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g
這是一篇介紹食物來源的科普文章。“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作者所講的這些道理,看似淺顯,但要從科學角度去認識,也并不容易。事實上,關于食物來源的知識,也是人類隨著近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逐步積累起來的。要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不能不涉及一些生物學的專業知識;但過多的專業知識,又會妨礙閱讀理解。只有把深奧的科學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出來,才易為大眾接受。這是寫科普文章的難點所在。在這方面,本文處理得非常好。
一、合理的說明順序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段),提出問題,對“食物”作總體概說。
文章開頭,先從人們熟悉的植物、動物的生長說起:“一粒種子能長成參天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這樣從具體的事例入手,生動可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進而啟發人們對這些生物現象作進一步的思考。然后,聯系人類自身的生存,引出了食物和能量話題。有了這些鋪墊,第二段解釋什么是食物就順理成章了。這里,作者對食物的界定強調了兩點:一是“能夠構成軀體”,亦即“是生物體所必需的”;二是能“供應能量”,并舉“水和礦物質鹽類”為例,說明它們雖為“生物體所必需”,但是“不能供應能量”,因而不能算是食物。
文章的第一部分雖是“引子”但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是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順序展開的。所以,前兩段的次序不能顛倒。如果先下定義后舉例,就收不到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的表達效果。
第二部分(3-12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主要說明了生物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即自養和異養。
文章以綠色植物為例,說明了這些植物“自養”的方法。所謂自養,就是綠色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和一些礦物質元素,經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機食物來。作者分步說明了這一過程:根系--采集原料(水和無機鹽);葉子--吸入二氧化碳;葉綠體--吸收太陽光能、合成有機物。
相比之下,“異養”的道理很簡單,就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作者舉野兔、狼、老虎、細菌為例,實際上描繪了一個食物鏈,生動地說明了食物循環再生的過程。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討論了人類取食物的途徑。從生物學上講,人類也屬于動物,也要靠植物為生,當然屬于異養型的。從本質上說,在獲得食物上,人與其他動物是相同的。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創造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種植農作物,養殖動物,改造動植物品種,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而不完全直接取之于自然界,這是人與動物獲得食物的不同之處。
課文在說明食物來源時,先說“自養”,后說“異養”,是符合整理邏輯的。因為“自養”是“異養”的基礎,沒有“自養”生物,“異養”生物便不會存在。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總括上文,再次強調綠色植物是食物的最終來源。當然,綠色植物能夠制造食物,離不開太陽的光能。“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這一長句,顯示了科普文章的嚴謹性,表明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極個別的例外,就是那些“極個別的細菌”。
二、生動有趣的語言
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語言要生動有趣,才能吸引讀者讀下去。本文多使用比喻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科學道理容易理解。如“每一個根毛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葉子就是一個食品工廠”,將“根毛”比喻為“原料采集站”,將“葉子”比喻為“食品工廠”,就把綠色植物不同部位的功能和它們之間的關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再如,“老虎死后,又成了細菌的樂園”說明生物之間食物轉化的道理,省略了比喻的本體,達到了簡明生動的效果。這些比喻句都是暗喻,在表意上更為直截了當。本文在說明事理時很多語句具有幽默的風格,使人在輕松的氣氛中對所要說明的事理加深了印象和理解。如“也許有人懷疑,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這樣一問,看似節外生枝,實則把日常生活中人們熟知的事物和所要說明的事物聯系起來,通過類比加深讀者的印象。再如,“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就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有機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把植物放出的“氧”稱為“廢氣”,恰恰生動地說明了植物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又如,“我們皮膚上不地長出葉綠素,當然是屬于異養型”,以是否長有“葉綠素”這一嚴格的尺度來裁定,把人類劃歸到“異養型”中,幽默風趣,而又確切地闡發了事理。
[《食物從何處來》課文說明]相關文章:
2.草的課文課件
3.課文神鳥課件
5.國殤課文教案
6.女媧造人課文課件
7.課文長城教學課件
10.課文背影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