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河
教學目標
1、領悟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把握文章傳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清新、優美、生動的語言,提高學生的散文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體味作者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對獨立人格的向往,喚起學生對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學習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學習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觀察景物,定景換點的寫法。
教學難點;領會“空中樓閣”的優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盡可能背誦一些比喻句或對稱、排比句。
2、比較欣賞法。如將本文與劉禹錫的《陋室銘》的比較閱讀。
3、討論法。如對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文章,把握文脈。
2、美讀文章,品味清新淡雅的優美語言。
一、導語設計
學生背誦劉禹錫的《陋室銘》。這篇托物言志的美文借“陋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旨在表達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含有對自己激勵和對權貴憤懣的意味。
二、解題
李樂薇(1930~ )江蘇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業于上海大廈大學,后一直在臺灣從事文藝教育工作,是臺灣當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無形的主觀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經營,能夠運用有聲、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緒”,透露著濃郁的現代派藝術信息。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脈
1、聽錄音。
2、指定兩名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提示:文章的感情基調是明快、樂觀的,要帶著歡快的感情,讀出明快、跳蕩的節奏來。對文中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誦讀時要加重語氣,要讀出語言的神韻,讀出作者的陶醉感。
3、學生默讀全文并思考:“我的空中樓閣”是一個偏正詞組,重點在交代“空中樓閣”。文章是如何據此組織文脈的?
明確:文章開頭說小屋“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產生懸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遠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瓦、墻、窗,頗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空”作“開放性的院子”,而山路被稱為“空中走廊”;到最后才點明,夜間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品味生動明快、清新淡雅的語言。
(1)品味語言的音樂美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明確:文中短句的成功運用,既使文章變得歡快活潑,又增強了文章明快的節奏感。
“山上有了小屋, ……一點情調。”
“花好比人的面龐,……在于精神!”
“足以舉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顧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綠野阡陌。”
“我出外,……山路自動地后退;……”
明確:文中多用整句,使語言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使用散句,又使語言靈活多變、生動感人;整散句交錯運用則既整齊和諧,又富于變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語意連貫、氣韻流暢。這樣就使語言增強了音樂感。
(2)品味語言的詩意美。
文中有不少語句化用了古詩詞,如“山如眉黛”,來自“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山也虛無”來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與“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近似;“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與“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近似。
有些句法也是近似于古詩詞的。如“眉梢的痣一點”與“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都以數量詞置后;“十分清新……角度上”與“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王安國《清平樂》)都是倒裝語序。
有些句子是直接引用的,如“霧失樓臺”出自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之句,頗有人間仙境之意。
(3)品味語言的畫面美。
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而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
明確:這些情文并茂的語句,把小屋的淡淡影像和山下明亮的萬家燈火對比,給小屋創造了一種如煙似霧、朦朧縹緲的背景。淡淡的燈光襯以迷蒙的月色、點點星光,真如蓬萊仙境,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
(4)品味語言的修辭美。
①“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條類似蘇花公路的山路,一邊傍山,一邊面臨稻浪起伏的綠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確:作者把碧綠的稻田比喻成浩瀚無際的“綠海”,給人以整體感,真是恰切至極;而作者把風吹稻秧所呈現的情態又喻為起伏的“波浪”,則更加深了人對“海”的印象。這種一個比喻建筑在另一個比喻的基礎上,且兩個喻體間又有內在聯系的“續喻”形式的精當運用,形真態切地表現了稻田如大海一樣壯美的景色。
②“本質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
明確:作者把山間小屋喻為“鳥”,喻為“蝶”,確屬前人未言之語,兩個新穎獨特的喻體的運用,從不同角度,不同感覺上,寫出了小屋在樹與樹之間那輕靈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態。
(5)學生各自出聲美讀課文。
2、課堂練習。
(1)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兩個句子。
如果說人生是一首優美的樂曲,那么痛苦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只有”開頭,寫一個結構與之相似的復句。
只有波濤澎湃的大海,才能創造出沙灘的光潔與柔軟;而平靜的湖邊,只好讓污泥環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如果說人生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那么挫折則是一個驟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說人生是湛藍的天空,那么失意則是一朵飄浮的淡淡的白云。
(2)只有一望無際的森林,才能創造出大地的翠綠與嬌美;而孤獨的樹木,只好任狂風摧殘。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背誦2~3段你認為最有文采的文字。
2、根據下列兩種情景,以“歌聲”為重點,分別擴展成一段話。每段不少于30個字。
情景一:畢業典禮上 同學們 歌聲
情景二:考試前夕 我 歌聲
參考答案:①“讓我們蕩起雙漿……”“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常回家看看……”,歌聲從畢業典禮的會場上飛出,同學們的歌聲,有的低緩,有的高亢,有的婉轉……。
②考試前夕該放松一下了,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我哼起了信天游的小調:“我抬頭,望晴空……”歌聲似長了翅膀,飛向山洼,飄向山脊。歌聲代表我的心。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認識小屋的美和作者生活的美好。
2、把握文章的“志”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一、檢查學生對個別段落的背誦情況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課文。
2、提問:文章從內容上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全文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8段)立足于小屋之外,定景換點,從不同方位和角度描述小屋與周圍環境間的關系。第二部分(9~18段)立足小屋,從不同側面描寫周圍環境與小屋的關系。前半部分側重寫小屋之美,后半部分側重寫小屋中的生活情況。
三、重、難點解決過程
1、具體研習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本部分文字。
(2)提問:作者是立足于何處,從哪些觀察角度來描寫小屋之美的?
