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初一語文學習,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不同于小學學習的那樣注重知識,而是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習能夠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怎樣引導,應該怎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一、引發質疑,激起興趣。
“學貴有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來自一個對于他們來講充滿疑問的情境。創設質疑的情景,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之間制造一種反差,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的過程。教師應通過問題的設計,使學生明確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和動力。如教學《七顆鉆石》一課,我首先讓他們迅速的瀏覽了一遍課文,在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時,突然提問:
(1)小女孩如何對待那珍貴的一罐水的? 還有沒有更好的分配方法?
(2)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這樣嗎?舉個例子。你又會如何做呢?
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學生馬上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意見,圍繞“如何對待那珍貴的一罐水”這個大問題,從小女孩、自己、社會上很多人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見,為實施探究學習打下了基礎,當最后我們把結論定格為“愛心”時,竟是從八九個角度得到的共同結論--雖然爭論不休,但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熏陶卻得到了極大鍛煉。
二、解題入手,有層次的閱讀。
抓住題目,常能迅速入文,找到行文的線索,概括文章的層次,進而領會課文的思想。因此抓住課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能為逐步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課中,我分以下幾步讓學生進行探究:
(1)導入質疑:同學們,蘇軾有首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春天的西湖煙雨蒙蒙,遠山近水,如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天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有著“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了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看看濟南的冬天到底美在何處,老舍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問題一出來,就成了學生學習這一篇課文的第一個層次。學生馬上投入到了解整篇課文主要內容的學習過程當中去了。學生進行這一環節的學習是主動進行的,水到渠成,過渡非常自然而學生也興味盎然。
(2)閱讀全文,引導質疑: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的哪些景物?可以概括為幾個大方面?(陽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濟南的水。)
由于文章條理清晰,學生通過短時間的思考可以作答。所以學生讀過后聯系已了解的課文內容就能自己確立學習的目標,理解課文的大層次。
(3)再問:這篇課文的描寫順序是怎樣的?
教師范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用筆劃出括號中的詞語: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送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紅。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只要畫出這四個詞,學生很快就能明白作者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描寫雪后山景的,以此類推,二、四、五自然段的描寫順序及層次安排,學生就能融會貫通。
(4)課文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和學生一起回憶小學課本中的《林海》一課,共同背誦其中的精彩段落,特別是“興安嶺多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這一句。分析本文在寫法上與《林海》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潛詞造句非常精妙,使用了大量的擬人的修辭方法,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描繪靜物中抒發情感。)
(5)再次閱讀課文,用不同的說法把課文總結一下。
問:結合課文內容,假設你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的冬天,你將以怎樣的概括性描繪?
顯然,由于把課文歸納出幾個層次引導學生讀解,就大大提高了理解課文的速度,縮短了教學的過程,建構了一條優化認識課文,提高閱讀能力的捷徑。
三、抓文眼、關鍵句激趣。
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足以概括全文,我們稱之為“文眼”。抓住文眼作為學習課文的切入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時,我在學生讀完一遍后,馬上讓他們在詩中找出詩眼。學生通過思考,學生找到了“愁”字。我接著問為什么是這個字。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即各抒己見,學習的情緒高漲,我再讓他們認真細致地讀詩、討論,最后得出作者用這個詞,可以體現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同時前面的“寄”字更顯示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又如教學《松鼠》一課時,當學生學到松鼠搭窩時我問他們有哪些動詞用的生動準確,讓學生找找哪個詞最吸引自己,為什么。學生找完,情緒馬上就高昂,幾十只手高高舉起,問道:老師,作者為什么要用“搬”、“編扎”、“擠”這些一般用來寫人的詞來描寫松鼠的動作,這些詞用得妙在哪里呢?這時我再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認識和思維特點,通過想一想,換一換,比一比,議一議等方法,學生恍然大悟,才知道這樣寫更能突出作者松鼠的喜愛之情,從而較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圖。
四、通過圖畫,對比探究。
課文的插圖往往落在課文的重點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插圖,共有兩幅:一幅是百草園,一幅是三味書屋。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作對比,教師可以適當夸大兒童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的樂與苦的區別,由此來確定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應從哪個方面進行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五、參考習題,思考探究。
課后習題集中體現了課文的基點、重點、難點、特點,往往能給我們以探究課文的啟示。如 《黔之驢》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畫出課文中描寫老虎懼驢、識驢、吃驢的動作和心理狀態的詞語,體會這些詞語運用的準確生動”,題中的“動作和心理狀態”--是描寫老虎的點睛之筆。講授新課可以從習題入手設問: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老虎吃驢的過程反映了什么道理?文中詞語的運用妙在哪里?這樣,便單刀直入,給學生學習設立了目標。
六、在看似矛盾之處仔細思考。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張岱的《于園》一文,意境幽遠,同時予人以置身山林之感,可在這看似矛盾處質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寫出兩種迥然不同的感受--何處寫假山?何處寫水閣?又是如何安排順序的?這可引發學生認真探究,反復閱讀課文,使這篇文言文的學習也充滿探險、曲徑通幽的情趣。
當然,活躍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總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主動引導學生興趣,讓他們去思考,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行探究,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訓練能力,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作者郵箱: shujun197911@sina.com
[在初一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初一語文日記
2.初一語文課件
4.語文初一教學計劃
7.初一語文狼課件
8.初一語文趣味課件
10.初一語文上冊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