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今天,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本著“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的指導思想,我們重新審視《論語》中所體現的先進的教育思想,仍會感到有當代教師學習、借鑒的地方。
一、設立私學,“有教無類”。孔子以前,學在官府,但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是上不起學的,文化的傳播范圍是很有限的?鬃涌峙率莿(chuàng)辦私立學校的第一人,而且,他的學生中大多出身貧賤。為什么窮人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因為孔子收費十分低廉!妒龆菲杏涊d:“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泵,即干肉,十條為束,“束”即十條干肉。這是古代用來作為初次拜見的禮物,但這禮物是微不足道的?鬃犹岢坝薪虩o類”(《衛(wèi)靈公》),能面向所有學生,不分貧賤、地域,一視同仁。孔子設立私學而不以贏利為目的,又能平等地對待他的學生,有利于文化在下層人民中間的傳播。這一辦學指導思想是值得今天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民辦私立學校的辦學者們學習的。
二、“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和“寓教于樂”思想?鬃咏虒W不是單純的灌輸,他善于根據學生實際相機而發(fā),注重引導學生去“樂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可能是孔子的首創(chuàng),至盡仍被視為經典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等,都充分體現了孔子的“樂學”思想。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運用在他的教育實踐中,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顏淵就曾感慨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皢l(fā)式”是“樂學”的前提,“樂學”是學習的最佳境界?鬃拥茏幽苓_到三千人之多,且“賢者七十二”,這與他的“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和“樂學”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再反省當代許多人奉為法寶的“苦學”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應該從孔子身上學到點什么?
三、“因材施教”的原則。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他也確實是這樣實踐的!额仠Y》篇中記載了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問“仁”,而孔子針對三人不同的性格和學識,便有三種回答。在《先進》篇中,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竟然用完全相反的話回答他們,公西華提出疑問,孔子說道:“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學中看對象,有的放矢,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種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追蜃拥拇_了不得!
四、“終身學習”的觀念。許多人認為,“終身學習”的觀念是舶來品,是開放后才傳入我國的一種學習理念上的革命。其實,《論語》中的很多記錄都體現了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述而》篇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有一次,孔子站立于黃河岸邊,看到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河水時,由衷地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的感嘆。而且,即使他經常處于清貧,甚至饑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記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圣賢就站在我們面前。對于好學的弟子顏回他更是大加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現在,時代變了,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更快。據研究,一個人工作一生所運用的知識,只有20%左右是在工作前的學校里獲得的。如果不能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一個教育工作者決不可能搞好他的工作,更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終身學習”觀念的開拓創(chuàng)造型人才。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學思結合”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以及他的特別強調后天的重要性、德育的教化作用、對美育的精辟論述、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重新品味,這對于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書目:《論語通譯》(徐志剛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郵箱: liangjie575@.tom.com
[《論語》中的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高中的教育隨筆
2.工作中的思想匯報
3.論語交友名言
4.論語選讀教案
5.論語教學課件
6.
7.《論語》讀后有感
8.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10.品讀論語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