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秀
語文閱讀教學,到底承擔著什么教學任務,應當教給學生哪些內容,應當怎樣教學生學會讀書,這些有關閱讀教學全局的本質性的問題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蛘哒f,在被現狀和習慣束縛得緊緊的廣大語文教師的頭腦中,并沒有一個明晰的答案。為此,我撰文就閱讀教學現狀與對策發表拙見,同時也提請同行們進一步探討。
一、怎樣指點學生的讀書方法?
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語文課本只是個憑借,憑借它歷練學生的讀書本領!斑x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一貫的目的在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睆摹耙弧钡健叭,靠的是讀書的方法,讀書的本領和習慣。因此語文教師不能不洞察“讀書”與“讀法”的區別。早在3O年代,語文教育家袁哲先生就在他的《國語讀法教學原論》一書中說過:“讀書的目的在獲得書中的意義、思想,讀法的目的在獲得書義之方法!薄白x書重在結果,讀法重在過程法教學的意義,系根據一定的目標。目的,循最經濟的途徑,助成讀解文章的能力!边@些觀點都明確指出,語文教師的任務決不是限于教學生去讀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點學生掌握多種適合于不同目的的讀書方法。
當代閱讀學研究,在借鑒古今、比照中外的基礎上,對閱讀方法的研究已經有了長足進展!堕喿x技法系統》(曾祥芹韓雪屏主編,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一書,已經把古今中外。林林總總的讀書方法整理、分類、配伍、編排為4大系統、24種技術、108種方法。那么,在當代信息社會,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和可能教會學生多少種讀法呢?這些讀法又是什么呢?
根據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我們可從以下凡個方面來規劃讀法教學的范圍:
(1)從書面語言的單位看,有詞句讀法、段落讀法、文篇讀法;
(2)從閱讀方式看,有精讀與略讀、朗讀與默讀、速讀;
。3)從閱讀目的看,有理解性閱讀、評價性閱讀、鑒賞性閱讀、積累性閱讀。應用性閱讀、消遣性閱讀。
如果我們能夠將上面提到的種種讀法,一一展開細目,化解為一個個可以操練的閱讀技能.那將是對閱讀教學的一大貢獻。
二、如何歷練學主的審美眼力?
精美的文章和文學作品是作者審美心理過程的產物。借助美文培養和歷練學生的審美眼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語文教師還必須諸熟夫學和美育的基本原理,了解審美能力的結構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讓我們還是從一篇短小的美文說起吧。
宗蹼的《紫藤蘿瀑布》開篇首句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這句話明白地告訴讀者:作者的審美注意開始了。繼爾,作者仔細觀看了這一一架茂盛的藤蘿和每一穗盛開的藤蘿花,這是審美觀察過程。在觀察中形成了“瀑布”和“帆船”的意象,并且寄予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情感。而后,審美聯想使作者回憶起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稀疏的藤蘿,從而擴展了時空境界。接著,作者從藤蘿的衰敗和茂盛的變化中又進一步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元止境”的哲理。這就是審美理想的升華。最后,作者在美好的藤蘿面前,摒棄了“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之后,情感得到了凈化,在一片光暉和芳香中“不覺加快了腳步”。這顯然也是一種審美動作意識的蘇醒。
簡要的說明是為了提示:在這篇美文中蘊涵有多種審美心理因素和完整的審美心理過程。如果教師能夠自覺地從審美的角度給學生一些必要的知識和訓練,那么,閱讀教學也必然會以它強大的生命力,使學生感到日有新知,月有異進。
三、怎樣給學生鋪墊一個“精神的底子”?
