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 裴娣娜
“面對新課程,教師該補什么課?”對于這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思考。目前的問題在于: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切入點在哪?在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教育觀點的矛盾、沖突、融合的今天,面對我國實施新課程,對原有傳統教育中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的迫切要求,我認為,切入點在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先進的教育理念、優秀的教材、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策略方法的采用,最終都要落在“原點”--課堂中體現。正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真切地感受現代教育理念的真髓,感受教學活動豐富的內涵,感受生命的活力而使自己的創造性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如果我們將提升教師素質的目標定位在積極進取、銳意改革、富有使命感,勇于開拓創新的新型教師群體的構建,而不僅僅是新課程執行者角色,那么,在以下三方面實現對課堂教學科學性的把握,就十分重要了。
1.多元化的課程目標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同時多元價值取向并存。如果加以梳理概括,起碼有以下五種價值取向:強調掌握基礎知識的價值取向,強調基礎技能訓練的價值取向,強調獲取生活經驗的價值取向,強調創造性思考能力培養的價值取向,以及強調情感陶冶的價值取向。正是課程目標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形成目前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要真正做到從知識論向發展論轉化,需要有一個艱苦的過程。
2.對課堂教學科學化內在若干關系的理性思考。
把握課堂教學內在規律,促進學生發展,要求教師有敏銳的學術意識,對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爭論分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是關于教學的基礎性問題。涉及對什么是基礎、基礎知識以及加強教學基礎性的不同理解。深層的問題在于對現代教育倡導的“知識觀”內涵的理解。
二是關于課堂教學面向生活實際問題。近年來,強調課堂教學關注生活實際,導致了課堂教學進程的變革,以及教學中對“體驗”、“經驗”的重視。目前還需要解決教學實踐中面向生活實際的目的、內容及形式方法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而不是粗陋的實踐主義。
三是關于接受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關系。它們是基本學習方式“之一”,還是“唯一”?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好“度”?應該說,現代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嚴謹性,還要培養思維的獨特性、批判性。正是將認知與情感、指導與非指導、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能動與受動、個體與群體等諸因素加以協調與平衡,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認識與發展過程。
當然,課堂教學中還要處理好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關系,指導與非指導關系,繼承傳統與超越創新關系,等等。當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改什么?如何改?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
3.研究課堂教學,進行教與學的行為分析。
構建現代課堂教學應遵循的理論思路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通過交往,促進學生發展。這里,首要的問題是界定研究域。研究課堂教學,(1)分析學生通過學習是如何實現發展的;(2)把握學科教學的基本規律;(3)揭示現代課堂教學的基本特色并形成教學風格。
立足于研究問題,教師要學會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通過一節節課的觀察評析,研究教師是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是否合理組織學生實踐活動,是否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都得到發展。還要研究教師是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質疑、爭論和辯論,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活動,練習作業的探索性、實踐性、開放性,以及如何體現教學的創新點。同時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體現了自主選擇、自我調控、自動探索,以及交往與合作。當然,要正確進行教與學的行為分析,必須給教師提供一個評析的標準,這就是:教師對現代學習觀以及發展性教學策略的理解。
通過課堂教學教與學的行為分析,幫助教師形成理論思維的氣質以及敏銳捕捉教育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洞察力,從而使教師的教育能力不斷得到升華和提高。
中國教育報
[提升教師對現代課堂教學科學性的把握]相關文章:
3.科學教師教育故事
10.科學課堂教學發展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