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教案(粵教版-選修2)(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6-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高勇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蘇洵其人,體會他論說文真切鮮明的特點

    2、與《六國論》進行比較閱讀

    二、教學要點:

    難點是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輕思路。

    排偶句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自瀆、講析、比較(2課時)

    四、教學步驟:

    (1)走近作者: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時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蘇洵在中國文學史上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合稱“唐宋八大家”。蘇洵與其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

    蘇洵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地說服力。其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練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比喻。蘇洵的論文,見解精辟。他提倡學習古文,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

    (2)寫作背景:

    北宋中期,國勢日弱,民族矛盾十分嚴重,來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氣焰日益昌熾。為求茍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納幣輸帛,結果,極大地削弱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針對這種情況,蘇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 ,《權書》十篇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題:心術:1 居心(多指壞的)。如 “心術不正” 2 心計、計謀

    本文講將領的心理修養,制下御敵之道,以及運思、機權之術,全文都是圍繞著為將的心術發揮,故題作《心術》。

    (4)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自主學習,明確重點詞語;逐段 疏通文意。

    2、課文結構:(板)

     [1]、論“將”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2]、論“兵”(“凡兵上義”)

    [3]、論“戰”(“凡戰之道”,有四養)

    [4]、論戰時為將之道(“智而嚴”)士則應“愚”

    [5]、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彼--舉例論證

    [6]、論戰時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勢、知節”)

    [7]、論運用長短之術(避實擊虛和暴短陰長的辯證思考)

    [8]、論善用兵之道(“無所顧”、“有所恃”)

    3、思考探究:

    明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間的關系:

    ◆治心(首段) - 養士(二、三、四段)- 審勢(五 、六段)- 出奇(七段)- 守備(八段)

    ◆先解決思想意識問題,再注重具體的戰術和安排;先提出將帥所需的素養與條件,再論述士兵的表現與結果。

    4、精華賞讀:

    [1]、文章切實講理,以理服人,以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戰爭中的“義”和“利”的關系;戰爭與財、力、心、氣的關系;戰爭的陰長和暴短的關系等。另外,文章還闡述了智與愚,理和勢,忍和勇 ,靜和動,嘗敵和自嘗等眾多雙方因素的關系。

    [2]、文章的語格十分鮮明。

    起語多用“凡”字 ,使行文理直氣壯;

    轉接多“然后” “而后”、“故” ,語氣果斷斬截;

    排比和對偶句有十幾處之多,音韻鏗鏘,氣勢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5)作業:

    [1]、閱讀蘇洵《六國論》,試比較《心術》與《六國論》在論說方式上的異同。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三、四

    [2]閱讀下面的文段,思考后面的問題

       (一)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馀勇,欲不盡則有馀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含義

    (1)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 (2)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 )

    (3)然后可以制利害( ) (4)凡兵上義( )

    (5)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 (6)惟義可以怒士( )

    (7)未戰養其財( ) (8)所以養其財( )

    (9)豐犒而優游之( ) (10)小勝益急( )

    (11)小挫益厲( ) (12)而士不厭兵( )

    (13)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 (14)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譯:

    (2)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譯:

    (二)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因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故士皆委已而聽命( ) (2)鄧艾縋兵于蜀中( )

    (3)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 ) (4)彼因有所侮而動也( )

    (5)能以兵嘗敵( ) (6)故去就可以決( )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

    譯:

    (2)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

    譯:

    5、這兩段中,作者認為作戰時,作將領的應該( ),作士兵的最好( );出兵時應該要做到( )。

    (三)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晰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形固,則力有馀矣

    6、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后可以舉兵(出動) 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節制)

    B、知節則不窮(困窘)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應付)

    C、彼將不與吾校(通“較”,較量) 吾蔽而置之(隱藏)

    D、彼將強與吾角(堅決,強硬) 吾抗而暴之(反抗)

    7、下列加點的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使之疑而卻(退卻) 吾陰而養之( 暗中)

    B、使之狎而墮其中(陰險) 使之無所顧,有所恃(依靠)

    C、尺棰當猛虎(相當) 可以將矣(帶兵)

    D、冠胄衣甲(衣服) 據兵而寢(靠著)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說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為要盡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憑借和利用形勢,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9、下列各個句字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10、翻譯下列句子:

    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譯:

    ⑵、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譯:

    (四)

    閱讀下面一段完成1-4題。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1.下列各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知理而后可以舉兵 舉:發動

    知勢則不沮 沮:沮喪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應付、支撐

    B.不足以辱吾技也 辱:玷污

    吾蔽而置之 蔽:隱藏

    使之狎而墮其中 狎:陰險

    C.此用長短之術也 術:本領

    使之無所顧 顧:回頭

    知此者,可以將矣 將:出發

    D.烏獲不敢逼 逼:靠近

    冠胄衣甲 衣:衣服

    據兵而寢 兵:武器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戰矣

    B.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C.夫惟養技而自愛者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D.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 知勢而后可以加兵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說明行軍打仗要有全局戰略眼光,不能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意為要盡量掩蓋自己的短處,使 敵人發現不了而猶豫不決。

    C.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無所顧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憑借和利用形勢,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個句字編為四組,全都說明作者所主張的用兵“心術”的一項是:

    ①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

    ②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長短,敵我一也。

    ④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

    【參考答案】

    1.A .B 3.B(暴為顯露) 4.C

    作者郵箱: gaoyong88992sohu.com

    [《心術》教案(粵教版-選修2)(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2.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3.古代詩歌散文選修教案

    4.《哪兒去了》冀教版教案

    5.冀教版《自己去吧》教案

    6.粵教版小學科學課件:物體與材料

    7.人教版《觀潮》教案

    8.人教版《雪孩子》教案

    9.人教版日月水火教案

    10.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色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主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 亚洲专区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