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設導 引人入勝--淺論中學語文導入的語言藝術(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1-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導入,就是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本著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具體特點,精心設計一小段(三至五分鐘不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引,以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般。”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教師講課導入很好,就能吸引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課堂教學一定要重視教學伊始的導入藝術。

        語文課的導入,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先聲奪人”、“先入為主”的作用。

       對于導入,我們要精心設“導”,引人“入”勝。導語的設計我以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語文教學的目的。

    語文導語的設計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不可為了使學生產生興趣而離題萬里。教學目的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每上一堂課,自始至終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來展開。所以,教師的導入設計必須符合教學目的。無的放失的導入,要么信馬由韁,要么畫蛇添足,最終必然弄巧成拙。

    (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中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征進行導入設計。

    俗話說“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好的導入應該具有明顯的針對性,要從學生的家庭生活環境、社會生活閱歷、文學藝術修養、接受心理水平出發。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教育必須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既有一定的順序性,又有一定的階段性。所以,導入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有的放矢。

    (三)導入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鐘為好,在“精”上下工夫。

    語文課文的導入的趣味性較高,學生對于導入的興趣要濃的多,如果教師在導入時敘述過多,內容過長,容易造成學生注意力的分散,興趣的轉移,最終失去導入的固有目的。導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簡意賅地引學生入勝,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活潑愉快的學習。

    (四)因文制宜,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課文,應作不同的導入設計。

    在中學的語文學習中,我們將接觸多種文體,我們在設計導入時亦應有所區分: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導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實淺易的說明文宜導入以趣,激發學習情趣;富于哲理和邏輯力量的議論文應當導之以理,啟發學生思考……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現歸納幾種,以見一斑。

    (一) 敘述故事導入法。

    故事像磁鐵一樣,能吸引住學生,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盡快的進入課文所設計的某種境界之中。比如講《赤壁之戰》,針對文言文難、課文篇幅又長、人物關系復雜、事件頭緒紛繁的特點,可先給學生先講一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然后說“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出自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盡管它取材于歷史,但畢竟不同于歷史。那么,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又如何呢?那就看選自司馬光主編的歷史名著《資治通鑒》的《赤壁之戰》一課。

    (二)設置懸念導入法。

    懸念,即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總是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這種導語適合于通訊報道、報告文學、小說、戲曲等課文。總的來說,懸念的設計“新、精、奇”,一下子擊中學生的興奮點。具體而言,在內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濃縮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須發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勝。例如講授魯迅的小說《藥》,可以這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用人血饅頭治病的事嗎?今天學習的課文《藥》,就是寫用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這“藥”說明了什么呢?

       “中國”古老的名稱除了“赤縣”、“神州”外,也被稱作“華夏”。華夏本是一家,現在分成兩家,而且華家吃夏家的血,這有說明了什么呢?

       秋瑾,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為推翻腐敗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爭,被捕后,不幸在紹興古軒亭口英勇就義。秋一夏,時令相對,指姓;瑾-瑜,同為美玉,因此人們說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魯迅為什么要這樣暗指呢?

      辛亥革命終于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放中國人民。那么,無數革命先驅所要尋找的救國救民的“藥方”是什么呢?

      開講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撞擊著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產生急于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懸念要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賣關子、設卡子,那樣就失掉了懸念的意義,甚至會把學生弄糊涂了。

    (三)溫故知新導入法。

    “溫故而知新”、“復習是學習的母親”,就語文課來說,不少課文之間或者在題材、思想內容,或者在體裁、表現方法等方面都有著比較緊密的聯系。知識的“網眼”是相通的,因此復習、聯系舊課或已有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課的開始,以故引新,以舊啟新,后面復習前面的概念,新舊相連,不斷拓寬加深學習內容。

        初中有篇課文《說謙虛》,一位教師這樣來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議論文《說謙虛》,作者吳晗,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哪篇文章?

        生:我們在學習第一冊中學過《談骨氣》

        師:《談骨氣》是什么樣體裁的文章?

        生:議論文。

        師:“談骨氣”、“說謙虛”這些詞在構成上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動賓短語。

    師:在問題上他們又有什么特點呢?

    生:都是議論文。

        師:對!大家要記住,凡是文章題目中有談、論、說、駁、斥等字的,文體一般是議論文。你們還能例舉初中階段學過的一些議論文嗎?

        生:《論雷峰塔的倒掉》、《友邦驚詫論》、《反對自由主義》。

        師:很好!大家還記得《談骨氣》是怎么寫的嗎?

        生:是用事實作論據,說清楚一個觀點,用文天祥的事例證明“富貴不能淫”;用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證明“貧賤不能移”;用聞一多的事例證明“威武不能屈”。

        師:對!今天學習的《說謙虛》又是怎么寫的呢?又說清楚了一個什么觀點呢?我們就一起來看課文。

        這樣導入新課不僅聯系同一作家的兩篇課文,而且還串聯起初中階段所學的議論文,花時不多,收益卻很大。由復習導入,這是導入的重要方法,教學中使用的頻率較高。但是,每次以舊帶新進行復習時,應該有新意,不能反復地炒冷飯。

    (四)詩詞、格言導入法。

    青少年一般喜歡詩詞、格言、警句等,有的學生還專門備有筆記本,廣泛收集。詩詞、格言、警句,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表現力強,富有深刻的哲理,對學生學習語文不無啟迪意義,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素養,陶冶他們的情操。所以,由詩詞、格言、警句導入新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創造與之相應的課堂氣氛,使他們對新課產生興趣。

        比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綠》時,我們這樣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熟悉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大家一起來背誦: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第三句寫得最好,第三句中“綠”字用得最好。據說他為選用這一字煞費苦心,曾用過“到”、“入”、“過”、“滿”等十幾個字。“綠”字用得妙,形容詞動詞化,有色有形,化靜為動,一字用妥,盡得風流。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綠》為題,表明他對綠的鐘愛。綠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樹常青!《綠》這篇散文是一幅明麗誘人的圖畫,是一塊純潔溫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橫溢的詩歌,是一曲幽雅動聽的樂章,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綠》吧!

