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望》詩注釋的一點異議(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9-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南平江啟明中學 王茹華

    唐代詩人杜甫《春望》詩中有這樣一句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幾乎所有教材和參考資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釋為“抓、撓”,因為《說文解字》上也是這樣定義的。因此,這句詩就解釋為“(因國破家亡詩人的愁越來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白頭發,而白頭發短得竟然連簪子都插不住了”。我認為這樣解釋有點牽強附會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講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動作,那么后一句為什么突然轉到“渾欲不勝簪了呢?”誰能解釋這其中的奧妙呢?我想如果把“搔”釋為“束”的意思的話,“白頭搔更短”就能說清“渾不勝簪”了,(即:把白頭發束起來,可白頭發短得竟然連簪子也插不住了),這樣意思也就連貫一些。這不是沒理由的。

    杜甫雖生于河南鞏縣,但祖籍湖北襄陽,與岳陽鄰近,風俗習慣、方言土語難免不受祖父母的影響,加之杜甫從二十四歲開始仕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吳越,而吳越正是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一帶。這一時期的游歷生活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湖南的岳陽婦女梳頭常常叫“攏腦”,為何叫“攏腦”,就是說把沒梳理好的雜亂的頭發搔攏用繩子束起來。我國漢唐時代婦女有廣泛流行盤挽高髻發型的習俗。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覺,衣冠不整下堂來”的詩句,所謂“云髻”自然是高挽于頭頂的發髻,不將發束攏則無從挽髻,因此杜甫《春望》中的這兩句詩用湖南岳陽的風俗來解釋就順理成章了。

    解釋古詩我認為不能千篇一律以書本為本,有時也必須聯系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或聯系當時當地的民族習慣或習俗,只有這樣,才不致于生搬硬套,牽強附會。

    [對《春望》詩注釋的一點異議(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春望原文及翻譯注釋

    2.唐詩《春望》賞析

    3.唐詩春望賞析

    4.春望教學課件

    5.小學春望教學課件

    6.春望優秀教案

    7.木蘭詩課文加注釋

    8.木蘭詩翻譯和注釋

    9.木蘭詩原文注釋翻譯

    10.論詩原文及翻譯注釋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影视在线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亚洲限制级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无线码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