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云
新世紀之初,中國的教育改革有了質的飛躍,“新課標”的出臺便是標志,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概括地說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很顯然,新課程體系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
教育活動作為社會化的生命歷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因此,在教育教學中,運用科學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面對創新的世紀和全新的課程標準,素質教育的內涵將更為豐富。從本質上說,它是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而在新形勢下實施這樣的教育,就必須與環境科學、人文科學和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起來,這是“新課標”的要求,更是未來發展的需要。在此,筆者就以上三方面,僅從素質教育的“素質化”(即素質內化)、“整體化”和“基礎化”三方面特點(簡稱素質教育的“三化”),略談與之相關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全新認識、全局觀念和全面活動(簡稱學校工作的“三全”)之間的關系。
一、“素質化”教育與全新認識
素質的潛在性、穩固性特點,要求素質教育注重把外在的影響和要求“內化”為學生個體素質。內化學說作為素質教育的理論根據,它是一種心理過程學說,即把外部的東西轉化為內部的東西,客體的東西轉化為主體的東西。傳統的教育教學進程中,對學生所提出的政治、思想、道德、知識結構等都是外部客觀的東西,如今要使其成為學生內部的東西,必須通過“內化”把它們轉變為素質后才能實現。正如文學名詞“意境”,只有將客觀的“境”內化為主觀的“意”,才能產生理想的“意境”。學生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內化的質量。因此,素質教育就是“素質化”教育,它的核心就是一個“化”字。
“素質化”的特點,決定了學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對師生雙方及其環境有全新的認識,為內化創造條件。
首先,對教師的人才觀應有全新的認識。
傳統的教育教學中“苦干”一直是人們所欣賞的永恒精神、也曾大放光彩,而“巧干”卻退居二線,甚至消聲匿跡,將二者彼伯此仲,也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出現了延長時間,擠占空間,遨游于茫茫題海之中;千錘百煉,刻竟雕鑿,以就“九曲回腸”的考題之模。這種片面強調“苦干”的做法與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化”特點極不協調。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既然如此,那么,教師就應該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使他們的心靈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著這樣的心靈,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從外部走向內部,從客體走向主體,一句話,才能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因此,承擔著素質教育任務的學校,其設計師對教育教學上的“填鴨(壓)師”和“雕刻家”,應有認識上的轉型,并樹立適應新形勢的榜樣形象,確立課堂教學的情意目標,創設科學有序的競爭氛圍,否則素質教育將永遠是應付式的疲勞戰,和強“灌”硬“鑿”的攻堅戰,根本無“化”可言。
其次,對學生及其所處環境應有全新認識。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少年時期,學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主觀上有強烈的合群需要和社會交往需要,再不是孤立的受教個體。他們對人文環境有積極的向往和美好的憧憬。從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來看“一種是有意識地學到知識,另一種是無意識地學到知識”(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從后者來看,這是一種客觀存在,有意識地學到知識是他們通過專門的學習學到的,而無意識地學到的知識是他們受到環境的感染和通過與人交往在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現在看來,這無意識學到的后一種知識正是從學校環境課程中學到的。
鑒于對學生心理和獲取知識方式的新認識,我們對其素質內化的環境更應有全新的認識。集體是強大的教育陣地,是實現“素質化”的大本營,它所創設的教育教學情境是進行最優化教育教學的條件。因此,學校領導應對學校課程設置有全新認識,應有意識地設置學校環境課程,這一課程可高度概括為:以校容校貌、校規校紀、校風班風、師生禮儀和人際關系為核心教育內容,以學校建筑及其布置的藝術性展示與以人的思想情感、作風在學校各種教育活動中的自然流露、影響和感染為主要教育形式的課程。而在這各種關系中,最主要的是賦予規律性的、起著互相促進作用的良好的人際關系。使素質教育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成為學生個性形成的“發源地”,成為素質內化的肥沃“土壤”。
二、“整體化”教育與全局觀念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學校集體不僅是教師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每個成員的主體。集體中共同的學習、勞動和相互交往,影響著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整體化”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涉及面甚廣,當然,從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來看,對于每一個具體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面向施教的全體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群體素質,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這是素質教育“整體化”最根本的體現。
首先,就素質教育的“整體化”特點而言,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學校領導應有全局觀念。
素質教育作為社會發展中的新課題必然有理論上深究,實踐上探索的價值和必要,因此,學校的“設計師”不應只停留在應試教育的經驗型基礎上抓常規,沉于教學“六認真”上的一抓到,而應創造必要的條件,使教師不斷更新知識觀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鼓勵教師進行理論探討,大膽嘗試實踐,使素質教育在操作上形成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整體化”格局。
