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森林的信仰--肖培東《植樹的牧羊人》品課 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17-10-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蔣小英

    “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園到處都是星星的碎片。”索德格朗站在花園里,看夜黑涂抹,星星蜂擁。

    “聽,一棵山毛櫸正在伸展根須,別擔心,我的世界早已種下森林的信仰。”植樹人站在課堂上,看生命醒來,旋律悠揚。

    一年之隔,再遇培東老師的課堂,熟悉而陌生,陌生而熟悉。

    知道他要講《植樹的牧羊人》,便找來文章,一看是外國小說,長長的篇幅,繁難的敘述,龐雜的信息,就知道敢選這課文的培東一定還是那個以前認識的語文人。總是為難自己,挑戰自己,絕不取巧,不敷衍,設置山海般的障礙,執著苦旅,僅僅是為了超越自己。

    想到他的課堂,我便會憶起旅行時見到的青海湖,稀世容顏,幽居天邊,一任純凈地藍著,遼闊地敞著,寂寞著,深邃著。

    “你們都讀過一遍課文了,那我考考大家,先寫寫課文里要掌握的相關字詞,來,這位同學上來寫,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舊燕歸來,似曾相識,這樣的開頭在去年《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課堂見過。積累詞語,為大廈儲備好奠基的磚瓦,是第一步。

    “有一個成語,是說不長草木的地方,這個成語是?”

    ……

    “植樹的牧羊人植了一棵樹叫山毛櫸,請寫出櫸字。”

    “文章中寫牧羊人種橡樹的細節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_了一個坑,請問是哪個動詞?”

    講臺上的孩子寫出了“不毛之地”“溜達”“櫸”等字詞,卻填不出動詞“戳”,而寫了一個“鑿”字。課堂的節奏似乎慢了,培東開始帶著孩子辨析“戳”與“鑿”的含義,似乎忘記了對于四十分鐘而言,那如同長江大河般的篇幅,忘記了聽課者潛隱的浮躁與擔心。

    一貫的耐心細致,一貫的沉穩淡定。

    字要寫對,詞要寫準,含義要明,每一個知識點學到實處,絕不飄忽。要讓孩子們弄清“戳”與“鑿”的區別,明白在“光禿禿”的高原上,牧羊人“拿了一根一米半長、大拇指粗的鐵棍”,用鐵棍尖端去“戳”黃土才合適。

    我有點瞬間恍惚,覺得培東便是那牧羊人,孤獨又幸福的牧羊人,正“從袋子里倒出一堆橡子”,“那么仔細,那么認真”地挑選,最后挑出來的,“每一棵都很飽滿。”

    該研讀文章內容了,培東告訴學生要想快速了解內容,可以看課文前的預習導語,并著重強調課前導語所提到的默讀方法,圈點勾畫。

    “小說寫我跟農夫見了幾次面?”“好,同學們默讀第三次見面的情形一直到文末,作好圈點勾畫。”

    培東竟直接把學生領到文章的末尾。

    聽課者都有些意外和驚訝,打破常規,獨特設計,用意何在?

    “你畫了哪幾個句子?”“為什么要畫它們呢?”“哦,很好,寫高原的環境變化,那就在這段文字旁邊注明‘高原變化’。”“哦,這句是寫老人的特征,還有沒有?”連連追問,步步緊逼,逼活了學生的思維,逼出了學生的聰明。

    “她畫的是一個段落,當許多句子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時就不用畫了,要圈,圈出重要的詞語。”

    “默讀不只是默默地讀,還要有目的有選擇地圈點勾畫。”

    倏然間,我嗅到了一股陌生的氣息。

    第一次見到培東這樣具體系統地教閱讀方法,一改往日在賞讀過程中隨機指導歸納學法的風格,如同牧年人的那片高原,每一年都在發生變化。

    從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們概括出了四個方面的內容:行文思路,高原變化,老人特征,抒情議論。

