”的心情也由壞變好,眼前一片光明,主題升華了。

    看課文具體內(nèi)容,先寫半夜“噩夢醒來”感到“窒悶”,起來看夜色,看見別人家中射出的燈光,心中一亮,寫燈光的作用,回憶燈光曾經(jīng)給“我”指路;又回到現(xiàn)實,寫今晚燈光給“我的安慰和鼓舞”,這時“心漸漸地安定了,呼吸也暢快了許多”。再聯(lián)想到燈塔、哈里希島上的長夜孤燈和古希臘的火炬,它們給人指路,回到現(xiàn)實;堅信燈光不滅,并“微笑”了。

    總觀全文,作者心情從“窒悶”到“安定”“暢快”,再到“微笑”,把“燈”變馬“光明、希望、精神”這一抽象的理,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六、完成練習

    [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看花燈》教案

    2.早教中心親子課程教案

    3.中班交通燈教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小班藝術小彩燈教案

    6.燈籠教案設計

    7.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8.語言教案花燈謠

    9.中班兒歌花燈謠教案

    10.小班安全教案信號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色婷婷六月在线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