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促織(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7-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24  促  織

    湖南婁底藍圃學校   劉瑪林

    教學目標

    1.了解蒲松齡及其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2.學習鑒賞古代短篇文言小說,能讀懂原文,把握情節、人物,領會主旨,賞析技巧。

    3.從課文學習中積累文言詞匯,增強文言文閱讀能力。

    4.認識封建社會中皇帝荒淫無度、官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增強對歷史的認識能力與批判精神。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郭沫若先生寫過一副對聯:畫人畫鬼(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這是為清代的一位文化名人寫的,大家猜是誰?

    二、簡介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齡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動時間是在康熙年間。他本是一個有多方面文學才華的人,詩、文、俚曲都有作品傳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卻很不幸運,連個舉人都沒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師。

      為什么叫《聊齋志異》?”聊齋”是作者的書齋名,“志異”就是記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為什么要寫這樣的奇聞異事?因為通過這些離奇虛幻的故事,便于大膽地揭露社會多方面的黑暗現實,便于贊美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樊籬的精神,也便于抒發作者自己的滿腔“孤憤”。至于藝術特色,則誠如魯迅先生說的:“用傳奇之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傳奇,指唐代傳奇小說)它代表了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聊齋志異》中的作品,我們初中時讀過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現在要研讀的《促織》,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揚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批判的鋒芒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天子。特別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記》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體例,用“異史氏曰”直截了當地揭示出自己這一創作意圖,這在古典小說中是很罕見的。《聊齋志異》起初以抄本流傳,乾隆年間正式付刻時,刻印者為了避免文字獄之禍,特意刪去“異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幾句話,就可見它明顯地觸犯了“時忌”。至于藝術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齋志異》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節曲折離奇,波瀾迭起迭伏,運筆跌宕多姿。這些都是我們研讀時要注意體會和分析的。

    三、借助注釋,疏通課文。

    1.生字    

    迂訥(nè)     裨(bì)益     爇(ruò)香     翕(xī)辟               

    稿(gǎo)葬     覘(chān)視    慚怍(zuò)     邑庠(xiáng)             

    蹄躈(qiào)  不啻(chì)     惙(chuò)然     龁(hé)    蠹(dù)

    2.通假字  

    直--值(昂其直)  裁--才(手裁舉)  翼--翌(翼日進宰)

    3.重點實詞

    尚(崇尚、愛好)促織之戲    居(囤積、儲存)為奇貨              

    假(利用、借助)此科斂(攤派、聚斂)丁口

    靡(沒有,音mǐ)計不施,迄(終究)無濟    無毫發爽(差錯)    

    展玩(體會,思索)    躡(追隨)跡披(分開)求    

    意(覺得,意想)似良    徑(徑直)造(到)廬訪成    

    翹然矜鳴(夸耀)    蟲盡靡(失敗,音mǐ)    俾(使)入邑庠    

    厚賚(賞賜)    信(確實、的確)夫

    4.活用詞語

        名詞作狀語:歲征民間    取兒稿葬

        意動用法:成然之    以其小,劣之    益奇之

        使動用法:昂其直  傾數家之產    高其直

        名詞用如動詞:試使斗而才    細疏其能    杖至百

    5.表示時間短暫的詞語

        少間    食頃    斯須    未幾    無何    俄    旋    既而

    6.重要虛詞

        然    然睹促織    (可是,轉折連詞)

              儼然類畫    (助詞,做形容詞詞尾)

              成然之    (活用作動詞,以……為然)

    7.補充注釋

    ①宣德間:宣德年間。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

    ②不終歲,薄產累盡:累盡,課文注釋“受累而賠盡”。按:累,音lèi,這里作虧損講,就是“賠”的意思,“累盡”應作“賠光”講。

    ③成然之:成名(認為)很對。然,是;然之,以之為然。

    ④展玩不可曉:翻來復去的細看,卻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轉,翻來復去;玩,玩味,細細地體會。

    ⑤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句中“復算”,課文注釋“算帳,追究”,細味“復”字沒有落實。這句應該是兩句話兩層意思,第1層是母親罵,第2層是父親再算帳。

    ⑥思試之斗以覘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領”。“以”,連詞“而”。“覘”,窺視,此處是“看”的意思。

    ⑦又試之雞:(接著)又(拿它)跟雞試斗一次。“試之雞”即“試之以雞”、“以雞試之”。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講述故事情節或寫出本文提綱。

    (1) 開端。宮中愛玩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間。寫出了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

    發展。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為捕捉蟋蟀而受盡種種苦難。

    ①成名因繳不上蟋蟀而兩次尋死覓活。提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

    ②成妻在無可奈何中問卜獲圖,成名按圖求索,捉到一頭俊健非凡的蟋蟀而舉家慶賀。

    ③成子不慎使蟋蟀“就斃”,一波三折,鬧得全家死去活來,家破人亡。

    高潮。成名的小蟲在搏斗中大獲全勝,使主人喜出望外。

    結局。成名因獻蟋蟀致富,大小官員均受蟋蟀恩蔭。結束全文

    (2) 征蟋蟀 || →(2)捕蟋蟀 || →(3)求蟋蟀→(4)得蟋蟀 || →(5)失蟋蟀→(6)魂化蟋蟀→(7)斗蟋蟀 || →(8)進蟋蟀 || →(9)議蟋蟀

    第二課時

    一、 檢查對故事情節的把握情況。

    1、 征斂促織的事是因何而起的?

