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突現過早分流弊端

    發布時間:2016-1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中國教師報     2003-03-26     李 茂 編譯 

     

        在德國,相同年齡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進入了前途完全不同的學校。薩莎的父母是工程師,來自伊朗,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上德國的大學,因此薩莎上的是文理中學(Gymnasium)。賽爾卡恩的父母是來自土耳其的外來工,而伊米莉亞和家人是在5年前逃離戰火紛飛的南斯拉夫來到德國的,他們就讀的是一所職業學校。對他們來說,大學的大門是關閉的。

        長期以來,德國的教育體制一直讓國人引以自豪,按能力對學生進行分流也一度非常有效。德國的教育一方面產生了像愛因斯坦和歌德那樣的巨人,另一方面也培養出了世界上最可靠的技術工人和商貿人才。

        但一個國際調查將德國人拉入關于該國的教育體制是否真的適應當前社會變化的需要的激烈爭論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一個名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調查在對32個發達國家的學生的基本技能進行比較后,將德國排在了第25位。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社會和種族背景對學生學習成績影響最大的竟是德國。該調查的結論是,過早地按學習成績對學生進行分流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讓德國人沒有想到的還有:20%的青少年幾乎是文盲,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只比墨西哥和捷克高,能理解復雜文本的德國學生只有9%,遠遠低于英國的16%和美國的12%。

        “在PISA進行之前,我們知道社會背景和學習成績在所有國家都是有一定關系的。”PISA項目的協調員、柏林馬普發展研究所的彼得拉斯坦納特說,“但這樣的關系在德國最顯著卻是令人震驚的。”

        德國的孩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將面臨人生最重大的安排。學習成績最拔尖的學生將進入文理中學,畢業時通過Abitur考試可獲得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資格;另一部分學生將進入難度較低的實科中學,他們將被培養成未來的白領。而其余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則進入初級中學(Hauptschule)接受職業教育。

        專家認為,由于分流太早,孩子在進入條件不同的學校之前未能獲得掌握基本技能的機會。埃森大學的移民專家蓋比斯特拉斯堡說:“對于那些在入學的時候有語言困難且處于社會弱勢的孩子來說,過早的分流確實是一個問題。”

        “如果你在4到6年級時就對學生進行分流,那基本上就沒有什么機會可以讓來自弱勢群體的孩子趕上成長環境更優越的孩子了。”斯坦納特女士說,“有效地利用分流之前的時間是特別重要的。”

        此外,由于德國的幼兒園教育是選擇性的,學校每日的學時也非常短(德國大多數學校中午1點放學),且在德國還有一個觀念,即母親應該在下午負責孩子的另一部分教育,這些因素都使得低收入家庭和外來移民家庭的孩子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在法蘭克福,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代表著180種文化,講著200多種語言。根據該市的統計數據,有35%的學生是外國人,但他們占了初級中學學生人數的53.5%,而只占高級中學的21.4%。

        賽爾卡恩的學校坐落在法蘭克福的貧民聚居區,那里有很多的外來移民。在一個名為弗里德里希斯托茨的初級中學里,235名學生中只有47名是德國人。像賽爾卡恩和伊米莉亞一樣,80%的學生都沒有德國國籍,雖然他們可能就出生在德國。加入這些這些“外來工”的后代的,是那些來自伊拉克、南斯拉夫和阿富汗等麻煩地區的難民兒童。

        難民兒童不僅來自世界各地,而且通常是在一個學期的中途進來。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沒有學過讀書和寫字。還有些學生是因成績太差被實科中學請出來的。

        漢堡大學的研究者厄休拉諾爾曼認為,德國之所以在移民教育上比別的國家存在更多的問題,是由于德國很晚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移民國家。

        二戰后德國第一次遭遇移民是在50年代,那時候大量來自土耳其、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的外來工大量涌入德國。幾十年來,德國人將那些修筑大橋和廠房的工人視為“暫時的流動工人”,認為他們將來會回到自己的祖國。直到最近德國才松動了公民條例,并第一次頒布了移民法案,如何采取措施解決種族融合問題也才剛提上議程。

        “真正的問題是,德國的學校體制從來就未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諾爾曼說。“這是我們很早就知道的。”

        德國學校學時太短也給移民兒童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對于像薩莎這樣的高級中學的學生來說,放學后有足球俱樂部和音樂學校做伴。但對于像賽爾卡恩這樣的初級中學的學生來說,如果母親有工作在身或不會說德語,中午1點放學后他們便不知干什么好了。

        與此同時,德國的初級中學還必須應對移民帶來的多文化社會的挑戰。有些學校專門聘請了國外的教師,這些教師知道在國外生活有多么艱難,想方設法與不懂德語的家長溝通,以便把學生的在校情況告訴家長。

        專家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在分流中處于最底層的學校已不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上由移民從事的藍領工作已經萎縮,而初級中學卻未能跟上新興的復雜技能。

        法蘭克福機場是德國雇傭員工最多的地方,通常會為初級中學的畢業生提供無數的學徒機會。但在去年,100個學徒機會中給初級中學畢業生的只有5個。這些機會將越來越多地給那些持有Abitur文憑的高級中學畢業生。一位在初級中學任教的老師說:“如今的經濟需要掌握有更多知識的學生,而我們的學校卻不能提供。企業界對初級中學持懷疑態度,他們需要雇員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將來他們會更多地從高級中學畢業生中招募員工。”

        此外,經費也是困擾德國教育的另一個問題。德國的教育經費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根據經合組織對發達國家的調查,德國的這一比例在排名中已接近底部了,低于美國、瑞典、法國、葡萄牙等國。德國一家國際咨詢公司的總裁克盧奇估計,要使德國的學校重上正軌,需要花48億美元。德國總理施羅德已承諾,到2007年,德國將投入40億美元用于改進學校教育,畢竟教育是政府的責任。

        目前,德國的教育部門已經開始了改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計劃,以期為所有學生做好進入中學學習準備。不同體系的中學教育的國家標準也在制定之中。明年,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州將要求外國學生在入小學前參加德語考試,如果考試未能通過,這些外國學生將補專門的語言課。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合組織的調查讓德國人在世人面前出了一次丑。但德國的一些觀察家認為,經合組織的調查將這些問題擺出來是一件好事。“PISA的好處就是它還會再來,”斯坦納特說,“今年將啟動第二次調查,你不可能坐著指望問題得到解決。” 

    [德國教育突現過早分流弊端]相關文章:

    1.永遠不要過早地宣判自己

    2.弊端的反義詞

    3.初中分流后周記怎么寫

    4.去德國實習的實習報告

    5.德國球迷加油口號兩篇

    6.德國申根在職證明模板

    7.德國人際交往禮儀

    8.學前教育陽光教育論文

    9.小學教育教育論文

    10.學前教育雙語教育論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片在线观看天堂 | 中文字幕偷乱在线看 | 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真实国产老熟女无套中出 | 一区二区不卡日本v |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