        這樣導入新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人在詩畫中,怎不情趣盎然!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可用“完璧歸趙”、“怒發沖冠”、“負荊請罪”、“刎頸之交”等成語導入;《我的叔叔于勒》,可用“資產階級撕破了籠罩在家庭關系上面的溫情脈脈的面紗”(馬克思語)的名句導入,如此等等,都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增強他們對學習課文的興趣。應當注意的是所引詩文必須短小精悍,淺顯易懂,不要給學生增加新的難度,不要因引用詩歌、格言、警句等而轉移了教學目標。

    (五)時代背景導入法。

    孟子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這是說,閱讀詩文,應該了解詩文的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狀態,“知人論世”。所有詩、文,無不反映了作者彼時彼地的社會生活,又因時因地因事而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是十分必要,這有助于學生學習課文,也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瑣憶》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導入新課: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研究魯迅的專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鎮海縣一個農民家庭,靠親友資助求學,只學習到初二就被迫輟學。他16歲考入上海郵局任職,后參加工人運動,擔任文藝宣傳工作,組織讀書會。1923年在魯迅的影響和幫助下從事散文和雜文的創作,1959年任文學研究員至今。

        本文寫于196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80周年,他懷著深厚的景仰之情,寫了這篇文章。關于本文的寫作動機,他說:“回想建國以來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強調魯迅先生戰斗性的一面,對“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句闡發得比較充分,但是關于他對同志、對青年的愛就強調得很不夠。三十年代我作為一個青年,曾經和魯迅先生有過一些接觸,親身感受過他對青年的關心愛護,因此,想從后一方面多說一些,這就是我寫《瑣憶》時的指導思想。”那么,魯迅先生是這樣關懷愛護青年的呢?學習課文后,你對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這樣導入,將作者介紹、寫作動機、時代背景熔于一爐,既加深了學生對魯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自覺性,同時還能從作者的身平中汲取勤奮學習的動力。但是,所有關于背景的介紹,都必須緊密結合課文,切忌喧賓奪主,反對華而不實。

    (六)情感導入法。散文、詩歌的教學可用這種方法。

    教師一上課就用熾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比如講《春》一課時,教師一開始便滿懷激情的說:“春天,你展現出明媚的陽光,纏綿的絲柳,黃鸝啼婉,繁花爭艷……”抒情語調的吟誦配著明快的音樂使學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氣氛之中。

        再如,教師在講授《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可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末段:“親愛的朋友們,當你早晨第一列電車駛向工廠的時候,當你……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樣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能盡快進入到課文之中,情感渲染可以對學生起到“曉之以情”的作用,能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撥動學生的心弦。需要要說明的是,導入時說話語調的高低,語速的緩急,都得悉心斟酌。

    (七)圖畫欣賞導入法。

    通過圖畫導入新課,可以增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登泰山記》一課,可事先畫一幅“登泰山”圖,教學時以圖作為“向導”,指導學生看書,對號入座,也可讓學生自己畫,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又如,在講授《三峽》時,可以掛出繪有三峽地圖,貼有三峽彩色的小黑板后,舉著地圖說三峽的情況,在指著三峽的照片介紹。亦可借用課文中的插圖,如《包身工》、《裝在套子里的人》、《守財奴》等。

    (八)選擇錄音導入法。

    隨著人類社會的日益進步,多媒體教學的日趨完善,現代的課堂趨向于“聲情并茂”,要求我們根據需要結合聲、色、圖、甚至是影視片段來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勇于突破舊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地讓唱片、錄音和錄象進入我們的課堂,用以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可感性。如,我在設計《琵琶行》導語時事先選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基礎上,充分領略古詩中樂曲旋律的變化,徐徐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然而再進入對古詩內容的講解。我想有這樣的導言作鋪墊,能比授課人強拉硬拽,聽課人生吞活剝要好得多。

      總之,新課的導入猶如發動機,直接影響著整臺機器的正常有效運轉,它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創作。“萬事開頭難”,為了把課上好,教師要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好的導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藝術魅力,對學生學習課文確實起著促進作用。方法貴在靈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精心導入,以期達到拓寬學生思路、陶冶學生審美感受、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之目的。

    [精心設導 引人入勝--淺論中學語文導入的語言藝術(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淺論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論文

    2.中學語文教師實習報告

    3.中學語文教師隨筆

    4.小學生‘引人入勝’的造句

    5.《師說》課文教案導入

    6.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計劃參考

    7.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計劃

    8.中學語文教師研修心得體會

    9.《木蘭詩》教學導入

    10.小學英語動物課件導入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首页 | 永久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