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9-4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23、馬說

    韓愈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然后、而、雖、之、以、食、是、見、等、安、策、臨、其。

    (2)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感受千里馬的不幸遭遇,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識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社會重視人才的優(yōu)越條件,努力學習,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重、難點:

      1、重點: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背誦課文。

      2、難點: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教師課上檢查。

      2、閱讀課文,查字典,查資料,看課文注釋翻譯全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韓愈(768-842),字退子,南陽(現(xiàn)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導語。

      本文以“千里馬”為題,通過千里馬的命運,闡述了封建社會中大量人才得不到賞識這一現(xiàn)象,表述了作者的個人見解。那么,到底怎樣將千里馬的命運與人才的命運相聯(lián)系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說》(板書)。

      3、解題。

      《馬說》是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4、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樂名陽。據(jù)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面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宵。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三、正課

      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理解全文大意。

      1、學習課文第1段。

      (1)學習課文第1段。

      (2)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字義: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yōu)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huán)境,既養(yǎng)馬的處所。

      介詞“于”,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3)學生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是一般對待,發(fā)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后面續(xù)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zhuǎn)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jīng)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指奴隸,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yǎng)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知的養(yǎng)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可見由于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2、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

      外見(   ):見同“現(xiàn)”。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因為馬才能、本領特殊,所以食量也特殊。由于沒有識馬的人,只由喂馬的將它一般地喂養(yǎng),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lián)系“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一天能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shù)量的喂養(yǎng),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fā)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yǎng)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3、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問:這里的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明確: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于變化。

      “執(zhí)策”的“策”:馬鞭子,名詞。

      “臨之”:面對著它(千里馬)。

      三個“馬”字,都是指千里馬。

      “其……其……”:道……,那……;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那是真正不識得千里馬呀!

      第一個“其”同“豈”,第二個“其”作“那”講。末一個“也”字,表感嘆語氣。

      全段綜述不識馬者的表現(xiàn),活畫出不識馬者昏庸無知而又妄言天下無馬的丑態(tài),歸結到要害是不知馬。呼應了前文,證明了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沒有伯樂。

      第3段大意:妄言無千里馬,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4)齊讀第3段。

      4、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小結

      1、文言詞語。

      (1)一詞多義。

        吃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 吃一頓    一食或盡粟一石

        通“飼”,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     執(zhí)策而臨之

        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    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

        有時     一食或盡粟一石

        才能     雖有千里之能

        能夠     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飼”,喂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才美不外見

      “邪”通“耶”語氣詞,嗎  其真無馬邪

      (3)虛詞

      之  表示定語后置   馬之千里者

      代詞 它 策之不以其道

      助詞 的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其  代詞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 它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詞 他們 其真不知馬也

      語氣詞 加強反問語氣  其真無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讀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確: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今天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3、寫作特點

      本文以物作為比喻,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到實質(zhì)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曲折,耐人尋味。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馬說(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八年級語文《馬說》經(jīng)典教案

    4.雜文馬說優(yōu)秀教案

    5.人教版高中數(shù)學必修5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7.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8.《馬說》的課件

    9.《馬說》課件

    10.人教版八年級阿長與《山海經(jīng)》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熟女国产日韩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先锋影音少妇资源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