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 理解孔子、孟子論學的角度和具體意義。

    2. 背誦孔子的四則語錄,熟讀孟子的兩則語錄。

    3. 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1. 積累文學常識及文言詞。

    2. 理解孔孟論學的具體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孔孟言論所闡明的道理。

    課時: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上一篇文言文默寫反饋。

    二、 齊讀課文

    正音:不逾矩 罔 殆 簣 一日暴之

    三、復習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

    (一)字詞解釋:

    1.不恥下問 2.無惑乎王之不智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今夫弈之為數

    4. 為 譬如為山

    為是其智弗若與

    今夫弈之為數

    5.數 扶蘇以數諫故

    若印數十百千本

    盡信書

    6.信 小信未孚

    忌不自信

    7.至 吾退而 寒之者至矣

    以至仁伐至不仁

    8.進 進,吾往矣

    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二)句子翻譯

    1、吾十有五而志 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3、譬如為山, 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7、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9、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 與之俱學,弗若 之矣。

    四、內容理解

    (一)孔子論學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 第一則是論述學習的作用:學習終身受益。

    孔子自述他進德修業的過程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律。這段話概括了人生六個階段所能達到的境界目標,也是各個階段學習的結果,具有規范人生的指 導意義。

    2. 第二則論述學習的方法: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相得益彰。

    以對舉的形式,強調學習與思考的各自意義和它們不可分割的關系。一“罔”一“殆”,從反面論說“學而不思”“思而不學”的嚴重后果,突出“思學結合”的重要性

    3. 第三則 論學習的方法:勤奮虛心地學習,不懂就問。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

    4.第四則:論述學習的態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廢。要自強不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終能成功。

    孔子以“為山”和“平地”兩個比喻,說明“為山”不成,是因為沒有繼續努力,以致功虧一簣。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簣就成功了。以此論說堅持不懈的重要性。

    (二) 孟子論學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第一則論學習態度:學習不能一暴 十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須專心致 志。

    以“一曝十寒”為喻,再以“學奕 ”為例,說明學習如不能 “專心致志”,則將一事無成。比喻和取例都來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謂言淺而意深,并以此證明學習效果的好壞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學習態度的差異。

    3. 第二則:不要迷信書本,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4. 請舉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五、評講練習

    六、作業: 訂正練習、背默寫紙

    第二課時

    課題: (第二課時)

    備課日期:2014 年10 月29 日星期三 授課時間: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目標: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論語》、《孟子》的基本情況。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詞句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文章語句,理解文章中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學習的意義,重視學習中思考的價值:既要虛心求教,又要敢于質疑。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疏通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難點:深層理解 《孔孟論學》之內蘊,并能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關鍵字詞。

    2、復習重點句子。

    二、介紹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約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人,儒家學派代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們整理的孟子言論,其間雜有弟子的話語。《孟子》現僅存“內書”七篇。《孟子》一書,除了闡述儒家的“仁 ”的主張外,還提出了“義”的觀念,提出了“性本善”、“養浩然之氣”等一系列在中國 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命題。

    三、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㈠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或 暴 萌 鴻鵠 繳 杵

    (二)疏通課文,初步理解

    第一則:

    1、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點字詞:(1)或:同“惑”,奇怪。無或,不值得奇怪。

    參考譯文:大王不聰明并不值得奇怪。

    2、雖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點字詞:(2)暴:同“曝”,曬。

    參考譯文:即使天下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

    3、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重點字詞:(3)見亦罕:和王相見的次數太少。(4)至:極。(5)如何:對怎么辦

    參考譯文:我和大王相見的次數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極點那些諂諛小人就趁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發呢?

    4、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重點字詞:(6)弈:圍棋。(7)數:技巧,技術。

    參考 譯文:比如下棋作為一門技術是一種小技藝; 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學習),那就學不好。

    5、奔秋,通國之善奕者也。

    重點字詞:(8)通國:全國。

    參考譯文:奕秋,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

    6、使弈秋誨二人奔: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奔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重點字詞:(9)鴻鵠:天鵝。 (10)援:拿起。(11)俱:在一起

    參考譯文:(假使)叫奔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 在聽,但心里面卻以為有天鵝要飛來,想拿起弓和箭去 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那個人一起學習,一定比不上那個人。

    7、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 告子上》)

    參考譯文: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那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

    第二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盡心下》)

    重點字詞:(12)《書》:《尚書》。(13)策:片。(14)至仁:極仁道的人,指周武王。(15)至不仁:極不仁道的人,指殷紂王。

    參考譯文:孟子說:“ 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尚書》中的《武成》一篇,取它兩三頁罷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周 武王這)極為仁道的人,來討伐(殷紂王這)極為不仁的人,怎么會流那么多血而讓木棒也漂流起來呢。”

    四、研讀課文

    ㈠ 孟子論學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第一則論學習態度:學習不能一暴十寒,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須專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為喻,再以“學奕”為例,說明學習如不能 “專心致志”,則將一事無成。比喻和取例都來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謂言淺而意深,并以此證明學習效果的好壞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學習態度的差異。

    2.第二則:不要迷信書本,讀書要有批判懷疑精神。

    ㈡ 請舉出一兩個事例來印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五、拓展延伸

    孔孟論學言簡意賅,卻講究論證的方法,如運用比喻、對比、舉例等方法,試作說明。

    交流:(1)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運用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議論學習的態度要不斷學習堅持不懈。

    (2)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運用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議論學習的態度度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

    (3)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來議論讀書要有批判精神。

    六、總結

    孔子的語錄:語言精粹精策,內涵深厚,文字簡潔,有格言色彩;語錄雖是片段的,但互相間有深刻聯系,是一篇邏輯完整的文章。

    孟子:善于作形 象的類比,如“一曝十寒”的故事。

    七 作業布置

    1、抄寫孟子二則的翻譯并背誦

    第三課時

    課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鞏固重要文言文字詞,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 通過翻譯句子,理解課文,進而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鞏固重要文言文字詞,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2、 難點:通過翻譯句子,理解課文,進而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并加以使用

    教學過程:

    一、學生完成練習

    《孔孟論學》練習

    (一)詞語解釋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  2、三十而立 (   )

    3、四十而不惑 (  )

    4、五十而知天命( )(         )

    5、六十而耳順 ( )  6、從心所欲不逾矩 ( )( )

    7、學而不思 則罔 ( )  8、思而不學則殆 ( )

    9、不恥下問 ( )  10、譬如為山 ( )

    11、雖覆一簣 ( )(       )(       )止( )

    12、譬如平地 ( )( ) 13、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

    14、一日暴之 ( )15、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

    16、吾如有萌焉何哉 ( )

    17、使弈秋誨二人弈 ( ) ( )(       )

    18、今夫弈之為數 ( ) ( ) ( )

    19、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 )(    )(         )

    20、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 )

    21、以至仁伐至不仁 (       )(        )(        )

    2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

    2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

    (二)句子翻譯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無 或乎王之不智也 4、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5、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6、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進也!

    9、雖有天下易 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11、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文學常識

    《孔孟論學》選自《    》《   》。選取了春秋時代的       和

    戰國時代      (人名)的言論共六則 。他們是    派的創始人以及代表人物。  

    寫出文中隱含的成語:

    二、教師 講評

    三、學生訂正

    [孔孟論學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3.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7.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8.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9.《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10.孔孟兩章原文及翻譯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 亚洲综合色在线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一级特黄爽大片刺激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