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科幻小說的文體特征。
2.理清小說的情節,理解作品的主旨。
3.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思考人類的自身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小說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系。
難點:理解結尾的含義,領會小說的主旨。
【學生分析】
作為初二年級的初中學生來說,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已經無法滿足其心理和探究需求,他們更希望在知識探究和心理認知上得到提升。他們更希望更多的了解這個社會,并從中獲獲得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
【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以人與自然環境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科學文藝作品,以不同題材,從不同角度,表達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患與思考。小說警示世人,不從根本上處理環境問題,環境的污染終將危及人類的生存。” 這樣的定位顯然是不夠的,在這樣的定位引領下,我們所見的大多數本文教學都將其歸入到“環保”主題,但是此篇課文給人以思考的不僅僅是環保問題,它還應該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為此,我的這堂課需要重新解讀和定位該文本,以便撥開迷霧,盡可能地還原原意,挖掘深意。面對小說文字背后的多元主題和情節深意,面對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神秘的 “洞”所交織展現出的更多的應該是復雜的人性與社會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屏幕直接展示課題《喂--出來》,學生齊讀課題。
師:我們通常會在哪種情況下喊出這句話呢?
生:警察抓人;捉迷藏;找人等等。
同學們說了很多種不同的情況,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本文作者星新一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對誰喊出這句話。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關于作者星新一:日本現代科幻小說作家,以微型小說著名,作品最大特點是構思巧妙 ,被尊稱為日本微型小說鼻祖。代表作有《惡魔天國》、《人造美人》等。
關于小說和微型小說:回顧關于小說的文學常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復述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小小故事會 為了讓同學們將故事講得更加精彩,老師給大家一點時間準備,并提一點小小的要求:①敘述情節要條理清楚②選用以下2-5個成語(深不可測 聞風而來 爭先恐后 不容置疑 源源不斷 一視同仁 任勞任怨)
四、情節梳理,主題探究
(一)情節梳理
1.本文圍繞什么東西展開情節?--洞。
2.根據故事發展過程,用一個詞概括三幅漫畫的內容。
現洞--探洞--填洞--( )洞
(二)品讀探究,探“洞”
1.在洞剛出現的時候,哪些人去探洞了,他們有怎樣的表現?
學生可能會提到:村里人(年輕人、老年人、村長、村民們)、 看熱鬧的人 新聞記者 學者 投機商人 政府官員 職位較低的工作人員 城市里的居民們 小姑娘 有的人 警察 罪犯 一位工人
【投影展示商人言行的句子】
有的人反反復復地打量著這個洞,眼睛里露出貪婪的目光,心里不住地盤算著:是否
可以從中牟取什么利潤,要不趁早出高價買下這個洞的專利權?
--“反反復復”地“打量”、“貪婪”、“盤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商人的精明,但更能看出他的奸,是個奸商, “牟取”,有以不正當的手段賺錢的意思。商人只以經濟利益為最高追求目標,利欲熏心,他昧著良心賺取利潤,所以他是社會的罪人。
【投影展示學者表現的句子】
學者心里不禁有些發虛了,他裝著鎮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樣子關掉了擴音機,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吩咐道:“趕快把它埋掉!”雖說事情還沒有弄清楚,但還是趕快處理掉為妙,免得堂堂學者當眾出丑。
--學者“鎮定自若、胸有成竹、不容置疑”的動作和心理,可以看出他的虛偽、狡猾,一個沒有真本事、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老百姓的性命還重要的、讓我們鄙視的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學者形象展現在我們眼前!他的輕率結論讓他成為了社會的罪人。
【投影展示政府敘說的句子】
不久,政府有關部門發給了營業許可證。
--政府批準了填洞公司的成立,政府在整個事件中完全無所作為而且是瞎作為!這個政府沒有洞察力,也沒有領導力。是他們一手制造了人民的災難。
2.從他們的表現中,你洞見了其怎樣的性格特點?
