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金德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序中說:“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明清小說出現之前,從一定意義上說,一部中國文學史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詩歌發展史。而詩歌又因其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致優美的語言,深邃幽邈的意境,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又強調說,詩歌“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因此,古詩詞閱讀應該得到我們教師的關注和重視,但從目前的許多課堂教學來看,古詩詞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重視程度遠不能與“詩的國度”相稱;二是急功近利,只為應試不為素質,表現為重應試技巧的傳授和題型訓練的講解,而輕文化底蘊的開掘和主體親歷的感悟,與“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味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的要求,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那么,如何讓古詩詞閱讀落到實處,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以真正的提高,我以為不妨分幾步進行。
一、營造氛圍
古典詩歌是古代優秀文化的精華所在,但因傳之久遠,難免讓學生感到陌生和隔膜。要讓古詩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老師要去引導、引領,并有意識地去營造閱讀的氛圍,讓他們感受古詩的美妙,讓他們感動古詩的魅力,并最終讓他們喜歡古詩,使古詩成為他們血肉的一部分。
營造之一,朗誦。詩歌是最適宜朗誦的文學作品,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學作品。誰來朗誦?自己能行當然好,如果勉強的話,我以為不如借助現代媒體來朗誦。為了讓學生一進入高中能意識到閱讀古詩的意義,我們可以先花一點時間讓學生來聽古詩的朗誦。不過所選的古詩,讀來一定要朗朗上口,意思又為學生所懂,如曹操的《觀滄海》、《龜雖壽》,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等,如果能配音樂、配畫面更好。經這樣一渲染,相信學生會喜歡上古詩。
營造之二,唱歌。這里所說的唱歌,是唱一些含有古詩成份的歌,讓學生知道許多流行歌曲來自古典詩詞,明白古詩其實跟我們很接近。如“春風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濤聲依舊》)等等。隨著DV片的播放,隨著學生的歌聲,相信學生對古詩的喜歡又進了一層。
營造之三,引用。言傳還需身教,老師在課堂上能自覺地引用一些古詩中的名句,不僅能體現老師的文化底蘊,更能讓學生覺得古詩的魅力。引用的古詩名句可淺近一些,有的還是以前他們背過的,讓他們產生共鳴,有成就感。不過更多的時候要讓他們覺得自己讀得太少,背得更少,從而誘發他們讀詩的愿望。言志類,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等豈是蓬蒿人”;景色類,如“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曲終人不見,江上數青峰”;抒懷類,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何方化作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哲理類,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等等。
二、選定讀本
引起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使之持續并真正喜歡上古詩,教師第二步要做的是提供一本最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古詩選本。古詩選本很多,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適合高中生的不多。如何去挑選本,或者如何去篩選詩歌,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基本上是教師的事,因此一個教師的學識、見識和膽識將直接影響著學生古詩閱讀的數量和質量。
選本之一,課本。課本,其實不是什么選本,但對古詩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既是課本,也是選本。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新大綱首次以教學大綱的形式,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其中小學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50首,高中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應該說相對于八、九十年代的語文教材,現在古詩的入選量已經得到大幅增加,并且入選的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評、千古流傳的詩詞名篇;選擇的范圍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近代的龔自珍。可以說,中國詩歌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但是從文化積淀、人文修養的高度來看,還嫌不夠。因此許多重視詩教的老師,還是會向學生推介課本之外的詩。
選本之二,古本。這里所說的古本,是指古代人選定的詩歌讀本,如《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這些選本歷來評價很高,認為是同類選本中選得最成功的。這評價沒有過頭,但如果我們把讀者范圍圈定在高中生,我以為這些選本不是好選本,或者至少不盡合適。一是這些選本從小學開始,已經有老師向學生推薦;二是這些選本里的詩詞有相當部分已經選入小學、初中和高中教材;三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選本里的詩詞有一部分不夠經典;四是這些選本所謂的適合面太廣,小學生可以讀,高中生也可以讀,其實到高中時可讀的已經不多了,尤其是《唐詩三百首》。
如果一個高中老師推薦的是這些選本,那么他只是推薦而已,因為他根本不可能有意識地去引導閱讀。“放羊式”成了閱讀這些古本的最好方式,而我們的學生往往不適合或根本適合這種“放羊式”。
選本之三,備課本。這些詩都寫在老師的備課本上,基本上是隨進度而向學生推薦的,或同詩人的其他詩歌,或同題材的其他詩歌,或相關詩人的相關詩歌,等等。如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個“愁”字了得,可舉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三首詞核心都為一個‘愁’字,而選用的意象各別,“煙草”、“風絮”、“梅雨”表示絲絲情愁,“舴蜢舟”表示國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難以舟載,而“一江春水”,則表示亡國之愁洶涌如春潮。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物象表達了詩人心中各不相同的“愁”思,從而把握了意念與意象間的關系。這樣的詩歌閱讀顯得靈活而層次井然,學生容易接受,但不足也是明顯的,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受到較大限制。
