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教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9-8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王寶杰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現(xiàn)代詩的有關知識;2.初步學習現(xiàn)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技巧;3.了解現(xiàn)代詩的基本流派及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再別康橋》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2.《死水》的象征意義;3.《贊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在學習了兩首古典詩詞之后,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幾首現(xiàn)代詩歌。(板書標題)

    二、 檢查預習:

    1、注音:荇 篙 溯 斕 笙 漪 羹 綺 酵 佝僂

    囂 圮 踟躕

    2、辨析組詞:蒿、篙、稿、槁、縞。 讕、瀾、斕。 圯、圯。 踟、躊。簫、蕭、瀟踟躕和躊躇

    3、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試讀這三首詩。

    三、 教師名確: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學習《再別康橋》(板書)。然后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 序,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國、英國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chuàng)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個性的表現(xiàn),向往英國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這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他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yōu)椤邦j廢的懷疑”的過程。

    寫作背景:康橋,現(xiàn)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四、 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劃出詩歌中的意象,

    五、 提問: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聯(lián)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lián)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六、詩意分析:

    全詩共八節(jié),幾乎每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再別康橋》的“畫面美”。畫面美表現(xiàn)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畫面美表現(xiàn)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fā)現(xiàn)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本詩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音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我輕輕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jié)寫“彩云”告別,尾節(jié)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xiàn)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七、提問:怎樣理解《再別康橋》一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即藝術特點)

    [解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為別離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chǎn)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八、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一第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當你看到臭水溝里的一溝污水、死水時,你會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寫成詩來諷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嗎?1925年,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就以“死水”為題,寫了一首詩歌《死水》(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zhàn)士。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曾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1946年7月15日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詩風沉郁凝重,語言絢麗精煉,對仗工整,為開創(chuàng)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時還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主張,曾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死水》、《紅燭》。

    三、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畫出詩中描寫“死水”的詞語,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提問:

    1、詩人是怎么描寫“死水”的?

    明確:詩人是這樣描寫“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云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詩人又是這樣揭示“死水”的內(nèi)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里霉爛、發(fā)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銹,羅綺是油膩的光,云霞是霉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霉變。華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穢的罪惡。

    2、詩人為什么把“死水”描寫得如此美麗?

    明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詩人借鑒西方現(xiàn)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丑惡和骯臟。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華麗詞語描寫這溝死水,將丑惡寫得很美。美與丑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丑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詩中的“死水”究竟象征著什么?

    明確:一般研究認為,這首詩從創(chuàng)作、發(fā)表到結集出版,因時地不同,至少有三重象征意義:(1)從其創(chuàng)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此詩后面所署創(chuàng)作時間是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準備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的聞一多有兩個突出的情緒,一是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因此,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

    《死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死水”不正是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的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2)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雖創(chuàng)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決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來發(fā)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慘案。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滿腔痛恨。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態(tài)度是這樣的決絕、激烈!(3)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1928年,他編成了他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把封面設計成通盤的黑紙,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國現(xiàn)實的象征,這樣,從《死水》一詩到《死水》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五、關于新月詩派:

    新月詩派是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后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chuàng)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chuàng)作處于衰退、停滯狀態(tài)下,涌現(xiàn)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內(nèi)容與形式臻于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六、作業(yè):

    1、徐志摩是中國資產(chǎn)階級文學流派“ ”的代表詩人,著有詩集《 》、

    《 》、《 》等。

    2、聞一多,現(xiàn)代詩人,作為“ ”詩派的領袖和一代宗師,第一本詩集是《 》,第二本詩集是《 》,較第一部在藝術上更為成熟。

    3、課后練習一第2小題。

    第三課時

    一、導入: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新詩中的新格律詩,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領大家再來學習一首新詩中的自由詩《贊美》(板書課題及作者)。

    說明概念:新詩是指“新文化”運動后出現(xiàn)的白話詩,包括新格律詩和自由詩。新格律詩以聞一多和徐志摩為代表,主張新詩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的“三美”主張。自由詩則不講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較為自由,只講究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不注重語言形式的整齊和韻律。

    二、簡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錚,筆名梁真。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習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校遷長沙又轉昆明。1940年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留校。1949年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副教授。著有詩集《探險者》(1945)、《穆旦詩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國“九葉詩派”詩人中最具有現(xiàn)代詩風的一位。寫有《贊美》、《詩八首》等有影響的詩篇。

    三、寫作背景:

    四、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領會詩人感情。

    五、簡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此詩雖以“贊美”為題,但描寫的重點卻是祖國的苦難現(xiàn)實和悲愴歷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民族的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祖國“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許多孩子期待著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樣的“不可知的恐懼”。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在流血,在為祖國的貧窮、落后、凄涼、蕭條而痛心,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悲傷,并“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而憂慮。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讓讀者從詩中看到了希望,他帶著鼓勵和期盼再三詠嘆:“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才是“贊美”的根源之所在。

    2、詩題為《贊美》,作者究竟要贊美什么?

    明確:全詩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diào),但貫穿全詩的是一種強烈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從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反顧的農(nóng)夫身上,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全詩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3、閱讀詩歌第二節(jié),完成下列問題:

    (1)“一個農(nóng)夫”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既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們整個中華民族。

    (2)從“他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鋤頭”,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變化?一個“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表現(xiàn)了“他”的覺醒。“只”表現(xiàn)了“他”還只限于“關注”的階段。

    (3)“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念?

    [明確]:“他”是一個正在覺醒中的“我”,而“自己”則是一個“麻木無知”的“我”

    而這個“麻木無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這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因為“他”必須是強大的,“他”承擔著實現(xiàn)“希望”的責任。

    4、詩中每一節(jié)都以“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明確]:從修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反復。盡管詩人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而悲傷,但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用“一個民族已經(jīng)起來”反復作結,就是讓讀者從詩中看到希望,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表達了對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六、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三。

    [《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教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冰心詩三首的教案

    2.杜甫詩三首教案

    3.早教中心親子課程教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7.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8.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永码永久在线 |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 思思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午夜视频福利在线 | 免费v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