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與方式的轉變──對語文教學價值取向的思考(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5-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四川省自貢市解放路中學  劉安勇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界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其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地位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意味著語文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要適應時代進步,適應課程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傳統教育、應試教育觀念長期影響下的語文教師,不能不思考自己在教學觀念和方式上如何轉變,這必然是一種應激對策。我對《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有以下理解。

        一、從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應試教育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的考試結果──分數。正如校園流行語“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所形容的。可以說重結果是應試教育最大的誤導,許多弊端皆由此生發,難怪有人疾呼建國后的語文教學“誤盡蒼生”。《語文課程標準》則強調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原則,認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標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并認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根據課標精神,我們可以思考:每一堂語文課不一定要追求一個完美的結果,或者對某個問題不一定要有準確的結論,而是要重視上課過程的精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精彩的表現,師生之間精彩的互動,才能使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我們還要善于抓住教學過程中一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充分挖掘它的教育因素,使教學過程更深入、更精彩。

    另外,我們還應注意重視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過程,計劃好每一周、每一個學月,每一學期、每一學年、整個初中階段,我們從哪些具體方面來培養學生。又

    如把詩歌活動作為課前三分鐘的內容,第一學年可以是古詩推薦,第二學年可以是古詩詞鑒賞,第三學年可以是新詩賞析和自我創作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性也是整體性的具體體現。

    我們相信“過程就是最美的”,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還是教師的教學過程。只要扎實了過程,結果的豐碩一定會與過程的付出成正比。

    二、從重教本向重生活轉變

    由于應試因素的影響,過去我們的教學十分重視教本,生怕學生沒把教本知識學過手。豈不知語文教本對學生來說,僅是一種極有限的教育資源,生活才是語文教學永遠的內容。語文教本也是生活內容的載體,但是其受內容局限,反映生活的面太窄。因此,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要把生活的內容盡可能地引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教材內容,以生活內容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和素材。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語文教學可利用的資源是多方面的,古今中外、書本現實中俯首皆可拾。如平時閱讀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查找相關的生活中的資料,或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進行討論,或引導學生關心生存環境,關注生命、健康等。又如作文教學,讓學生去寫自己的真實的生活,去抒自己真實的情感,從生活小事中去尋找靈感,去發掘主題,使他們的作文言之有物,有感而發。

    可以說脫離生活的語文教學是蒼白的,是貧血的。就教材內容本身看,文學作品有其社會性和現實性,議論文有其思想性和指導性,說明文有其知識性和實用性,它們本身以及與他們鏈接的教學資源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重生活,還須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生活延伸,可以說廣義的語文教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三、從重分析向重體驗轉變

    閱讀教學是語文最主要的環節,幾乎占語文課堂教學三分之二以上時間。過去近二十年,許多教師的閱讀教學都走入一個極大的誤區:把閱讀理解當成支離破碎的分析,忽視了學生的感悟與體驗。其實“體驗是閱讀教學重要的緯度”。《語文課程標準》對“體驗”這個詞十分感興趣,提到17次之多,尤其是在“閱讀”部分,其敘述有“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感悟其實也是一種體驗,一種更高層次的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部分也提到“要考察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而且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更須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加以鼓勵。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說明了閱讀過程中學生個體體驗的差異性。教師津津樂道的、“面面具到”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僵化的、強加給學生的,往往會打破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的獨特的感悟與體驗,沒有尊重學生個體的體驗。

    當然體驗更直接的形式,就是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新課標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更充分地體現了這個特點。

    四、從重講授向重活動轉變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視教師的講授,稱教學活動為講課、講學。講授法,當然是一種傳授知識的好方法,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滿堂灌的講授,往往會壓抑學生活躍的思維和學習的興趣。

    活動是語文實踐性的表現,《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并提倡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精神,以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學科的活動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如課前三分鐘常規性的活動:一名學生的講演,一名作家介紹,一條迷語,一條名言,一副對聯等;又如有精心準備的實踐活動:采訪、課本劇表演,自編作文展示、故事會、演講賽等;再如即興的課堂活動:討論、表演、游戲等。

    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以建立起互動平臺、合作平臺。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參與者;少了單純的說教,多了情景的感染,躬身的示范。

    五、從重做題向重寫字、重讀書、重寫作轉變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擔心學生沒掌握書本知識,不能考出好成績,因此常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特別是在復習階段作業量更大。誠然,學生完成作業(指課本后或其他資料上的題)對學生理解課文,訓練語言組織能力有一定好處,但課本后或資料上的題多是有參考答案或教師給了答案的,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沒有多大益處,尤其是作業多時,學生不僅會不動腦筋去抄,而且會養成亂寫亂畫習慣。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重視三個方面:寫字、讀書和寫作。這也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漢字的形體特點決定了書寫的重要性,書法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藝術瑰寶,學漢語就得發揚。讀書有兩層含義:一者是放開喉嚨大聲朗讀、背誦,語文課堂要引導學生多讀;一者是看書,學生應多看課內外書籍。多讀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也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把知識、生活、情感體驗、審美情趣都融入其中.

    此三者除課堂教學重視外,更應通過課外活動來補充。如讓學生組織書法小組、讀書會、文學社等課外興趣組織,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也使語文教學的生活性、實踐性得以充分體現。

    當然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并不是廢與立的關系,只是輕重、主次的變化。在新課改過程中,我們必須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的束縛,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揚棄,認真地鉆研新課標課改精神,從中領悟到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作者郵箱: 129liu@sina.com

    [觀念與方式的轉變──對語文教學價值取向的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

    2.觀念的近義詞是什么

    3.理財方式論文

    4.玩水方式活動教案

    5.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6.語文教學課件

    7.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8.語文教學的論文

    9.語文教學論論文

    10.馬說語文教學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激情综合五月 |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 日韩精品秘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 日韩理论中文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