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濟南市濟鋼高中
國家教育部制定頒布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是21世紀推進語文教學現代化所必須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學工具手段。順應時代要求,先進教學手段的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明顯。它以新穎的形式,強大的功能,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相對于傳統的黑板、粉筆對學生的吸引力更是可想而知。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主動學習并運用這一現代科技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應清醒的認識到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與實際教學存在的還不太和諧的因素,更應該堅持揚長避短,勇于鉆研實踐,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語文多媒體教學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現在相當一部分老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流程過于嘩眾取寵,浮于形式,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的程序化、簡單化,直接導致的后果是不能為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創造的空間,展示學生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多媒體教學過程如果過于程序化簡單化,也就不利于鼓勵學生發現、探究問題,必將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泯滅,必將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這個資源,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中推動語文學科在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的變化。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具體應用上應該考慮怎樣在學生自主性學習上發揮作用,激發他們的熱情,張揚他們的個性,如果不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教育實際上也失去了它的真正作用和價值。
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確保教學質量的核心,錢夢龍先生說過:“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但無論這個過程如何特殊,學生始終是認識的主體,他們的認識活動只能通過他們自己的實踐和感知,在他們的頭腦里進行,旁人是無法代勞也不必代勞的”。 傳統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授課情況改變教法、思路甚至內容,其靈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體一旦設計好了程序就不能隨便改變,教師成了“播映員”,主觀能動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師因為初學,操作起來手忙腳亂,與學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師生的互動受到阻礙。師生情感交流產生隔膜,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中學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來汲取知識,掌握讀書的方法,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那么教學過程也就是學生主體性推陳出新、獲得詮釋的過程,它要求學習主體--學生,完全敞開自己,并傾注進全力的生命意識,最終達到教師和學生交融和同構。 多媒體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如果運用不當或使用死板,只能是一種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學模式,完全失去了師生雙邊活動的及時性、交互性特點,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的參與意識。無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對話,甚至在學生還沒有思考之前,就已經強行剝奪了能動主體性的權利,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從而整個教學過程也由此變得單調機械、枯燥無味,學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構,不能促使個體情感得到健康和諧地發展,這不能不說是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大失誤。我們認為在語文多媒體教學中應該考慮以下三個重要理論的研究應用, 主體性教育理論、互動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有普遍的意義,特別對多媒體技術制作和應用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主體性教育理論
主體性教育理論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學習,自主的構建知識結構。那么素質教育理念的主體性,從根本上講,就是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教師要認識到所有的學生都是有價值的人。在多媒體應用中就要給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學生的個體活動構成了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學生主體性的存在是教學活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機。學生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存在,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個體的一切認知和情感活動,都是基于自我主體的選擇。而教師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個體的主體動機,從而使這種動機需要具有強烈的個性主體化特點。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活動中主要表現在其創造性上,互動過程中有機結合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怎樣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幫助和促使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呢? 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教師教學的過程不是把制作好的課件內容按照教師的意愿“演示”給學生,尤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產生自我的內部需求。學生主體性的進一步體現,我們認為首要的前提是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主動探究的需求,積極地進行探索。例如,在制作《再別康橋》多媒體課件時,運用了低緩憂傷的背景音樂,在肖邦小夜曲音節的波動和旋律中細細體會徐志摩依依惜別的深情。品味詩歌輕盈的節奏,解析詩人離別康橋時此起彼伏的內心感情,我們仿佛聽到詩人用腳尖走路的聲音。注重學生、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情感流動,運用飽含深厚情感的教學語言,利用多媒體教學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交互的特點,再現了《再別康橋》一詩中洋溢立體動態的優美意境。用心設計幾個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開放的活動環境。此外,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考慮學生的動態性、不對稱性、流動性和發展性特點,擺正自己的位置,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演示的節奏,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也不能實現真正現實意義上的“互相”交流 ,由此,學生的主體性也就無法得到體現。
2、互動理論
互動理論認為,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聯系,教學過程也就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一種對話和交流的關系。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造的過程。所以學生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要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錢理群先生曾經對語文教學說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過程,其實是人的一種生命的運動。而語文教學,又是一種特殊的語文活動,這是有明確、自覺的教育目的,有指導的語文活動。在教與學的雙向運動過程中,學生潛在的能力包括語言的能力得到激發、釋放和提高,教師的創造力也得到激發,成功的語文教學必然是老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的充分調動,達到師生雙方的精神的升華”。由此,我們在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教學內容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主體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在考慮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堅持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給學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而目前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大多數教師在多媒體運用過程中,先由教師預設好教學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固定的步驟一點點演示和播放,缺少互動的交流,這其實仍是一方強行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忽視了學生活動的自我要求和需要,甚至扼殺了學生主體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我創造的動機。