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徹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4-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寒風吹徹》教案

     

    西南位育中學高一年級組  盛媚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敘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構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御寒風吹徹的艱難

     

    三、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質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四、教學總體設想

    用問題教學法,以一個主要問題以及相關的次要問題與學生一起讀通、讀順、讀懂課文。并在此基礎上,聯系以往閱讀經驗,談本文的閱讀體會。

     

    五、教學過程。

    (一)      課文預習                          (形式:回家作業)

    1、   通讀課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詞,并為各自然段落標注序號。

    2、   再讀課文,尋找課文中標志時間的詞語,從而理順散文的行文思路和結構特點。

    3、   概括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4、   摘取課文中意味雋永的語句,從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角度進行語言的賞析和品味。

    5、   置疑(可以就課文的語言、結構、藝術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處進行提問)

     

    (二)課堂教學                            (課時:45分鐘)

    1、   課文導入:

    問題1:作者劉亮程在散文《寒風吹徹》中用怎樣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段關于“我”的人生經歷以及生活感悟?

    回答:作者以“30歲的‘我’”作為敘述的起點,在一個雪天,圍抱火爐,撫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散文以這段場景組織銜接了“十四歲的我”,“現在的我”,與“我”“隔著三十歲的人生距離”的姑媽和母親。

     

    2、   課文的解讀:

    問題2:在這樣一個雪天,“‘我’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體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風吹徹”,請默讀課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階段的“我”對于冬的描寫和思索。

    (默讀課文10分鐘)

    回答:

    a、十四歲以前的我(t4)

        “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鉆進大雪,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對于冬天充滿了興奮和好奇,有種初生牛犢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熱力。

     

    B、十四歲的我(t6)

     

    “我對寒冷的認識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  T6

     

    “牛車一走出村子,寒冷便從四面八方擁圍而來,把你從家里帶出的那點溫暖搜刮得一干二凈,讓你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T7

     

        那個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T8

     

        只是這次,是我一個人趕著牛車進沙漠。以往牛車一出村,就會聽到遠遠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車的走動聲,趕車人隱約的吆喝聲。只要緊趕一陣路,便會追上一輛、或好幾輛去拉柴的牛車,一長串,緩行在鉛灰色的冬夜里。那種夜晚天再冷也不覺得。因為寒風在吹好幾個人,同村的、鄰村的、認識和不認識的好幾架牛車在這條夜路上抵擋著寒冷。        T9

     

        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F在全部地對付我。      T10

     

    我掖著羊皮大衣,一動不動爬在牛車里,不敢大聲吆喝牛,免得讓更多的寒冷發現我。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于此后多年的愛情和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T11

     

    天亮時,牛車終于到達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我試探著用另一條腿跳下車,拄著一根柴禾棒活動了一陣,又點了一堆火烤了一會兒,勉強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塊骨頭卻生疼起來,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鉆--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      T13

    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

     

    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里,父親一見就問我:怎么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里說腿凍壞的事。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做父親的根本無暇顧及一個14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凄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

     

    初嘗了冬天的嚴寒,體味到了同樣的寒冷對于孤獨的個體具有更大的威脅。

     

    C、三十歲的我 

     

    “就像現在,我緊圍著火爐,努力想烤熱自己。我的一根骨頭,卻露在屋外的寒風中,隱隱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我再不能像撿一根牛骨頭一樣,把它撿回到火爐旁烤熱。它永遠地凍壞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著多少個季節,今夜的我,圍抱火爐,再也暖不熱那個遙遠冬天的我;那個在上學路上不慎掉進冰窟窿,渾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個跺著凍僵的雙腳,捂著耳朵在扇門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們喚回到這個溫暖的火爐旁。”

     

    經過許多個冬天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生命的冬天,無論我蜷縮在屋子里,還是遠在冬天的另一個地方,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歷的一段歲月里。冬天留給“我”的傷痛記憶是永遠不能再被溫暖的。

     

    D、與“我”“隔著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的姑媽和母親(暗示著“我”的未來)

     

    “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后整個人生。     T17 ”  

    冬天慢慢蠶食人的生命,沒有人能夠逃脫,能夠幸免。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在寒冷太巨大。  T18

    生命的旅程就像《笛夢》中的“我”一樣,沒有伴侶、沒有依靠,只能憑著自己的毅力,艱辛地走完。對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別人的溫暖只能是杯水車薪。

    就像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睓M亙在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對時間歷史的長河,人所顯現出來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獨,以及這種孤獨帶來的傷痛和荒涼。時間讓每個人逐漸進入生命的冬天,進入了最后的歲月。

     

    問題3:“我”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對于“我”的姑媽和母親,“我們”也幫不上忙嗎?

