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示例 1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范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自由發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現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隆中對》教學設計示例 2
設計思路: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2.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學習本文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分析來解決。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準確翻譯課文,解決書后練習二。
2.深刻體會諸葛亮在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二、整體感知
這篇傳記,記敘了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生平事跡片段,反映了諸葛亮
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預見性,以及劉備渴求賢才的謙遜風度。
介紹作者,初步了解陳壽的創作風格。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學生跟讀課文,掌握句讀。
下面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下面解釋,學生邊讀邊譯,教師點撥重點詞句。
三、討論分析
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
(1)文章每部分的內容。
(2)三節之間的關系,詳寫了哪一內容。
(3)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歸納得出答案:
(l)第一部分(l)寫諸葛亮隱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負。
第二部分(2)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5)敘述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對策。
第四部分(6)寫“隆中對”的余波一一關、張不悅。
(2)第三部分寫得最詳,因為第一、二、四從側面烘托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對是正面描寫。
(3)諸葛亮是為了使劉備能欲信大義于天下提出了聯吳抗魏的策略,可見他是歷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四、總結、擴展
做課后練習三。
五、布置作業
1.從文中找出5-8句重點語句,翻
2.課后練習一。
[隆中對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隆中對復習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