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中學 孫燮銀
在這里,我跟大家一起探討一個比較敏感而又不能不重視的問題:怎樣與特殊學生溝通,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所謂“特殊學生”,指的是來自離異家庭或者不和家庭的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明,“合得來則聚,合不來則散”的思想已比較廣泛地被人們所接受,離異的家庭也因此而越來越多,受此影響的小孩自然也多起來了。當然,這些小孩當中也不乏優秀者,可是,心理難以過關的畢竟不是少數--他們的閱歷畢竟還少、心靈畢竟還脆弱而容易受傷。∠嘈虐嘀魅蝹兌紩l現,近幾年來,每接一個新班都會有多則幾個少則一兩個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這些學生當中,除了個別的能夠很好地自我調節、泰然處之以外,較多都或多或少地有心理適應不良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要么怨恨、多疑、自閉、不合群,要么活動過多、注意分散、情緒不穩定甚至有攻擊性,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對學習一般都持消極的態度。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當然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度過這個難關,讓他們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身心也能夠健康地成長。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美好的愿望呢?我就這個問題,結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例,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這一點體會,用一句話說就是: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做法。
我們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或者是集中進行教育,或者是進行個別輔導。對特殊學生,我認為采用個別輔導也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做法更為合適。其依據有三:
一、背景各異,原因不同。有心理適應不良的特殊學生中,各自產生的原因表面上看來是一致的,那就是由于父母的離異或者不和而引起。實際上,各自的原因是很不相同的。一般地,如果其父母雙方是在從來沒有傷害過孩子的前提下協議分開的話,孩子的心理障礙也就會減少到最低甚至沒有;相反,如果其父母是經過長期的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甚至有暴力行為以后才分開的話,那在孩子的心里所留下的陰影可能就很深了,由此而帶來的心理適應不良也會更為嚴重;此外,來自不和家庭的因素,我們也不容忽視,父母的小吵小鬧也許對孩子不會產生什么影響,但如果吵鬧到了嚴重的地步,則由此而對孩子帶來的傷害絕不會亞于父母反目成仇而破裂的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來自這些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適應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原因的不同,就要求我們決不能簡單地采取集中訓導的辦法,而要進行個別輔導,通過一對一的交談,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鑒定和診斷進而采取相應的療治方法。
二、特殊問題,特殊處理。教育心理學把活動過多、過分敏感、注意分散、情緒不穩定和有攻擊性稱為心理適應不良。有心理適應不良的學生決不僅限于特殊學生中。有證據證明,大部分適應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與劣等的學習成績相互聯系的,心理適應越不良,成績會越差;反過來,成績越差,心理適應也會越不良。特殊學生的心理適應不良與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有一定的聯系,但更多的是來自特殊的原因即家庭方面的原因,也可以說這個特殊的原因是根本的原因,也正是這個特殊的原因決定了這一類學生與一般后進生的不同之處。只要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現:一般的后進生,盡管他們成績很差,紀律觀念也很薄弱,但相對而言他們的內心少了一點頑固,比較容易被點化,原因就是他們的思想不象特殊學生那樣復雜。這種特殊性也告訴我們,只有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三、個人隱私,須要保護。父母離異,本來并非一件不可告人的事情,只是不想告人很難告人而已。俗語有說:家丑不可外揚。大人的心態尚且如此,何況才十多歲的自尊心正強的孩子?在他們的心中,父母不和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父母離異了,就等于頭上的天塌了,更痛苦的是他們的苦楚無處發泄,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再也找不到可以信賴的人了,而且他們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情,在同學面前也會抬不起頭來,對父母的事更是心房緊鎖,守口如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把他心中的這個秘密隨便傳播,對他的打擊會有多大就很難想象了,這只能讓他把心頭的鎖上得更緊,你希望他能夠接受你的幫助幾乎也是不可能的了。由此可見,不可進行集中輔導只能個別輔導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使特殊學生的家庭恢復原樣,但我們可以通過與特殊學生的接觸交流,用相應的方式來影響、引導他的心理發展。
在我教過的一個班里,有幾個很“特殊”的學生,其中有一個女孩子,她的成績不太理想,剛進來就給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不可侵犯的印象,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滿口江湖黑話,頗有攻擊性。我單獨找她談心,想不到她很直率地告訴我,她父母在她四年級的時候離婚了,母親沒有經濟來源而不想管她,又覺得父親因重新組織了家庭而冷落了她,還覺得周圍的同學都瞧不起她,感到十分孤獨無助,便到游戲機室里尋求刺激,還想通過結交異性朋友來“保護”自己,結果又經常與“男朋友”吵架而更加苦惱,最后決定采取“自我保護”的做法來還擊別人的“欺負”。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很同情她,同時很慶幸自己對她的行為沒有粗暴地采取公開批評、公開道歉的做法,不然,后果真是難以想象。另外一個男孩子的情況又不相同,他的入學成績較好,腦袋特別聰明敏捷,但是紀律越來越散漫而且不太服從管教,成績也往下掉,我小聲哄大聲責卻不見一點效果。一直到兩年之后他母親才告訴我:他的父親原來在本地做生意做得好好的,后來去了外省做就很少回家,他在外面不但經常賭博,還養了一個女人,動不動就聲稱不拿家用回來,弄得家不成家,父子關系也因此而惡化……這時我才真正明白這個學生不求上進、吊兒郎當的原因。多么可憐的孩子!
對前者,我主要是教她使用正確的自我保護的武器--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遠離機室及無心向學的朋友、多一點關心別人和集體,從而提高自己的威信;同時,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我不但默許她的“保護”手段,還適當地有意給她予袒護,讓她知道已經有人在保護自己,用不著“自我保護”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她原來的自我保護的做法消失了,變得文靜好學,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也融洽了,還經常給同父異母的弟弟輔導功課呢!至于后者,我就直接建議他用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來跟他的父親談判。這樣做的結果肯定不是最理想的,因為家庭矛盾依然存在,但起碼減少了對孩子的威脅,他不再誠惶誠恐地擔心沒有經濟來源而失學了,再輔以其它的思想工作,他逐漸開朗起來,脾氣也不象以前強了。這并不能說他的問題已經得以解決,只能說他那些適應不良的情緒得到了舒緩,要他學會如何面對現實,還需要假以時日。
實踐證明,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式來幫助特殊學生度過心理適應不良期,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當然,這種做法必須建立在雙方具有良好關系的基礎上,而這種親密關系又要在老師和學生真誠交流的過程中才得以形成,如果老師表里不一或缺乏耐心,都只能破壞這種關系的建立,那就失去了溝通的基礎。這樣,不但不能把鎖打開,反而會使鎖越扭越緊。
我最后要說的是,與這些特殊學生溝通真的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確實要持慎之又慎的態度,把握好手中的鑰匙,才能收到如期的效果。
作者郵箱: yidelong@21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