村民→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 村長→立場不堅定,目光短淺。
學者→不懂裝懂,死要面子,缺乏探究精神,虛偽庸俗。
商人→貪婪愚昧,唯利是圖,利欲熏心,一切向錢看。
新聞記者→沒有及時地傳播正確的信息,膽小怕事,缺乏敬業精神。
政府官員及工作人員 →工作作風松散,愚昧無知,做事輕率。在這個事件中完全無所作為而且是瞎作為,這個政府沒有洞察力,也沒有領導力,是他們一手制造了人民的災難。
訂婚的姑娘→表里不一,背信棄義。
警察-不負責任
犯罪分子-社會道德的扭曲與淪喪。
3.他們的表現有沒有共同的特點?
自私、虛偽、淺薄、愚蠢、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目光短淺、貪婪等。
4.從人們填洞的東西來看,你認為這些填洞的人或部門把“洞”當成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洞成了天然的垃圾場,成了可怕的焚尸爐,成了陰暗的保險柜,盡管天空變得瓦藍,城市變得美好,但是面對這樣近乎荒唐的人們,這個世界接下來會是怎樣的呢?這個任勞任怨的洞最終又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1.給3分鐘的時間,搭乘想象的翅膀,續寫與小說具有連貫性的結尾。這個結尾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個結尾似乎波瀾不驚,但卻出人意料,讓人不寒而栗,那么作者為何要設置這樣一個會“出來”的洞?你能否給第四幅圖畫用一個精妙的字來概括呢?
“進去”的東西都“出來”了!--“漏”洞,原來這是一個可怕的漏洞。洞里漏出來的真的僅僅是小石頭、核廢料、機密文件、尸體、日記本……么?“漏”洞里漏出來的究竟是什么?
--人性的虛偽、貪婪、自私……
2.你覺得作者借文題“喂--出來”是要呼喚什么出來?
--人性的善良本質。
請大家齊讀文題,喚醒人類保護環境的意識;
請大家齊讀文題,喚醒人性的真實;
請大家齊讀文題,喚醒人類善良的本質。
五、課堂結語
面對洞的質問,人性受到了拷問,作者星新一這是通過這個洞,表現了他對我們這個社會的隱憂和反思,相信學習了這篇小說,大家又都產生了共鳴,最后老師想用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程:我們的夜空也是向后代借來的!
六、板書設計
喂--出來
星新一
現洞--探洞--填洞--“漏”洞
洞--人性
【教學反思】
對話教學常有相當程度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上演充分準備好的“教案劇”,而更多是即興創作,同一教材、同一思路在不同班級均有不同特色,不同亮點,稍有不慎,便會留下生硬、牽強、不流暢之感。從這堂課中,我覺得通過平等對話教學途徑,雖說師生有一種“創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但要求老師對教學內容有更豐富的背景知識,并能充分考慮學生會怎樣回答,會提出哪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設想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老師又如何正確把握好提問的尺度……這一切不僅都應有預見性,而且需要老師要縱觀全局、將文本、學情、課堂調控均能運籌于胸間,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使課堂波瀾起伏。
1、我曾想將“對話式”這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教學之中,以此來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促進課堂的民主和平等,孰料,教后我才意識到對話式教學不僅只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簡單模式,而是能否真正啟動、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是否體現了追問和啟發的精神,能否做到這些,問題的設計成了師生之間對話的關鍵,因為“對話式”教學不是對話而對話,這樣只能流于形式,產生無意義話語的循環,而無本質的認識。
2、本次教學過程中,對于前面應喚醒人類的環保意識的部分,學生能很快的理解,但對于更深層次的洞折射的人性的文題,教師在引導上面下更大的功夫,設計的問題很難將學生引入到人性虛偽。對此,教師應該認真斟酌、修改。
從以上看出,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環節要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獨特體驗為基礎,但實際上這種活動又與教師“導演”密切聯系,這需要教師對文本、對學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宜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活動,從而達到彼此接納,互相造就,其樂融融的境界。
王麗
[《喂--出來》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喂出來獲獎課件
7.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計劃
10.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