如果說上面二個問題,是較多地從閱讀教學的認知和技能方面著眼的話,那么,這第三個問題就是偏重于閱讀教學的教育功能了。如果說,上面二個問題偏重于語文的基本工具性能的話,那么,這個問題就是強調語文的“文化載體”性能了。語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博大精深、熏陶靈魂的文化基礎。這一文化基礎,可以為每個人的青年時代打下一個良好的“精神的底子”(錢理群1998年第7期《北京文藝》)。這一“精神的底子”對每個人的終生發展,都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勿需多言的是:閱讀對于一個人“精神的底子”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因為閱讀可以求知、開智。立德。審美。養身;閱讀是學習之母,是教育之本,是生活之樂;閱讀是直接的精神生產力,也是間接的物質生產力?傊。閱讀既可以完善讀者自身,又可以建設社會文明。閱讀是打好一個人“精神的底子”的著力點,是一個人精神營養的源泉。用這樣一個標準來審視,我們就不能不感到當前的閱讀教學是太狹窄、太瑣細、大低調了。
為了給學生打好一個“精神的底子”,在閱讀教學中起碼應當解決這樣幾個問題:(1)掙脫一個學期只讀一本教科書的樊籠。其實,廣大的語文教師也不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是靠讀語文課本得來的,但是,閱讀教學的現狀和習慣,又使他們難以越雷池一步。每學期只講一本書,還覺得時間不夠用!(2)使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密切結合起來。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活動。閱讀實踐真可謂海闊天空。切莫把活動課當成變相的補課和作業課。3)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熔融貫通。相互依存、互相促進。但是,當前,連人教社編輯出版的自讀課本都不給學生訂購的學校和教師,恐怕不是少數;學生課外無書可讀的現象,恐怕也不是個別的!
四、承認不承認范文意義的多解性?
閱讀教學的傳統是以給學生總結出。讓學生抄錄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題為終結。這個中心思想和主題是被教學參考書統一規定了的。語文教師很少考慮這個中心思想或主題是怎么得來的,很少顧及學生對這一規定性的結論有什么看法。事實上,《孔乙己》的主題思想并沒有遵從魯迅先生的原意,而是沿用了茅盾、葉圣陶先生的見解。學習莫泊桑的《項鏈》,學生對于作者的一段頗有情感的抒發:“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卻經常產生共鳴;而對批評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卻經常持有不同的見解該怎樣解釋這種現象呢?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作者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的見解。本世紀中期興起的接受理論,也強調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生成和創造,以及這種意義生成的無限性。用這些觀點和理論來考察閱讀教學,我們應當承認在閱讀教學中存在有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在學生和作品之間建立一種“對話”關系。有待學生理解的作品是對話的一方;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對話的另一方i向這場對話最終是以學生對作品意義的深入理解告終的。因此,引導學牛得出自己的結論,要比讓學生達到教師和教參所規定的結論更有價值。
讓我們承認閱讀中意義的多解性質吧,讓我們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尊重學生對意義理解的差異吧!
五、是否敢于直面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現代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從小學到大學這條生產流水線上,產品都有統一的規格。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學生塑造為合格的產品。這種標準化。同步化的教育模式,必然掩蓋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必然阻礙了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今天,信息社會中“個別化”“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已經促使教師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它要求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判斷學生的需要,并以此未推動和鼓勵學牛學習。一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正在取代教師權威性的單純傳遞知識的教學傳統。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突出。因此,語文教師是否敢于直面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否善于處理學生的個體差異,實在是一個不能不重視和不能不研究的問題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善于區別個體的差異;其次要善于組織“合作學習”,充分發揮班集體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實現“師一生”“生一生”之間多向交流的人際合作;再次應善于組織“分層推進”的教學活動。這些問題都以全新的面目出現在語文教師面前,激勵著我們去探索、之解決。
六、語文科的考試方法不改不行了!
只有這個問題不是以問題的形式提出的,因為改革語文科的考試方法已經是眾口一辭、眾望所歸了!閱讀考試方法的改革問題很多,我認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有二:一是盡快建立語文(尤其是閱讀)質量檢測目標,把語文課程的價值趨向與語文課程的質量標準區別開來、聯系二是認真地反思和估價標準化試題的作用。為了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價值,適當地減少標準化試題。增加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性的試題,恐怕是勢在必行了。
一連提出了六個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全靠語文教師個人的努力所能奏效的。但是,就語文教師自身而言,為了能適應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需求,立志做當今社會中一個最愿意學習,最勤于學習和最善于學習的典范,還是應當的吧。
參考書目:
《閱讀技法系統》(曾祥芹韓雪屏主編,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國語讀法教學原論》袁哲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語文課程標準》
作者郵箱: liangqingqing8932@126.com
[關于閱讀與鑒賞的幾個問題的探究(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6.關于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
7.關于雪的詩歌鑒賞
10.鑒賞家閱讀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