    (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則常供)

    2、 促織之禍是如何落到成名頭上的?

    (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

    3、從1、2段中你看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現實?

    (媚上欺下之風盛行;貪圖享樂的風氣很濃;猾黠之徒得意,老實之人吃虧)

     4、作者是怎樣表現駝背巫之“神”的?

    (從人多、神態莊重、料事準確、指示靈驗等方面表現的。)

     5、先失促織,又失愛子,這樣安排情節有何妙處?有何深意?

    (使情節深入發展,增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斃一蟋蟀而落得投井自殺,這充分反映了官府貪暴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之深。)

    6、 寫小促織的神奇本領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對比襯托。烘托緊張氣氛,起到夸張效果。)

    二、自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 提問: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促織(見板書)

    2、 提問:本文的結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劇嗎?

    喜劇的結局,蟲,是逐級獻上去,獎,是逐級賞下去,似乎從上到下皆大歡喜。點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織”,真是揮灑出一把辛酸的眼淚。而逐級的賞賜乃至政績的考核,竟然都是因為獻蟲有功,而不是國計民生的政績,朝廷的荒唐無道就顯得可悲可嘆。

    《促織》揭露社會黑暗,政治荒唐。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促織》是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喜劇,以喜寫悲,這樣的喜劇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3、 如果是悲劇,是社會悲劇,命運悲劇還是個人悲劇?課文哪里點明必然是社會悲劇?

    作者通過曲折變化的情節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例如小說的第1段,以極精練的筆觸對封建官僚機構的面貌作了勾勒:“宮中尚促織之戲”這是“禍根”,而縣令、里胥這些下屬和爪牙趁機搜刮,連不務正業的“游俠兒”也來推波助瀾,其結果是善良百姓傾家蕩產。這一段是一幅黑暗現實的較完整的畫面。

    然后又將這一畫面通過成名一家悲慘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開。成名一家的苦難對整個封建社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劇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質樸、善良而被“報充里正役”,這樣就引來更大的災禍,不僅“薄產累盡”,而且屢受杖責,被逼得“惟思自盡”。費盡苦心得到一頭能夠“塞責”的促織,又被兒子誤斃,以致兒子投井,骨肉分離,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臥歲余,魂化促織,歷經險厄,才從災難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禍而得福。這種“化魂”的情節,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謂“天酬長厚者”的藝術虛構,除增強悲劇的深刻性之外,這并不能說明善良的百姓能夠獲得解脫。因此,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本質,鞭撻官僚體制是本文的特點與基調。至于結局部分的“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撫軍亦厚成”等等,這是因為他們“并受促織恩蔭”,并非良心發現。這些官僚的獲賞、受封的代價是人民的血淚與苦難。

    4、 成名一家的命運真的操縱在促織的手里?它背后的黑手是誰?難道僅僅天子?

    作者以“異史氏”之名發表了一段議論,“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又說“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可以說對上自天子、下至貪官虐吏猾胥的一整套封建統治機構都作了尖銳抨擊,可謂揭示了災禍之源,

    5、 故事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

    本文的創作意圖,是借講前朝故事來揭露黑暗現實,批判的針芒直指天子。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

    6、 后文的評論是受了什么影響?

    第一,從官貪吏虐追溯到天子宮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寄諷諫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貧一富說明是“天將酬長厚者”,反映了“善惡有報”的宿命論思想;第三,針對撫臣、令尹蒙受促織“恩蔭”,證實“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說法,生動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遷發跡是建立在百姓苦難之上的,在此作者抒發了憤懣不平之感。

    附1:板書設計

    求           征

    線索單一,情節曲折

    得                    進--議(促織)  描摹心理,細致入微

                                            借助神怪,抨擊現實

        失           斗

          

              化

    附2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鐘進四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存。”(沈德符《萬歷野獲篇》)

    “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婦,傷其妻,亦自經焉。”

    (《梅村詩集箋注》轉引呂毖《明朝小史》

     

    [24促織(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早教中心親子課程教案

    2.《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3.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5.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6.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8.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9.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蜜桃播放 |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久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五月天久久综合色午夜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