其次,每位教育教學工作者更應有全局觀念。
學深為“師”,身正為“范”。作為受過師范教育的教師,“學深”和“身正”缺一不可,否則就很難成為一位稱職的教師,特別是在提倡素質協同教育的今天,更不能適應教育“整體化”的要求。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引導人類走出愚昧的圣者,作為開啟人們心靈之窗、播種科研成果種子的天使--教師,其言行是學生的活教材,而言行又是素質的主要體現形式,它不自覺地滲透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所謂“言傳身教”道理亦在于此。因此,作為塑造學生美好心靈的工程師,其內心首先必須是一片圣潔而美好的世界。“身正”作為素質教育中教師全局觀念的一部分,這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加贅述。然而,對“學深”的發展性及其更新認識,則比不上“身正”所具的特征明顯,這是素質教育新形勢下,教師全局觀念中易被忽視的另一半天地。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一向是權威,且容知識權威、管理權威和評價權威于一體,這是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不爭的事實。然而,形成這一格局是建立在學生知識低位和在教學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基礎上的,教師充當的是提供知識、維護秩序、評定成績的角色。然而,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進步,系統化的素質教育不斷形成,這一格局必將打破。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熟諳知識的精蘊,又怎能解生之惑?更何況己惑尚存?這種知識權威此時也就無“威”可言了。技術預測專家詹姆斯馬可測算出人類的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在20世紀中期是每10年增加一倍, 而當前是每3-5年增加一倍。以后知識更新的速度可能會更快,而隨著“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我們如果不隨時“充電”,這種權威地位,將隨時面臨學生的挑戰甚至動搖或自行消逝,作為“學深”之師此時恐怕只能望“青”興嘆了。
因此,站在教育的“整體化”高度,樹立全局觀念,才能成為“師范”所要求的合格之師。教師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可謂迫在眉睫。
三、“基礎化”教育與全面活動
素質的發展性特點,要求素質教育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建立起繼續發展的生長點。如果把素質分為絕對素質(一般基本素質)和相對素質(專業素質),那么,中小學階段一般把培養絕對素質放在首位,因為中小學不是直接培養人才的教育,而是為未來人才成長奠定基礎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應把開發身心潛能的工具和方法交給學生。因此,就素質教育的“基礎化”而言,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方法,都應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全面活動。從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準》)。而活動課程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解釋力,這是學科課程所望塵莫及的。
其實,基礎教育階段,活動課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通過什么途徑獲得知識,而在于通過什么活動能最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知識是客觀的存在,但它只是活動的要素,不是活動的目的。因此,立足于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個人主體的發展,總是在全面活動中得以實現。
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內在財富》中指出:基礎教育對每個人來說都起著關鍵作用,它不應只傳授以后各級教育所需的各科知識,特別要發揮科學教學的形成性作用,煥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其觀察力,鼓勵創造精神……。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教師。
在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中,教師是知識的化身、社會文化的代表,長期教學過程中總是突出教師的活動,抑制學生的活動。休金娜說過:學生應該占有主體立場,而不是指定的執行者的立場。離開了這一條件,就談不上卓有成效地進行教學和教育,就談不上我們受教育者的成功活動。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其固有思維模式和教學模式,調整活動主體地位,把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已有的情感、動機、體驗和復雜心理過程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在全面活動中,為吸取知識、提高素質打好基礎。
當然,僅有這一點還不夠,學校還應構建學校活動體系,以確定學生參與全面活動的地位,并以此作為促進學生主動性發展的根本保證。學校在構建活動體系時,就應從活動時間、空間上解放學生,還學生一個完整的世界。
當然,以上所述“三化”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特點,“三全”也僅是學校素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無論是素質教育的理論還是實踐,尚有許多問題有待于教育教學工作者去深究完善,但愿本文能成為引“玉”之“磚”。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二中 朱國云
Post:226005
E-mail:zhuguoyun@163.com
Tel:0513-3553083
〔附:朱國云,男,1986年7月畢業于南通師院中文系,后就讀南京師大心理學研究生班,撰寫的論文有近20篇獲獎或發表,主編了《中考佳作》、《學生獲獎征文集錦》,參編了《語文快速解題》叢書,出版了個人專著《花季集》。〕
作者郵箱: zhuguoyun@163.com
[素質教育的三化--新課標學習心得(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素質教育的論文
10.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