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h
郭安鳳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嚴謹的思路,緊湊的結構。
2.理解文章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學重點、難點
1.對寬容和批評統一關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講道理為主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和諧( ) 豁達( )
迥異( ) 融化( )
胸襟( ) 摒棄( )
芥蒂( ) 嫉妒( )
2.解釋下列詞語。
豁達:性格開朗;氣量大。
壁立:(山崖等)像墻壁一樣陡立。
淡泊:<書>不追求名利。
摒棄:舍棄。
斤斤計較:形容過分計較微小的利益或無關緊要的事情。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遷就:將就別人。
姑息:無原則地寬容。
迥異:完全不同的意思。
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二、導入
教師出示林則徐自題聯的上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學生說下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雖僅16個字,卻氣勢磅礴,表現了林則徐磊落的胸襟與剛正不阿、無私無畏的品格。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課文共三段,按照“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展開。
第一段:論述提倡寬容的意義。
第二段:論述怎么樣才能做到寬容。
第三段:對觀點作補充論述。
四、精讀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什么層次來論述怎么樣才能做到寬容?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這一段有五個層次,先總說后分說,分說的內容由輕到重,安排十分講究。
第一層(開頭兩句)是這一段的總述。三個“一種”;對寬容的性質進行定位。“要……就必須……”說明“互諒、互讓、,互敬、互愛”,是寬容的基本的要求。這一層不僅概述了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而且在結構上也是全段的總領,以下四層依照
“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順序分別進行論述。
第二層談互諒。第一句先說什么是“互諒”。第二句從人的心理需求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要互諒。第三句說明具有寬容這樣的品德的意義。第三層談互讓。在說明什么是“互讓”之后,著重闡述互讓的意義。運用了對比說理的方法。第四層
談互敬。先說什么是互敬,再運用對比說明為什么要互敬。第五層談互愛。在說明什么是互愛之后,著重說互愛的意義。運用一個排比句從正面加以論述。這一段四個并列的層次之間,寫法大體一致又有一定的變化,使文章思路嚴謹而不呆
板。四個層次的順序,也安排得十分恰當!盎フ、互讓”是寬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愛”則是進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愛,則是最根本的一點。只有互愛才能真正做到“互諒,
互讓和互敬”。
五、探究活動
1.讀了課文后,你認為寬容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如果你覺得你周圍有的人心胸狹窄,請引用課文中關鍵性語句,對這些人進行勸說。勸說時要注意用語委
婉,以理服人。
學生討論、交流。
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中具體現象的分析和思考,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注重學生獨特的見解,不求統一答案。
2.搜集有關寬容的名言、故事等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
明確:有關寬容的名言,如下: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意志堅如鐵,度量大似海。
尊敬別人,才能讓人尊敬。
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俄羅斯)屠格涅夫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紀伯倫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六、小結
本文通過有力的透徹分析,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并逐層說明了人們怎么樣才能寬容相處,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七、布置作業
探究練習二
作者郵箱: lqsh92@sohu.com
[多一些寬容(蘇教版八年級下)(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英語八年級下課件
3.讓生命多一些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