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2000-05-30 漢江風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不可缺少的步驟。我國的教育方針也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勞動教育在許多地方已經名存實亡:有的學校迫于升學率的壓力,勞動教育課僅僅存在于課表上,成為應付上級檢查的擺設;有的地方將學生當成“道具”,地方上只要有上級領導來檢查、或者有比較大型的活動,學生不但要充當“清潔工”,還要敲鑼打鼓地“營造熱烈、隆重”的氣氛;有的農村學校甚至將學生當成免費的勞動力,從學生身上獲得“經濟效益”,還美其名曰“勤工儉學”;更有一些老師將勞動作為一種處罰違紀學生的手段,無形中給學生一種“勞動可恥”的感覺……
凡此種種現象,打著“勞動教育”的旗號,卻公然違背教育方針。我國的教育方針之所以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與用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將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或“勞動改造”,是對勞動教育的誤解和歪曲。如此“勞動教育”不但起不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反而會污染學生的心靈。
而且,這種異化了的“勞動教育”也構成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三)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四)教育與保護相結合。該法第十七條同時規定:學校和幼兒園安排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生人身安全事故。《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也規定: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應當適應全體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前不久,某市組織小學生在沒有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給街頭的IC卡電話消毒,遭到輿論的普遍譴責,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現在,是還勞動教育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流于形式 變味的勞動教育]相關文章:
1.分一分變一變課件
3.口味的造句大全
4.煙火味的幸福
5.趣味的謎語帶答案
6.滋味的近義詞
7.
9.回味的近義詞
10.趣味的謎語大全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