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節選)(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5-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顏改河

    1、知識目標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

    (2)分析關鍵語句品位鑒賞語言,體會情理交融的表達藝術。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以小見大的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養學生鑒賞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領會課文中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國民奴性人格的尖銳抨擊和批判,提高學生對社會政治現象的洞察力。

    (2)體會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強烈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魯迅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語言風格,本課也不例外。)

    引導學生對行文思路進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見大的構思特點,根據魯迅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特點鑒賞其有力的語言。

    2、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思考歷史的過程中所流露出來的深沉情感:對封建主義暴政的憎恨和對國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學方法

    分析法 討論法

    教學步驟

    引入新課--整體感知 感情把握--品味鑒賞--拓展閱讀--小結全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新課

    1、 導入新課: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魯迅“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亦不樂,即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魯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魯迅的斗爭精神可謂無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燈下漫筆》一文中,他又將矛頭指向了哪里呢?(運用林語堂形象有趣的評論激起學生研討本課的興趣)

    2、 介紹魯迅及其作品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生于浙江紹興。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02年1月入東京弘文書院學習;1904年到仙臺學醫,后棄醫從文;1906年6月回到東京參加光復會;1918年開始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4月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終年56歲。

    作品小說集:《吶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編》(1922~1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詩集:《野草》(1927);雜文集16部:《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22~1933),《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36),《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篇》、《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二、解題

    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心事浩茫連廣宇”的“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也是散“漫”無拘,興之所至的筆墨趣味。這是五四時期盛行的文體。

    三、 整體感知

    讓學生帶著三個引導性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閱讀全文,理清脈絡。

    思考:

    1、作者從現實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聯想到了重大社會問題?

    2、作者對中國歷史是怎樣進行總結的?

    3、作者所號召的第三時代是什么時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兌鈔小事引出“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結合史實,回溯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總結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第三部分(12-14)諷刺現實,展望未來。發出對第三時代--“人”的時代的召喚。

    四、感情把握

    本文談論的對象涉及三方面:對百姓,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統治者,作者是無情的嘲諷;對中國社會,作者是期盼。因而全文的感情基調以怒和憐為主,集憤怒、諷刺、批判、同情于一體。

    第二課時

    一、 品味鑒賞(分別對各個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品味鑒賞)

    1、 鑒賞第一個部分中體現出來的“以小見大,由事入理”的結構特色。

    ⑴請同學們概括出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鈔兌銀)

    ⑵魯迅由此事聯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我們極易變成奴隸)

    ⑶兌銀小事與“極易變成奴隸”之間有何關聯?(心理變化類似)

    2、 重點鑒賞第二個部分中魯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駁正史觀點的過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詞,鑒感情)

    ⑴魯迅怎樣將亂世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① 請同學找出魯迅概括亂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間魯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強盜來了 -- 殺 官兵既到--仍被殺

    敵 他 -- 殺 降 他--也 殺

    不服役納糧-- 殺 服役納糧--還要殺

    舉例:五胡十六國、黃巢、五代、宋末元末、張獻忠的時候

    --表現了魯迅對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排比、舉例子)

    ② 在亂世中百姓產生了何種心理?請同學找出表現亂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點字詞,認真揣摩字面背后魯迅蘊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蕩’了。”

    “較為顧及……奴隸規則,可使他們上奴隸的軌道。”

    --表現了魯迅對中國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諷刺的語言)

    ⑵魯迅怎樣將治世概括為“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① 請同學找出魯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魯迅辛辣的諷刺藝術。

    “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形象、諷刺的語言)

    ② 找出表現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魯迅對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感情。

    “不象亂世那樣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規則,便‘萬姓臚歡 , 天下太平’。”

    3、 簡要鑒賞第三部分魯迅雜文關注現實的特點。讓學生就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不是魯迅所期望的第三時代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二、拓展閱讀

    閱讀魯迅的《這個與那個》,幫助學生加深對雜文形式和特點的認識。

    三、小結全文

    板書設計:

    做奴隸不得

    小事→變奴隸 現象→本質 不滿→創造 第三時代

    做穩了奴隸

    引 子 披 專 制 揭 奴 性 出 路

    以小見大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語言有力

    結語:

    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魯迅那如炬的目光,那雙犀利的眼睛里不僅有憤怒的火焰,更有晶瑩的淚珠。“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魯迅那關注蒼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動在耳旁,震撼著我們的靈魂。“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這句顧城的詩用來形容魯迅恐怕是最合適不過的吧!

    作者郵箱: zd123a@163.com

    [燈下漫筆(節選)(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王績傳(節選)原文和翻譯

    2.朱自清散文春節選

    3.節選銷售個人總結

    4.水果謎語及答案節選

    5.《白鵝》節選閱讀答案

    6.《鳥》節選的閱讀答案

    7.我與地壇(節選)教案

    8.雷雨節選教學課件

    9.蘇武傳節選原文及翻譯

    10.成熟經典語錄節選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洲的州日产国码在线 | 日韩a级片视频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熟女乱码 | 先锋影音亚洲国产精选 | 亚洲第一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aⅴ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