(3)提問:小屋在山和不同樹的映襯下,顯出哪些不同特征?
明確:在山的映襯下,“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無花樹襯出小屋的“靜”“小巧”“別致出色”;后面高過屋頂的大樹顯出小屋的“含蓄而有風度”;小屋前的樹顯出小屋的“輕靈而自由”。
(4)讓學生結合小屋的特點在想象中勾畫出小屋的形象。
2、具體研習第二部分。
(1)指定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提問: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小屋里的生活情狀?
明確:有如下幾方面:無限大的“領空”;天上的云或霞;清新的空氣;明亮的光線;獨立、安靜的環境;像是空中走廊的山坡;夜晚朦朧的空中樓閣(小屋)。
(3)讓學生在想象中勾畫出一幅或幾幅畫面來。
3、引導學生探討托物言志中“志”的含義。
(1)讓學生反復誦讀“每個夜幕深垂的晚上,……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一段,然后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出這座“空中樓閣”的景象,并談談感受。
明確:這座“空中樓閣”如寧靜安逸,遠離俗世人間,纖塵不染的世外桃園。
(2)學生討論: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反復寫山、樹、小屋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山與樹是自然景觀,小屋是人文景觀,作者反復寫三者的關系,一方面表達了自己對小屋所在精美世界的熱愛,另一方面表達人與自然的不可分離。
(3)學生討論:第二部分中的下列各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游目騁懷。
②空氣在山上特別清新,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香。
③我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后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
④雖不養鳥,每天早晨有鳥語盈耳。
⑤無須掛畫,門外有幅巨畫--名叫自然。
明確:①表明作者生活在這個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暢。②“香”字不但說明因“清新的空氣”而沁人肺腑,而且抒發了愉快的心情。③“覺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現作者的輕快心情,反映了對大自然的愛。④表達作者一種陶醉于大自然的心情。⑤自然界風景如畫,環境如此美好,足見小屋主人心情歡欣,足見小屋主人對自然美的欣賞。
(4)提問并討論:標題“我的空中樓閣”有幾層含義?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我的空中樓閣”一語雙關,既指作者心愛的小屋建于山上,猶如聳入云天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樓閣,理想中的遠離喧囂、恬靜安寧的生活環境。寄托了作者熱愛自己的小屋,熱愛自由快樂的生活,保持獨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從作者對“遠離喧囂”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謳歌中,隱約地可以感覺到作者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對現代文明束縛人自由、隔離人與大自然交融的消極一面的批判。
(5)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文章思想主旨的感受。
4、解讀品味重要語句。
對重要句子的理解、品味是對文章思想藝術的延續或回味,品讀時,可讓學生至少讀兩遍,真正有所領悟。
四、組織學生討論《陋室銘》和本文在內容與藝術上的異同
相同點:兩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主題思想;不同點:①體裁不同《陋》文是銘體,首尾有議論,中間是記敘;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現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貧樂道的精神;本文表現的是現代人對自由生活、獨立人格的向往。③《陋》著重寫室內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圍的環境,將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觀照。④《陋》文以“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批判官場生活;本文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則含而不露。
五、課文總結
臺灣作家李樂薇通過對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小屋)及其周圍環境的描寫,寄寓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積極而堅實,樂觀而執著的人生追求。其實,在滾滾紅塵中,在茫茫人海的現代都市里,人們又何嘗不想靠近可愛清純的大自然,走進這樣一個適于心靈散步的“空中樓閣”,因為那里人與自然達到了十分的和諧,人的生命個性達到了百倍的張揚!
六、布置作業
[我的空中樓閣(教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8.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