    “根據這部分的學習經驗,同學們跳讀前面內容,作出圈點勾畫。”帶著第一階段的成果,培東繼續引領學生前行。

    如桃源漁人走出了神秘的山洞小口,我豁然開朗。原來如此設計是要學生舉一隅而反三隅,懂遷移,會運用。播種,施肥,澆水,是為了讓每棵樹能獨立參天。

    就這樣,師生接著梳理余下的大篇文段,既圈點勾畫,也重視朗讀。“你對他的朗讀滿意嗎?”“高原是變化的,讀書的情感是要變化的。”“對,第一次高原是頹敗的,荒涼的,要讀慢一點,第二次……要讀出驚喜,第三次要讀出震撼……”

    學生漸臻佳境,課堂不緊不慢,時間在流逝,我卻在急切地期待,一篇文章,僅有這些層面的整理是不夠的。我記得培東的淺淺語文一向是深刻的,有厚度的,有重量的。他一定還在蓄勢,在張本。

    “文章用了哪些句子來評論他?”“奇跡背后最重要的精神支撐是什么?從文中找出文字來證明?”在進入對抒情議論的內容梳理時,培東一“戳”就“戳”到了核心,很快走進了人物精神世界,去窺探小說的意旨。于是,文字突然像被賦予了靈性與動感,思維的珍珠、靈感的火花滾落得滿地都是。

    “......這些句子說明了他有毅力。”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說明他堅持。”

    “不再放羊了,只種樹,說明他無私。”

    孩子們的探討豐富著文章的內涵,也豐滿著植樹人的形象,“無私”,“細致”“會思考,有智慧”“自我犧牲”“孤獨有愛”“熱愛生活”......

    課堂愈發鮮澤生動起來。而學生的思考與老師的點撥始終纏綿交織,契合無痕。

    “注意是‘一直’,不是依然,說明這個人特別有毅力。”

    “種橡子的過程是怎么描寫的?哪個同學來讀一讀?”

    “輕輕地放,仔細地蓋,說明他做事情怎么樣?”

    老師的語言干凈凝練,順勢而出,環環緊扣,既使學生泅于文字中,又能讓學生帶著體驗回到岸上,感悟河流的真意。

    整堂課沒有提及生態美學觀,沒有批評人類中心主義,高深抽象的理論會消解課堂的生氣,孩子只會吸收符合年齡特征與生長規律的營養元素。這些,培東比我們懂。

    至此,情節、環境、人物形象,小說的三要素全部處理完畢;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核心素養盡育于其中。

    “是什么幫助作者把這個故事寫得感人,富有感染力?”培東又引發了學生對創作特色的思考。

    “假如不用過路人的身份來寫......”“假如......”有意假設,旨在誘導,孩子們明白了第一人稱的作用,也悟到了只能把“我”寫成過路人的巧妙構思。

    “上帝在身邊,他只是一位牧羊人!”培東在深情地稱贊。

    “上帝在身邊,他只是一位語文人!”我想這樣簡單總結。

    課堂仍是我熟悉的課堂,素面朝天,風姿萬千,簡約豐富,醒透深刻;但我也收到許多陌生的饋贈,新穎的設計,生成的風景,意外的驚喜。

    堅持種樹;矢志守護,給予,重建。樹木森森,蔚然成陰。我們佇足,感謝,傳播,祝禱,愿語文的土地上到處都是關于森林的信仰。

    [種下森林的信仰--肖培東《植樹的牧羊人》品課 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1.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2.植樹的牧羊人名師教案

    3.《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4.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精選

    5.植樹的牧羊人小說讀后感

    6.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悟

    7.《植樹的牧羊人》閱讀題及答案

    8.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推薦

    9.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10.關于《植樹的牧羊人》說課稿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精品另类天天更新 | 日韩国产一级一区精品 | 亚洲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а∨天堂手机版在线观看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