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中學 袁志軍
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讀寫的關系上,他強調了讀的重要性,“惟有先讀書,打好基礎,才能搞好寫作。”古人說的“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也是這個道理。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不要把他們的思維套進黑板和識字的框框里,不要讓教室的四堵墻壁把他們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因為世界的奧秘中包含著思維和創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要重視課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經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成了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積累了一點經驗,我把它總結出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激發他們主動去閱讀,去探究。在閱讀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培養閱讀學習的持久性,提高閱讀能力。
1、發揮榜樣的作用。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陶行知先生說:“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因此,要想讓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教師自己首先要有興趣。當學生發現老師喜歡閱讀時,往往會對老師所讀的書產生好奇心理。作為向導的老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及時推薦文章給學生,使學生對作品發生興趣。
2、營造閱讀的氣氛。在班級中努力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氣氛,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 ,創設閱讀環境。在班級里,布置一些手抄報,板報,墻報,放置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等。通過這些途經向學生傳遞閱讀信息,學生隨時可以在這些材料中閱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會由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其次,激發閱讀的欲望。如果老師能與學生一起看書,而且看同樣一本書,并能經常在課間休息的時候一起討論故事情節,評論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學生的讀書欲望,激發閱讀興趣。如有段時間班上學生掀起“韓寒熱”,我自己也找來韓寒的作品集,讀后與學生交流,學生覺得與老師之間有共同話題,討論很激烈,連一些平時不愛讀書的同學也加入到讀書熱潮中來,班上讀書的氣氛更濃了。
還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開展讀書故事會、人物評論會、佳作欣賞會、讀書知識競賽、一日要聞等活動,讓學生介紹在課外閱讀中所了解的故事,要聞,民情風俗,奇聞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穩定和保持學生被激起的課外閱讀興趣。比如我曾組織學生看中央10臺播的《百家講壇》的專題片,勾起學生對有關書籍閱讀的欲望,收效甚佳,有的學生還寫了評論。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好的習慣讓人終身受益。記得高一新生剛開始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就對他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指導。
1、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
高中階段課程較多,學習十分繁重, 學生都反映沒時間讀書。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要養成隨時翻閱書籍的習題,堅持每天擠一點時間,讀一篇或半篇文章。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一種閱讀氛圍。促進學生自覺閱讀。比如印發一些短小的名人趣問佚事,供學生傳閱,就很受學生歡迎。
2、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或作勾劃、或作批注、或寫提綱、或抄錄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較深的可寫讀書筆記、或寫讀后感,定期交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我就專門指導過學生如何作筆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善于抓住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加學生讀寫結合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力、鑒賞力,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指導學生養成“讀說結合”的習慣
讓學生把所閱讀的內容、心得體會在同學們中進行交流,也可以進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如鼓勵學生利用閑聊時間進行討論和交流,我一直堅持課前五分鐘讓一位同學介紹一篇他最近閱讀的(或是他喜愛的)文章,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各抒己見,這不僅能培養認真細致的讀書習慣,還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指導學生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
只讀書而不作思考等于吃飯而不消化,讀得再多也不會有所得,反而成為書的奴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即用“心”來讀書,才能有所收獲。如延伸性的要結合課文分析思考;閱讀后要有所獲、或能發現一些問題、解決一些問題。我在班上開展閱讀論壇,先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所得或疑問寫在讀書筆記上,交給老師批閱,由老師擬定話題供學生選擇。每周舉行一次。很受學生歡迎。
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課外閱讀是教學在課外的延伸。搞好課外閱讀,關鍵在于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
1、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當今社會處于知識裂變的時期,信息含量大,變化大,絕不可能對所有篇目詳加研究。因此,要指導學生讀書先讀前言,目錄,讀報先看標題,欄目,在瀏覽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選擇圖書,尋找資料。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畫。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他們有機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真正做到讀有所得。
2、摘錄與隨感相結合。許多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往往過多注重于書中的故事情節,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博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新課標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求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完名著之后,要思收獲,談體會,發表見解和主張。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寫讀后感,我將學生的讀書筆記設計為篇目、作者介紹、文筆精華、閱讀感悟等欄目。真正讓學生讀有所得。
3、交流與討論相結合。閱讀后,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這一內容可安排在課前五分鐘活動中,或舉行課外知識競賽。這樣,學生不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推薦優秀的課外讀物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有的學生對讀物的選擇不夠,我認為向學生們提供相應的讀物就成了教師責無旁貸的事。一般的說,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閱讀能力,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和需求來選擇適當的有益的讀物。那么,我們應該選擇哪些讀物推薦給學生呢?
1、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讀物。這類讀物可以進一步充實閱讀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程度不同的遷移,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如課內學了《過秦論》就推薦課外閱讀《阿房宮賦》。課內學了《道士塔》,就推薦課外閱讀《陽關雪》。
2、中外名著。這類讀物主要指新課標推薦讀物和歷屆“茅盾文學獎”作品。讀這類書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也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報刊。如《讀者》《青年文摘》《小小說選刊》《少年文藝》《中學生閱讀》《雜文選刊》等,這些讀物中,有的接近生活,有的可以開闊視野……它們都具有時代精神,反映時代風貌。
4、科普科幻讀物。現在各類科普讀和通俗的文學向青少年兒童介紹大量新鮮的科學知識。它們可以打開青少年兒童心靈的科學之窗,激起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為他們今后的成長奠定基礎。
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自由選擇,相互推薦,豐富學生選擇優秀讀物的范圍。
五、督促學生的閱讀落實
由于學生的主動性和閱讀能力有差異,加之閱讀內容豐富,要使每個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提高語文能力,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教師除作閱讀指導外還需要加強檢查督促,使課外閱讀落實到位。
1、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與教師指定內容相結合。
為了落實課外閱讀,教師可結合閱讀習慣的培養,督促學生自己制定閱讀計劃,每天必須堅持閱讀;同時教師還應聯系教學內容,指定部分與教科書內容相關的文章,安排時間統一閱讀。以《語文讀本》為例,如延伸性的內容 ,在學完《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一課后,讓學生閱讀《永遠的校園》、《在哈佛大學的講話》,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如知識性的內容,在學習先秦歷史散文前,讓學生閱讀《先秦歷史散文》和《淺易文言文的界定》,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個初步的了解,以利于學生開始高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再比如鑒賞性的內容,學習了《荷塘月色》之后,要求學生閱讀《北海的早晨》,讓學生進行比較鑒賞,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
2、通過定期檢查讀書筆記等督促學生閱讀。
為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要定期地檢查學生讀書筆記,舉行各種形式的閱讀交流會,這一過程式同時也是為了掌握學生閱讀情況,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
實踐表明,通過上述指導,初步讓學生做到了有興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時間地去進行課外閱讀,并使學生學會了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去分析并解決在課外閱讀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語文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如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3.課外閱讀活動教案
4.雨的課外閱讀答案
5.項鏈課外閱讀答案
7.往事課外閱讀答案
8.看戲課外閱讀答案
10.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