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該怎樣理解?(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4-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廣東中山二中 蔣曉輝

    對賈宜《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句,人們的認識似乎很一致:

    廣東版《教師教學用書》譯文為:“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攻守的形勢也就不同了。”(2004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一語文跟我學》譯文為:“不施仁政,而使秦始皇執政前后攻守的形勢不同造成的啊。”(2002年)

    南方出版社出版、任志鴻主編《中學教材優化全析》譯文為:“不施行仁政,使進攻和防守的形勢截然不同啊。”(2005年)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必東主編《中學語文備課全書》譯文為:“沒有施行仁義,而進攻與防守的形勢不同了。”(1998年)

    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組編《高中語文疑難解析》譯文為:“是由于它沒有實施仁義的政治,而攻守的形勢不同了。”(1986年)

    但是,請大家想一想:秦國攻守之勢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嗎?也就是說:秦取攻勢時,它是施行仁政的嗎?文章前面說:“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外連橫而斗諸侯”、“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講的顯然不是“施行仁政”;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秦自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有堅明約束者也。”也可以證明秦在奪得天下之前并非“施行仁政”

    因此,筆者以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而”的前后不是因果關系或承接關系,而應為轉折關系,“而”應為“然而”。而最好是將“攻守之勢異也”和“仁義不施”調換順序,將這一句理解為“攻守之勢異也而仁義不施”。

    這樣理解,一、是事實:秦統治前后攻守之勢發生了變化,它卻不施行仁義;二、有可能:《過秦論》為賦體文,作者為了語氣順暢,將句子內容前后調換是有可能的。三、和下文一致:《過秦論》下篇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

    作者郵箱:

    [《過秦論》中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該怎樣理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過秦論》的教案

    2.詫異造句

    3.過秦論上篇原文及翻譯推薦

    4.關于過秦論的原文翻譯

    5.過秦論優秀教案設計

    6.《過秦論》下篇原文及翻譯

    7.高二語文《過秦論》教案

    8.《過秦論》讀后感

    9.《過秦論》文言文翻譯

    10.過秦論下篇原文及翻譯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熟女50岁一区二区 | 三上悠亜国产精品一区 | 午夜福利中午字幕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高清最新不卡视频 | 曰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