    回答:

    對于姑媽“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春天。好像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我和母親平淡地談著姑媽的死,“像在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姑媽的死讓“我”想起了爺爺奶奶:“我們在世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睉摳嗟厝リP懷長輩“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常過來和母親坐坐!睘槟赣H擋住一絲寒冷。

     

    問題4:既然可以為母親擋住一絲寒冷,是否也就意味著可以幫助母親,讓她不用一個人孤獨地過冬?

    回答:“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下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隨著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我感覺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 

    母親一個人的冬天已經到來,即使“我”意識到“每當兒女們回到家里,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里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意識到情感交融對于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但是“無能為力”。

     

    問題5:全文以“寒冷”貫穿始終,你認為這種“寒冷”在文中有哪幾層內涵?

    寒冷的內涵:

    一方面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御寒冷的摧殘;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做父親的根本無暇顧及一個14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凄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貧寒使親人間的溫情消遁于無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媽一直沒有等到母親帶來的溫暖。

     

    問題6:既然“我”意識到了情感交融對于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感覺到了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為什么我仍然無能為力?

    回答:

    這種“無能為力”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御寒冷的摧殘;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識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對冷峻、凝重而嚴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無奈。

    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拔摇敝肋@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義也許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等待盼望春天的來臨。

    (朗讀課文T29~35)

     

    3、   課文總結:

    在課文預習中,我們會發現全文的時間線索交錯跳躍、突斷組接。

    語言以干凈輕盈的短句式為主,狀寫北方冬天的日常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現了一種質樸而雋永的閱讀視覺效果。修辭手法以擬人見長,作者在視覺聽覺觸覺之間往來穿梭,成為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種方式。

    作者所選擇的敘述方式:以“現在的我”追述14歲的我,用了許多“許多年以后……”之類的預序句式,構成一種“過去將來時”的敘事時序,在生命的不同時段中不斷跳躍、閃回。用姑媽和母親的人生經歷作比照,有意識地造成敘事時間的顛倒錯亂。

     

    (三)課后作業:

    1、   思考:課文第18節中“他的寒冷太巨大”,“他”指誰?

    課文中的刪節部分:

    我曾在一個寒冷的早晨,把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讓進屋子,給他倒了一杯熱茶。那是個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帶著許多個冬天的寒冷,當他坐在我的火爐旁時,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我沒有問他的名字,在火爐的另一邊,我感到迎面逼來的一個老人的透骨寒氣。

    他一句話不說。我想他的話肯定全凍硬了,得過一陣才能化開。

     大約坐了半個時辰,他站起來,朝我點了一下頭,開門走了。我以為他暖和過來了。

     第二天下午,聽人說村西邊凍死了一個人。我跑過去,看見這個上了年紀的人躺在路邊,半邊臉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人被凍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經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只是我們看不見。一個人最后的微弱掙扎我們看不見;呼喚和呻吟我們聽不見。

      我們認為他死了。徹底地凍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點點溫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爛了幾個洞、棉花露在外面的舊棉衣?底磨得快通一邊幫已經脫落的那雙鞋?還有他的比多少個冬天加起來還要寒冷的心境……

     

    2、 重讀課文《寒風吹徹》和《笛夢》,說說你喜歡哪篇文章以及理由,并寫500字的賞析文章。

     

    3、閱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作品:《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  

    [寒風吹徹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寒風吹徹讀后感四篇

    2.春風吹小班教案

    3.小班游戲教案大風吹

    4.大班優秀語言活動《秋風吹》教案

    5.大班語言活動優秀教案《秋風吹》

    6.《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7.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8.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丁香国产精品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字幕 | 日本啪视频在线观看精品综合 |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最新先锋资源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