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野
素質教育就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因為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工作中一項最經常、占用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大、內容最廣泛的活動,課堂教學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實施素質教育的優劣,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卓有成效的開展素質教育,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又是在一定情境中發生的,離開一定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愿望起推動作用的,只有那些帶有探索因素的問題情境,才有吸引力。
所謂問題情境指的是: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去努力克服,而又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的情境。
那么,怎樣去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呢,教師就要重視課堂導入這一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僅要完成新舊過渡,更重要的是通過新舊銜接,引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和注意。
新課的內容學生沒有接觸,但新課中所產生的問題是學生將會遇到的,所以,教師在新課之前,將一些課程中與實際緊密相關,有爭議的問題或學生似懂非懂,好象知道但又說不清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試著回答,在講貨幣這一節前,我出示一張人民幣,提出:“人民幣是不是貨幣,這張又薄又小的紙,為什么如此神通廣大?想使人民生活富裕起來,多印發一些鈔票行不行?”要求學生尋找原因,作出解釋。雖然學生的回答不全面,似是而非,有的甚至是錯誤的,但是,這正是講好新課所必須的素材和有意的鋪墊,因為教師可以從中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又可在講授過程中,針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講解,啟發學生對問題的積極思考。學生也往往渴望認識它,了解它,關注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為此,他就會注意傾聽教師的講解,觀點得到肯定的同學一般表現出明顯的愉快心情,他們會更加踴躍發言,積極進行思維,觀點被否定的同學一般會更注意教師的講解,有的學生認為教師的分析不夠完善或不具有說服力時,又會重新提出問題或再次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反復認識和思考的過程中達到對問題的解決。
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認識事物的主體,必定會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問題。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的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做到這一點,事情就辦成了一半。”
二、采取多種辦法,開發學生智慧潛能
如果說: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那么,采取多種方法,開發學生智慧潛能則是完成教學活動的關鍵,因為: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在聽課過程中,隨著問題的深入和難度的增大,會出現情緒波動,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原理枯燥無味而產生厭煩,這時,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發學生智慧潛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克服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1、捕捉現代信息,引發思考
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機地把當前國際國內發生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生活的信息和教材中有關內容聯系起來,引進課堂教學,賦與理性的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在學習《經濟政治》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這一內容時,我列舉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波黑戰爭,獨聯體內部的紛爭,中東和平進程的突破等時事,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局部矛盾和戰爭的根源是什么呢,由于學生所固有的自我表現意識,他們爭先恐后發言,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有的認為是民族宗教問題,有的認為是經濟原因,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使學生們認識到:這些局部的矛盾和戰爭都是與美國等西方大國的插手分不開的,從而證明“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的科學論斷,并進一步推論出:“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存在必然構成對和平的嚴重威脅”這一抽象的理性觀點。
2.增強感性認識,引起關注
當今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問世,使教育突破了僅限于直接經驗的模式,幻燈、投影、音像及多媒體的應用,使枯燥、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增強了學生感性認識,引起關注。在講意識一節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意識的萌芽》錄相片和有關狼孩,豬孩等幻燈片,影片通過對黑猿和狒狒群的觀察,探討了人類的早期意識活動,幻燈片使學生由以前聽說到今天親眼所見,其印象非常深刻,結合這些感性材料,學生對“意識是怎樣產生的”,“人與動物思維活動的區別”,“狼孩是否真能回歸人類社會”等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常常結合影片及幻燈中的情節加以分析,這些感性材料對于學生的理解和思考所起的輔助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對這一節的內容不僅沒有感到枯燥,反而覺得生動、形象,印象深刻。因此: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不僅可以克服理論難點,而且會使抽象的理論豐富和鮮活起來。
3.精心設置疑問,引入爭議
宋代教育家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內容,針對學生認識模糊的問題,提出質疑。如:“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嗎?”,“金錢是否萬能”,“中國為什么不能實行西方的議會制和多黨制”,“社會主義職業有高低貴賤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問題激起了學生探索問題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一個問題常常出現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觀點新穎,立意獨特。我緊緊抓住爭論的焦點,因勢利導不斷把爭議引向深入,在慎思明辯中,使正確的觀點在學生頭腦中扎了根。實踐告訴我們:精心設置疑問,能夠將學生認識與教材之間的矛盾提示出來,在疑、答、辯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師生雙邊的內在潛力,使思維進入最佳活動狀態,達到獲取知識和開啟心扉的目的。
4.開展競賽辯論,引進競爭
與個人獨立學習相比較,學生之間的競爭能產生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根據教學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辯論賽、演講賽、知識競賽、抽簽搶答賽等活動,引進競爭機制,限定時間,結束活動,根據評分標準由老師或同學打出分數,登入記分冊,最后評選出“最佳辯手”、“最出色的演講家”、“反應最快的學生”、“最有實力的小組”等。學生對此類活動抱有極高熱情和良好的競爭狀態,一個問題經常在激烈友善又互不相讓的競爭中得到了答案。
三、善于制造懸念,激發學生創造能力
懸念作為一種學習的心理機制,源于學生對所學對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一堂課結束,只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暫停,不是思維的終止,好的教學結尾應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著火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后小節中,巧設懸念,誘導啟發,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狀態,激發起學生探求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在講物質運動后,拿出了事先繪畫好的一幅漫畫,題意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雞蛋得…”,然后啟發學生:種瓜為什么得瓜,種豆為什么得豆,種雞蛋為什么不能得雞蛋,當學生感到好奇和有趣時,我把答案埋伏下來,告訴學生:這是下次課的內容。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有的翻書尋找答案,有的找同學相互切磋,這樣的巧設懸念,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使前后教學有機的連接起來。
總之:教學是一種藝術,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教無定法,
[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素質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