選本之四,自選本。教師在系統了解古詩的發展情況和高中生可達到的古詩閱讀高度后,進行自選。這種選本基本上可以包含以上三種選本的優點而避開其局限,問題是一般老師和一般學校不可能做到,其實要每位老師都這樣去做不可能也沒必要,現代社會講究資源共享,因此優秀的“他選本”不失為最佳的選擇。我和黃玉峰老師編過一本《古詩文新讀》(古詩詞卷),每一首詩均有注釋、譯詩、鑒賞和思考題等四部分組成。我一直在學生里用,從使用的情況來看,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一是文化底蘊增加,二是作文水平進步,三是高考成績提高。
三、沉潛誦讀
古詩閱讀重在欣賞,重在沉潛誦讀、把玩品味,但由于考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盛行,曾有一段時間,理性的分析在詩歌閱讀上大行其道,于是一首精美的詩歌被拆卸、肢解成幾個零件,令人望而生厭。現在新課標的實施,應該說驚醒了一部分老師,但情況仍不容樂觀。
古人十分重視誦讀,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元人趙文說:“詩之為教必悠揚諷詠而得之,非如他經可徒以訓詁為也。”詩通過誦讀,體味到一種情,一種意,一種韻味,一種意境,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會到了蘇軾那恢宏的氣勢;讀“楊柳岸,曉風殘月”,感受到了柳永那婉約的詩風;讀“念天地之悠悠”,讀“西出陽關無古人”,品味到的是不盡而永恒的孤獨感;讀“天生我材必有用”,讀“千金散盡還復來”,領略到的是大丈夫的滿腔豪情。通過讀詩,充實了詩歌的意境,加深了詩歌本體的理解。
詩歌閱讀不僅在于理解,還在于共鳴,貴在入乎其內,因此閱讀不僅是認知活動,更是一種生命體驗,而這種體驗常采用涵詠玩味的方式。朱熹說:讀詩“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詩不須得著意去里面訓解,但只平平地涵詠自好。”通過反復涵詠咀嚼,既理解了詩歌本體的意義,也豐富了自身的情感體驗。如“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所寫既是日暮春愁,又不僅僅是日暮春愁,而更重要的是流露了詩人對國是日非的殷憂和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寫既是詩人對廬山的感受,又不僅僅是對廬山的感受,而包孕著詩人對生活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甚至更多。
誦讀不僅在于讀和品味古詩,誦讀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學人劉銘紹先生認為:讀詩“除了復古,別無他法”,“復古之意,乃背誦也”。陳鐘梁先生在多個場合說,古詩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規律,小學階段重在開發學生記性,大量的背誦、積累;初中階段,可以開始引導學生去理解,去品味,喚起靈性;而真正悟性的獲得,可能要到高中階段,不過這也僅僅是悟性的啟蒙階段,因為真要獲得詩的鑒賞力,需要不斷有新知識、生活閱歷、人生體驗的積淀。因此高中階段仍是誦讀古詩的黃金時段,誦讀切不可輕易降低要求,更不可放棄。教材中所列的古詩要背,自己搞的選本中經典的詩也要背。通過大量的背誦,培養語感,品味詩意,提高閱讀能力,增加人文底蘊,真正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四、點撥點評
古詩閱讀最重誦讀,最重體驗感悟,而最忌條分縷析理性肢解,張炎在《詞源》中譏吳文英的詞為“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說的是同樣的道理。但古詩閱讀畢竟不能全靠誦讀,因為古詩不但是用古漢語寫的,而且還是精煉含蓄、跳躍性較大的“詩家語”,它所反映的又是古代的社會生活和古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理解古詩既要有相關的古漢語知識、歷史文化知識,還要有老師適當的點撥和點評。不過這個點撥和點評是建立在對學生自主性和獨立性尊重的基礎上的,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是無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點撥在語言。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兩句詩雖然有“碧草”“春色”,有“黃鸝”“好音”等麗詞,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就寫出了春色雖好但無人欣賞的孤寂環境,抒發的是對諸葛亮身后遭遇的深切悲憫之情,也是對當代英雄的企盼和呼喚。點撥語言,不僅在于讓學生讀懂詩歌,更在于讓學生體悟到詩歌用字之妙,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
點撥在語法。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學生潛詠細玩,可能會體悟得到這首詩獨特的形式和所蘊含的詩意,但適當的提示與點撥會讓學生理解得更快更深。如把省略的部分補上去,完整的表達是這樣:昨夜雨疏風驟,(女主人)濃睡不消殘酒。(女主人)試問卷簾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卻道“海棠依舊”。(女主人糾正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撥在詩意。領會詩意,這方面學問最大。中國的詩詞,尤其是那些比興詩,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馬光語),學生學識見識尚淺,自然需要老師的點撥。如朱慶余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乍看,是一首寫新嫁娘情懷的詩;其實是作者進京應考時,呈給張籍投石問路的詩。作者把張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姑舅(公公、婆婆),自己比兒新娘。張籍領會了朱慶余的意圖,并對他的才華作了肯定的回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點撥要注重實效,要講究方法,不宜操之過急,不宜大包大攬。點撥不是鑒賞,更不是有理有據的邏輯分析,點撥只是詩歌誦讀的輔助,只是學生有疑難時的引導。通過點撥,詩歌的句意清晰了,形象豐富了,意涵深刻了,學生的感受和體悟也更真切了。在這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寫些賞析性的文章,或從語言,或從形象,或從技巧,或從內容,不求面面俱到,慎防泛泛而談,這樣,古詩閱讀又自然地上了一個層次,并最有效地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
作者郵箱: mjdlz@sina.com
[詩詞閱讀的深度開掘(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冬至古詩詞閱讀
10.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