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001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學 李學軍
一、探索誘因:
1、 學生心理因素。首先,初三學生通過初一、初二的學習積累,已基本具
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再加上經過了初二的浮躁期,也學會了開始冷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獨特的觀察自然的眼光,對很多現象也基本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為他們集體創作提供了很多各抒己見的條件;其次,每個學生都有較強的表現欲望,他們在學習中都希望自己的見解和成績能得到別人的承認和賞識,這為集體創作提供了實施的可能;第三,很多學生都希望在同一學習內容中看到或學到自己周圍同學的優點,找到自己的不足,這為集體創作創造了有利的競爭機制;第四,這也正好體現了課改精神中的“合作探究”。
2、 歷史現實因素。歷史上很多成名作,諸如我國四大名著、現代劇《白毛
女》等都是經過千人改、萬口傳之后的佳作,如果不是經過多人的集體創作,也不會流傳千古了。再如歷史上的《呂氏春秋》、現代的很多專著都是經過很多人集體創作出的。既然如此,為什么又不能在學生中實行呢?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進行了簡單的探索,拿出來就教于大
方之家:
二、探索過程:
初三上學期,我結合課本多活動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要同
學們改編導演課本劇,讓他們在活動中積累各不相同的資料,積累劇本中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積累各不相同的人物語言,積累各不相同的表現方法。活動結束后再讓同學們讀原文,體會表演的情況與原文的優劣之所在,得出再出色的表演家也不可能把經典的文學作品窮形盡相的結論,鼓勵同學們大膽創作,合作創作出最佳的作品來。
其次是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
物,然后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并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更有滋有味的投入了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第三是指導學生做好宣傳、布置舞臺背景與渲染效果,以有利于演出的順利成功。
這個程序中先是指導他們群策群力寫出挺有創意的廣告,然后指導他們每人策劃出一臺演出的全過程,綜合幾個同學和幾個組的意見,擬定演出方式。
第四是指導學生把節目搬上舞臺。
三、探索效果:
通過集體通力合作,他們改編了課本劇,也合作創作出了不少生活劇。這種方式比起直接要他們搞一次綜合性學習收獲要大得多,因為這是在調動大家興趣的前提下去做這件事情的,(學生中有認為綜合性學習還是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些不情愿去完成,采用這種方式既有效地完成了綜合性學習的任務,又培養了學生的情操)。
現在有的學生隨時有意識的就和其他同學進行集體探究,如劇本表演與創作中,我們結合我校校本課程《名著欣賞》,有的同學或模仿名著中的人物來個即興表演,或來個現場對白,或搞個人物評說,……都非常順暢自然的完成集體創作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采用這種方式已經是很自然的事了,再無需老師說“你們不清楚的一定要認真討論啊”之類的話了!在活動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了,綜合能力都可得到了培養和提高。語文活動促成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也會全面提高,也促成了語文教學的良性發展。
語文活動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而且
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學語文的良好習慣,更激發了他們自覺學語文的興趣。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愉悅的求知空間。
四、推廣啟示:
不論開展什么活動,興趣是前提,課下是功夫,如果僅靠老師在課堂的
幾十分鐘內去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課改的真正要義在于能讓學生在課下積極行動!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也!
作者郵箱: lixuejunsbippl@163.com
[學生集體創作初探--初三開放式作文教學點滴(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軍訓生活點滴日記
5.寫生活點滴的隨筆
6.小作文教學課件
7.作文教學隨筆
8.中學作文教學課件
9.關于校園點滴散文
10.初一暑假點滴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