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級《論語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鄂教版七年級《<論語>八則》

     

    二. 三維目標:

      1. 了解孔子及《論語》等有關的語文知識。

      2. 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并能聯系自己的學習實踐,獲得獨到的感受。

      3. 掌握“說”“知”“誨”“女”“為”“罔”“殆”“敏”等實詞的意義。

      4. 學習分類整理筆記的方法,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5. 背誦課文。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并能融入學習態度、方法及品德的養成之中。

     

    三.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四. 課前準備:

      1.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

      2.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五. 教學過程: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論語>八則》。

     

    (一)作者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這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還特別強調“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點。他還反對苛政,要求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要有個限度。他的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但客觀上還是有利于生產的發展。

    孔子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開創的私人學堂,弟子達三千人。各階層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學習。改變了過去教育被官府壟斷,只有貴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況。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教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經驗。注意“因材施教”,主張學習知識要“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貢獻是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其中除《樂經》失傳外,其他“五經”一直流傳到現在。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這部書是他的弟子和孔門后學輯錄的,是我國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經典。

    孔子的思想,從漢朝以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除第六則外,都屬于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么(例如“子貢問曰”);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六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字詞講解:

      1. 成語: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2. 文言虛詞

    而:順接連詞

    a. 溫故而知新            b. 敏而好學                c. 學而時習之             d. 擇其善者而從之

    轉折連詞

    a. 人不知而不慍                  b. 學而不厭                c. 思而不學則殆

      3. 實詞

    (1)古代的單音節詞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只要加一個字就行,如:

    (學、復、實)習              朋(友)            (喜)悅            (快)樂   思(考)

    學(習)            (聰)敏            敏(捷)            (教)誨            厭(倦)

    (疲)倦            (選)擇            知(道)            (愛)好

    (2)同一個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                  慍(怨恨)                 君子(正直的人,有修養的人)

    故(舊的,從前的) 善(好)            何(什么)

    (3)通假字

    “說”通“悅”(愉快)              “女”通“汝”(你)                  “識”通“志”(記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用于學習態度)

    b.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用于學習方法)

    c.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用于思想修養)

     

    (四)內容講解

    課文選自《論語》。《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這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課文所選8則,是孔子及弟子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則中還講到思想品德修養的問題。

    下面具體分析八則語錄的意思。

    第一則主要講學習的態度和方法,還講到個人修養的問題,表現了孔子對于學習實踐、學習需結友、學習與自我修養密不可分的深刻見解。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釋為“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

    第二則主要講學習方法,既闡述了新舊知識銜接遷移的觀點,又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一般都認為“溫故”和“知新”是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樣的一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第三則講學習態度問題,當然也是正確認識事物的態度--謙虛、誠懇、老實。切不可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允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第四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孔子認為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學習才能收到效果。

    “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第五則講學習態度。孔子強調要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這里是“借鑒”的意思。

    第六則也是講學習態度。這里孔子借回答子貢的問題,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學,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表現了孔子對機敏努力、勤學好問風范的推崇。

    第七則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識之”講的是學習方法,“識”,記住,強調要把學過的知識牢記在心里,不斷積累。“學而不厭”講的是學習態度,“厭”,同“饜”,滿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學無止境”的境界。“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育學生。孔子一生都是這樣做的,卻說“哪一樣我能做到呢?”顯然,這是孔子的自謙之詞。

    第八則也是講的學習態度。孔子提倡,學習別人時要有所選擇,不但能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且能剔除別人的短處,強調了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重要性。

    總之,這八則語錄,深刻地闡述了學與習、學與思、學與問、學與師、己與人的辯證關系,倡導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辭約義豐,精練傳神。

     

    (五)對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語的理解,同學們應注意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簡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種表反問的習慣句式。語氣委婉,實際上是用反問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嗎”,“豈不是……嗎”。其中“亦”字的含義較虛,一般不必譯出。

    (2)可以為師矣。

    簡析:這里的“可以”是兩個詞,“可”和“以”。可,可以,助動詞;以,介詞,后面省略賓語“之”。為,做,當。全句直譯就是“可以讓這種人做老師了”。

    (3)何有于我哉。

    簡析:這是個特殊語序的句子。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有”的賓語,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詞,對于。“于我”這個介賓短語應是動詞“有”的狀語,因為賓語“何”提到動詞謂語“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補語。“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譯是“對于我來說有什么呢”。“哪一樣我能有呢”是意譯。意譯語氣委婉些,能表達出孔子的身份。

     

    (六)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再按時去復習它,不是愉快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惱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或者啟發,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

    (3)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4)孔子說:“只讀書而不去動腦筋去思考,就會感到迷惘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感到精神疲憊而無所收獲。”

    (5)孔子說:“我見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齊’,見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內心中檢查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6)子貢(向孔子)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聰明而又愛好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感到恥辱。所以他的謚號稱為‘文’。”

    (7)孔子說:“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教導學生要熱情,這些哪一樣我能有呢?”

    (8)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學習,對于他們不好的地方,就應該注意改正。”

     

    (七)特色賞析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八則基本體現了《論語》的藝術風格:言簡而意深,循循善誘而富有哲理。雖然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兩語,但是,由于語言凝練,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語句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另一些名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又被簡化、緊縮,形成了成語、典故,如“溫故知新”“擇善而從”。字里行間,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謙和、循循善誘、為人師表的長者之風和他能謙和平易、循循善誘、充滿睿智的學者形象。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

    [基礎知識積累]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論(    )語             不亦說乎(    )               人不知而不慍(    )

    誨女知之乎(    ) 是知(    )也                            罔(    )殆(    )

    而內自省(    )也 默而識之(    )               何有于我哉(    )

     

      2. 解釋加點的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

    (2)人不知而不慍(    )(    )

    (3)溫故而知新(    )(    )

    病#?nbsp;   )(    )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

    (6)見賢思齊焉,則不賢而內自省也(    )(    )

    (7)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    )

     

      3. 下面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 誨女知之乎?

    C.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D.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E. 思而不學則殆。

     

      4. 解釋下面的一詞多義。

     

      5. 指出下面加點詞的古今異義。

        

     

    [課內閱讀整體感悟]

      6. 根據提示,用課文中的語句填空。

    (1)闡述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也是一種樂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論述“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認為應該虛心求教、博采眾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外閱讀拓展提高]

      7. 翻譯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1. 略

      2. 略(參見課文注釋)

      3. E

      4. 識“之”,代詞,代學過的知識。謂“之”,代詞,他,指孔文子。從“之”,音節助詞,無實義。知“之”,代詞,代所教給的知識或是道理。可以,以,讓。何以,憑。是以,因此。

      5. (1)古義,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人格高尚的人。

    (2)古義,好的地方。今義,善良的人。

    (3)古義,可以讓。今義,可能,能夠。

    (4)古義,滿足。今義,討厭,厭煩。

      6.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略(參見課文注釋)

     

    [鄂教版七年級《論語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七年級《論語》教案

    2.鄂教版小學科學課件

    3.論語選讀教案

    4.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5.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6.論語十二章教案

    7.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8.鄂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我的寫作夢》教案

    9.鄂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夏天和冬天》教案

    10.七年級湘教版音樂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午夜不卡Av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中国国产激情一区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