然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結果成功的表現在,學生在互動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不斷超越自我而獲得嶄新的個性化理解體驗。學生自我的主體活動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活動是無效的活動。語文教學多媒體應用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意識。這是是語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思想基礎。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的結構與體系,能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教師要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積極地調整彼此特別是自己的行為,從而有意識地營造與建構積極、適宜的師生互動,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我們多媒體制作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高質量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吸引到問題情境之中,學生在問題情境之中主動參與,不知不覺中萌發了參與意識,培養了參與精神,形成了參與能力,從而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著積極的效應。高質量的問題設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同時要注意以下兩個環節的設計:(1)把握切入點, 體現創造性。問題的切入市教學過程的前提,也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基礎。在切入問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特點和當前知識水平,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2)理清知識點, 立足主體性。這是教學過程的互動。知識點理清的過程,教師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結構,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例如, 在制作《胡同文化》多媒體課件時,我收集了課文中必備的圖片資料:北京最長的胡同、最窄的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北京的四合院及其結構示意圖……北京的胡同群體龐大,歷史悠久,致使北京的胡同文化內涵及其豐富,合而賦予了傳統文化特有的內涵。為此,我也收集了老濟南芙蓉街胡同的一些圖片資料,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問題:老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和老濟南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比較,同時選用了一段三弦樂曲作背景音樂,通過這些感性形象的圖片材料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挖掘。通過比較討論,學生對于胡同文化的封閉、忍耐、自足、保守、安分守己等特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學生們在討論的時候,也總結出地域對于各地傳統文化的影響,各地傳統文化對于當地人文環境形成的影響。
3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后的進一步發展,突出(知識)縱向銜接和橫向遷移的意義;突出與直接經驗聯系的價值;突出介入和知識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實現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有機統一);突出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概括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有三個典型的觀點:一、對個人以本身的經驗來解釋現實、理解現實、賦予意義,事物由個人方式理解。二、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三、重視小組學習,提倡加強參與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由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曾指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把“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看作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主動建構意義。現代教育技術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理論上特別適合于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構建,為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教學手段,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多媒體教學模式,而不是在應用多媒體教學中純粹以“演示和播放”為手段的灌輸知識。具體地講,就是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發生過程與認識的內在練習過程,以促進學生構建良好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在多媒體教學應用中即強調教師的指導,但同時強調教師指導的成分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構建良好的能力結構和知識體系。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強化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品格的形成、視野的開闊有極大的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原則主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在語文多媒體課件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以下三個原則
1)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
2)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
3)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錢夢龍先生曾評價對待多媒體教學技術有三種基本態度,一是拒絕,二是追風,三是勇于實踐。在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的選取適當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揚長避短注重實效,因“材”施教 靈活運用、不搞形式主義,更不能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純粹為運用多媒體技術而教學,使課堂教學變成各種電教手段的“現場表演會”。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程總目標”中也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可見,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如果在多媒體應用中仍然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那么就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直接的惡果是學生喪失自主,泯滅學生的個性,無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多媒體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和存在的誤區,更應該考慮學生活動的自我要求和需要,激發學生主體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我創造的動機,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堅持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給學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間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機會。在多媒體應用中給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多媒體教學模式。
山東省中小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論文二等獎
李海龍
濟南市濟鋼高中
lilihailong@yahoo.com.cn
作者郵箱: lilihailong@yahoo.com.cn
[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中學生主體性的理論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中學生語文論文
4.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7.語文論文探索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評價標準
10.小學多媒體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