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起
17、《六國論》的注釋
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課本是這樣作注的:“[舉以予人]都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舉,全部,都。”如此注釋,至少有以下兩個疑問:①按照忠實原文的翻譯原則,既然“舉”譯作“都”,“予人”譯作“送給別人”,那么“拿它(土地)來”就應該是“以”字的譯文,也就是說,“以”字既要譯作介賓短語“拿它(土地)”,又要譯作連詞“來”,同一句中同一個字同時作兩種用法,豈不自相矛盾?②如果“舉”譯作“全部,都”,就意味著前文所言諸侯“子孫”把自己的土地“全部都”拿來送給別人了,而原文緊鄰的下一句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分明是“日削月割”,怎么能說是“全部”都拿來送給別人呢?
因此,依筆者之見,“舉以予人”的“舉”應譯作“拿”,與后面的“予”構成承接關系,中間的“以”作連詞,“舉以予人”翻譯成“拿(它,指土地)來送給別人”也就順理成章,前面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18、《游褒禪山記》-------倒著教,好!
上來的整整一節課,我就讓學生讀書。要求很簡單:多讀,讀熟。什么也沒講。
第二節課,我問:哪些是重點段?學生說三、四段。那好,就從重點段講。第四段很簡單,一提而過。第三段怎么辦?還是讀背。我找讀背好的學生示范,問:你們為什么背得快?他們說:“我是分幾個層次背的。”我說:“具體說說層次。”下面就是他們說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嘆焉。”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2、主要寫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寫現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重點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為了加強論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無物相不能至。
5、最后說:盡吾志,可無悔。
學生說完了,我覺得老師就不用講了。再有同學不理解,鼓勵他們去讀書、背書去就是了。
第三段“講”完,講第二段。
我讓學生翻譯第三段的第一個句子。問“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學生最后找到了: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邊讓學生翻譯,一邊提煉要點,這層就解決了。
我又問:這段寫了作者游覽的經過,那他和同伴游覽的具體地點在哪?游覽后的心情如何?學生說游的是后洞,后來的心情是“悔”。這樣,第二段層次層意基本解決了。
最后,我提問“其下平曠”中的“其”指代什么?學生說是華山洞。這樣就過渡到對第一段的理解。一邊讀第一段,一邊找出說明的幾處主要景物:褒禪山,禪院,華山洞,仆碑。這樣就差不多了。
課后想想,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緊緊承一段而來,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緊緊承二段而來。“其”說“禪院”,“是”說“游華山洞”。最后,第四段還沒忘記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說上幾句!真真難為作者如何想來!
19、《伶官傳序》的評語
一、先給學生抄寫了《古文觀止》對本文的評語:
“起手一提,已括全篇大意。次一段敘事,中后只是兩揚兩抑。低昂反復,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
二、然后,順著這個評語,問學生如下問題:
(1)、“起手一提”就是“嗚呼”這個詞語在全文中的表達效果。讀讀全文,體會一下有什么效果?
(2)、“括全篇大意”的是哪句話?翻譯這句話并體會反問句的好處。
(3)、“次一段敘事”主要寫了什么事情?體會晉王遺言的語氣感情,通過一系列動詞體會莊宗對先王的態度。
(4)、“中后只是兩揚兩抑”,找出“揚抑”的語句,體會對比手法。
(5)、“低昂反復,感慨淋漓”,文章圍繞論點反復強調“盛衰之理,在乎人事。”找出相關名言警句,翻譯并體會其作用。
三、再讀讀書,體會文章皆古諷今的手法。
20.《石鐘山記》的重點語句
學生把書讀熟后,老師帶學生完成下面的事情。
一、 提出翻譯要求:字字對應,詞語通暢,表達精彩。(信、達、雅)
二、 擇出八個重點句子進行翻譯練習。(先劃在書上,再標出重點詞語,后板書。)這八句話是: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2、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馀韻徐歇。
3、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
4、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5、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 澎湃而為此也。
6、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7、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8、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三、 訂正翻譯,點撥詞語,鞏固記憶。
四、 延伸提問如下:1、作者列舉關于石鐘山得名的兩種說法,他對此的態度如何?
2、對小童的做法和自己調查所得,作者態度又如何?
3、作者說:“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從文章看,作者陳述了幾種情況?
五、 總結全文。結構是:質疑--釋疑--評疑。
表達方式是:議論--敘述--議論。
作者態度是:一“旨”,二“疑”,三“笑”。
作者郵箱: tjdgzzq@sina.com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冊教學筆記(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高中語文好句子
3.高中語文《大學》教案
4.高中語文隨筆推薦
5.高中語文《老王》優秀教案
6.高中語文作文好句子
7.高中語文教案
8.高中語文議論文
9.高中語文寫景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