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華
語文教學評價中存在許多標準:有教學內容的評價,也有教學方法的評價;有教師素養的評價,也有教學效果的評價;有客觀的標準評價,也有主觀的標準評價……對語文教學的評價,既要有一個量化的靜態的標準,也應該有一個動態的合乎實際的標準。千萬不能用教學評價的框框扼殺了語文教學的活力。我根據自己十幾年的聽課評課經歷,以為語文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動態的評價標準,就是“三看”。一看語文教學的切入點,二看課堂教學設計,三看引導啟發激活思維。
看語文教學的切入點
有時候要上好一堂語文課,除了多方面的準備以外,可能更重要的是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切入的好,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突出課堂的重難點,帶動整節課。相反,切入的不夠好,或者甚至與課堂主題不相干,風馬牛不相及,給人云山霧罩的感覺,就不能很好的推動課堂進程,達到張弛有度的效果。教學評價可以看教學切入點,切入是否精當,是否合適;切入是否有深度,是否到位;切入后是否能起著帶動全盤的作用;切入時是否能與主要內容相互映襯;是否能引發學生的思維等等。抓文眼切入,可以簡潔精練地處理好一篇課文,啟發學生思維;如《荷塘月色》一文,我們可以看教者是否抓住了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而獲得對賞景時的心理探討。從標題切入,可以帶動全篇內容的理解;如魯迅《拿來主義》一文,我們可以看教者能否在標題“拿來”上做文章,引導學生比較“拿來”與“送來”、“拋來”、“拋給”、“閉關”、“送去”的區別,就能夠很好地領悟魯迅的主張: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有的老師上屈原的《離騷》,從背景切入,也是可以達到對屈原精神品質的理解的,我們認為,這樣的切入也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還有很多的老師,依據多媒體播放手段,或者一些其他的材料,切入課文,其效果非常好;如《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位老師給學生展示了一幅畫《深山藏古寺》,通過這幅畫的表現手法,引導學生理解“虛”和“實”的辯證關系。再如《斑羚飛渡》一文,一位老師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電影“父親舍身救女兒”的故事引入課文,勾起了學生的聯想,一下子就進入了課文中令人感動的情景,從而理解了斑羚崇高的犧牲精神。我們對于這樣的切入處理是高度贊賞的,在評價中肯定會給予比較高的評分。
看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中一項充滿智慧的活動,它最能體現教師鉆研教材的深淺度、處理教材的能力以及教學水平。因此,在教學評價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看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水平。因為這將可能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成敗。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許多設計高手脫穎而出,比如湖北的余映潮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提出對課文內容采取優化整合的形式,提煉出可供教學的板塊設計思路。如《提醒幸!芬晃,經過整合,找到了三方面的亮點:一是語言生動,二是意蘊豐美,三是哲理深刻。據此,他為課堂教學設計了三板塊思路:一是字詞品味活動,二是句段欣賞活動,三是課文創編活動,三項活動有機結合,形成一節課的“板塊式思路”。《琵琶行》一文,設計為“誦讀--聽讀--選點品讀--佳句積累”的教學程序,《過萬重山漫想》是篇幅很長的美文,他采用“欣賞美文--品析美點--領悟美意”的流程來組織教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課堂教學設計包括很多方面,有整體的,有部分的;有面上的,有點的;有內容的,有方法的;有動態的,有靜態的。我們在評價一位老師的公開課時,非常贊賞他對余光中《鄉愁》的美讀處理:(女生領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女生齊讀):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男生領讀):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女生齊讀):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男生齊讀):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女生齊讀):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男生齊讀):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女生齊讀):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男生齊:在這頭/女生齊:在那頭/男生齊:在這頭/女生齊:在那頭/男女生輕聲合:鄉--愁
教師的這種處理,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很好的領悟了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濃烈的情感,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把握,將整節課推向高潮。因為有了這一點的教學設計,課堂有了亮色,教學有了令人激動的地方。還有一位老師在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一課時,抓住課文中的兩大關鍵的地方:一是文學和史學的關系,一是文人獨立的創作,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三部小說中的情節、人物形象以及其他方面的成功描寫片斷作為一條貫穿整堂課的主線,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兩大內容,形象而又生動,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我們評價這節課非常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他化抽象為形象的教學設計帶動了整個課堂。
看引導啟發激活思維
一位語文教師如果不能循循善誘,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整堂課或者按照自己的原有設計機械地操作下去,或者死氣沉沉波瀾不興,那么他的教學肯定是不成功的,也是沒有效果的。我們評價一堂課,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有沒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品質。朱紹禹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是語言訓練,更是思維訓練。思維訓練表現在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聽說讀寫都伴隨著思考。朱先生在實踐中利用“提問法”進行思維訓練,喚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那么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呢?應該說,少提空洞的說教式的問題,多提思考性強的問題,是其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一位老師在教《祝福》一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引發了學生興趣的問題:讀了《祝!,我們認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大家能否在對課文的研讀中,證實老師的觀點呢?學生沿著“沒有春天”這條線索,探尋祥林嫂悲慘命運的軌跡:麗春之日,丈夫死去;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痛失愛子;迎春之日,一命歸天。作者刻意把幾個關鍵情節都安排在春天發生,巧妙地揭示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地女人,在新巧地提問中引導學生挖掘出深刻的主題。一位老師在講《兵車行》時,給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是一幅__送別圖?空缺處要求學生填上一定的修飾語。我們在評價這一問題時,認為提得好,有分量,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牽動全篇的內容和情感,思維量大,是一個很不錯的提問。又如,《琵琶行》一文,抓住文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提出:誰和誰同是淪落人?他們有什么共同的命運?他們產生了什么樣的共鳴?那么,全篇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也就會熔鑄在一起,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訓練了。這樣的問題在評價中不會不得到專家的肯定的。同時,我們在評價時,還應該考慮到:啟發激活思維,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一般來說,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聯想思維、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等,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總而言之,評價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上三方面來看。但合理而全面的,科學而規范的評價遠不止這些,這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長期的探討,總結出規律,有一定的操作性。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語文教學的繁榮與發展,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作者郵箱: chjh6510@tom.com|
[語文教學評價三看(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小學語文教學評價論文
3.語文教學評價優秀論文
5.中職語文教學課件
6.語文教學課件
7.語文教學反思論文
8.語文教學的論文
9.語文教學論論文
10.馬說語文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