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
新課程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的單元說明是:第一單元“課文寫的是作者對于
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學習這個單元,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寫作意
圖,并聯系自己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第二單元“繼續學習有關人生的課文……
領悟課文深長意味”;第三單元“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揣摩欣賞精彩句段
和詞語,并將它們摘抄下來”;……
顯然,編者按課文對于學生產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來編排的課文,而無視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的需要層次,如此,語文課則成了人文課,語文教師成了“布道者”。這不得不說是語文課的三十年大倒退,有悖《課標》初衷。
“文以載道”,古今皆然。但文是“載體”,道是“載物”,“體”之不見,“物”將焉載?或者“道”是彼岸,“文”是舟楫,舍舟楫而難渡水,則彼岸終不達矣。而且,“道”對人的影響,特點是“滲透”、“潤浸”、“多向”、“反復”,數理化課上也要貫徹“道”,不是就按唯物主義的宇宙觀來組織章節嗎?音樂課上不是就唱熟幾支時代旋律就了事了?體育課不是就宣講中國在奧運史上的輝煌就行了嗎?美術課上就學描摹領袖像就行了?那樣,就成了“全國只有一個專業,就是批判資產階級”的荒唐再現了。
“欲速則不達”。按規律辦事是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方法;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是唯物辨證法的基本常識。每一次教改,應使學科的知識、技能的結構,與學生認知規律更加契合,讓教和學更加契合,這才是學科課本應當體現的亮點,也是學科課本個性之所在。語文課本完全應理直氣壯地追求語文“雙基”與學生認知規律的契合點,語文教師施教中旗幟鮮明地、不失時機地、因勢利導地“布道”、“滲透”,實現“文道統一”,這才是語文課的本來面目。如果語文教改已經改掉了學科個性了,語文教師都得改行學思想品德教育專業了。
作者郵箱: LS5419_cn@yahoo.com.cn
[是語文課,還是人文課?--質疑新課程語文課本單元編排的指導思想(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語文課背影的課件
5.語文課詩經的教學設計
10.七年級語文課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