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4-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知識與技能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

    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導入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你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談話)剛才,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么,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

    作者簡介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練。著有《飲冰室合集》。

    教學過程

    1.議論文小知識

    (1)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論點,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

    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論證: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

    (2)常見的論證結構:a.總分總式結構 b.對照式結構 c.層進式結構 d.并列式結構

    (3)常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

    2.解題:

    題目是一個并列短語,前后兩個詞語意思相反,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

    通讀課文,回答問題。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

    2.人生什么事最樂?

    “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

    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4.根據以上問題,分析課文結構。

    結構:分總。

    1.默讀課文,把握本文嚴謹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于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責任?它的范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未盡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于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如何闡述“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4)作者是怎樣闡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系的?結論是什么?

    --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得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卸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才是人間趣味。(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2.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作者觀點。

    未盡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為人生最大快樂。(或“未盡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3.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好處?

    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4.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的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系闡述得有條不紊,令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④曾子還說哩

    --敘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應當勇于盡責任,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1.論證思路嚴謹。

    2.語言莊重、靈動、流暢、簡潔。

    最苦與最樂

    最苦--未盡責任最樂--盡責任人生應盡責而不應避責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議論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是通過論點把握、語言分析、拓展練習幾步來完成教學的。首先通過閱讀課文,理解梁啟超提出的“最苦”與“最樂”的觀點分別是什么,然后結合標題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應該是有“最苦”與“最樂”,并從中指導學生對論點的歸納。之后從議論文的三個要素進行了分析,教會學生如何提煉論點,分析材料。然后是對議論文語言的分析,找尋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體會梁啟超語言的流暢、嚴密、簡潔、親切等特點。 

    侯曉旭

    [最苦與最樂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最苦與最樂》讀后感三篇

    2.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社戲》教案

    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真正的英雄》教案

    4.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5.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狼》教案

    6.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7.交響樂活動教案

    8.七年級下冊英語人教版課件

    9.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傷仲永課件

    10.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视频国产精品熟女 | 亚洲欧美日韩日本国产三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在线a免费播放v |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