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加奇
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可以說是一篇有關語言運用的學術論文,可是,我們一點不感到隔膜,很容易走進他的思想,究其原因,是他用樸素的文字表達著自己深邃的思想,而不像一般的學者板起面孔用一大堆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名詞使讀者敬而遠之。
說他樸素,是說他寫的文章的語氣極親切、舉例極典型。在文章中,他似乎在與我們隨意地拉家常,在家常式的談話中,談的都是我們熟悉的內容,“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只一字之差,效果不同極好地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
樸素也易流于膚淺,而在這方面,我們真該跟大師好好學習了。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得到的啟迪是很大的。就拿《推敲》一例來說,大師就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說“推”好還是“敲”好,而是仔細地分析這兩個字的不同,最后歸結于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意境,而這一點似乎外人不好干與,從而說明文字是為了表達思想情感服務的。那“套版反應”更是大師的崇尚創新思想的表露,在文字上的“咬文嚼字”實際上就是推陳出新,達到“思想情感與語言的精練的互相吻合”的“藝術完美”境界。
最后,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題目上來吧,其實,《咬文嚼字》的題目就很扣人心弦,作者把一個習慣上作為貶義詞用詞語用作褒義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很容易吸引讀者目光。
[樸素的外表下的深邃思想--朱光潛《咬文嚼字》讀后感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教師工作隨筆
2.美術教師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音樂教師隨筆
5.教師數學隨筆
8.談讀書朱光潛課件
9.幸福工作教師隨筆
10.教師隨筆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