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課題 詩詞曲五首 課型 誦讀點撥

    課時 四課時(1、2) 授課 喻安君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3.反復讀誦,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4.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情感與價值目標 5.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昔、慷慨激昂,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重點 目標2 難點 目標3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了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今天,我們學習詩詞曲五首,讓我們漫步于古詩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禮。

    二、學習點撥

    (一)學習《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見贈》

    1.齊讀古詩。

    2.老師范讀,學生注意其節奏,重音。

    3.了解本詩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6),字夢得。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曾寫《游玄都觀》詩諷刺朝中新貴。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解題。

    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種理解,現在尚無定論。我個人采用的是第二種理解!跋弦娰洝笔菍Π拙右椎脑姷幕刭浿f。

    5.再讀本詩,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置身! 劉禹錫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凄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歷中,感覺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心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懷舊……柯人! 此處作者用了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對受

    教師直接引入,開門見山。

    初讀,淺識。

    作記號。

    學生回答。

    可由學生完成,也可教師三言兩語敘述。

    教師講解。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發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沉舟……木春。” 本是劉禹錫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由于它客觀上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其意義就不僅局限于詩人的身世之感了。表達的哲理是,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的道理。“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

    “今日……精神。” 點睛之筆,“長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6.再讀(或背)全詩。

    (二)學習《赤壁》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 。字牧之 ,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 ,以氣為輔 , 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問題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赤壁》一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有何意義?

    要點提示:這兩句詩是議論赤壁大戰中孫劉聯盟戰勝了曹操。而孫劉聯軍的主帥是周瑜。周瑜戰勝曹操有各種歷史原因,而在戰術上主要是利用曹軍不習水性的弱點用火攻,而火攻的成功又得力于東風之便。這種天時的作用不可忽略,詩人就是抓住了這 現在學生中有資料的情況比較多,這部分可抽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念講解。

    注意適時板書。

    方法步驟大致同前。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點發表議論的,認為如果不是東風之助,吳國就會失敗,大喬、小喬就會成為銅雀臺中的俘虜。

    3.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4.《赤壁》一詩有什么思想意義?

    明確: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詩中對赤壁之戰周瑜的評價不高,認為他不過是僥幸取勝,大有阮籍登廣武憑吊楚漢戰場而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意味,也正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全詩寄寓古史,為唐詩中名篇。

    5.《赤壁》一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要點提示:以小見大是本詩一大特色。由一個小小的、沉沒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歷史往事,想到了漢末分裂動亂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了赤壁大戰的風云人物,可謂想像豐富,含蓄而別致。而“銅雀春深鎖二喬”尤其精妙。詩人沒有直言假使“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后吳國的破滅,而是以“二喬”的命運來暗示戰爭的結局。這種寫法很能發人深思,且既有情味,又有韻味。

    (三)學習《過零丁洋》

    ●簡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歲考中狀元,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祥興元年(1278年)冬,在廣東潮陽兵敗被俘。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終堅貞不屈,被元軍殺害。其作品有《正氣歌》、《指南錄》、《過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簡介寫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與元軍作戰于廣東潮陽一帶,不幸在五坡嶺被俘。元軍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將勸他寫信招降宋將張世杰,文天祥拒絕。經過零丁洋時,他面對浩渺滄海,感慨國家命運,于是寫下了這首詩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6.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要點提示: 

    由扶到放,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從讀進行理解。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帮L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

    4.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5.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6.“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保饔谥t《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保ㄌ评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烏江》);“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仍然抓住學生的讀,反復地讀。

    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資料部分,背誦已學的三首詩。

    板書設計 詩詞曲五首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樂天揚州     歸來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見贈》  感嘆身世--寫景--憤激    水乳交融

    (酬贈詩)        席間贈言--抒懷--昂揚    

     《赤壁》   前兩句------興感之由     非凡的史識

    (詠史詩)  后兩句------借題發揮     豪爽的胸襟

                  首聯--回顧一生

                                        深摯沉痛 

                  頷聯--國破家亡

    《過零丁洋》             追憶過去                    丹心垂史

    (述懷詩)    頸聯                        悲憤憂懼   映照千古

                             感嘆眼前

                  尾聯--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教學后記

    課題 詩詞曲五首 課型 誦讀點撥

    課時 四課時(3、4) 授課 喻安君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五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3.反復讀誦,體會五首詩的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4.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情感與價值目標 5.這五首詩,或撫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時傷懷,或思親憂國,文筆優美,文思獨特。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重點 目標2 難點 目標3

    教學準備 認真朗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山坡羊潼關懷古》。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一、背誦導入

    全班齊背已學的前三首古詩。

    二、學習《明月幾時有》

    (一)簡介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二)了解寫作背景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笨梢姡嗽~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三)品析詞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陡然發問,把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來,也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緊承這一問,又有了下一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宇宙 相當于檢查作業。

    學習“序”

    現在學生中有資料的情況比較多,這部分可抽學生回答,也可由教師講解。

    注意適時板書。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當然產生乘風歸去的念頭。上天而說“歸去”,因為作者把美好皎潔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歸去,詞人又有些猶豫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忍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下片緊承上片最后兩句的入世情懷和月色描寫,仍然寫月,寫月光的移動和月下的不眠之人!安粦泻,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問,轉入了抒發懷人之情。好像是對月有怨懟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卞撮_一筆來說,表現了詞人由心中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作達觀之想的心理變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放達寬慰之語。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四)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害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充分讓學生討論后,教師再作講解。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三、學習《山坡羊  潼關懷古》

    (一)了解作者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于散曲。他隱居濟南云莊8年期間,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

    (二)簡介潼關

    潼關在商代時隸屬定國,稱桃林;周代時為畿內地,隸虢國,稱渭 ;春秋隸晉,稱桃林塞;戰國時隸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設寧秦縣,潼關為寧秦縣轄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船司空衙門,專管黃河、渭河的水運事項及船庫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設縣,稱船司空縣,新莽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

    船司空縣,為船利縣,東漢時又復名船司空縣,屬華陰。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屬華州華山郡的定城縣,西魏時撤定城縣,改屬敷西縣,直到北周。

    隋開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縣為華陰縣,潼關屬華陰轄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華陰縣改為仙掌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為東部潼津縣,隸虢州。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縣,并入仙掌縣。公元706年復名華陰縣。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時,設潼關為守御千戶所,隸陜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設潼關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關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關縣為潼關廳,民國二個(1913年)廢廳,復潼關縣至今。

    (三)介紹“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四)對曲內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

    1.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征召任陜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2.教師范讀后,學生反復誦讀。

    3.結合課文注釋,翻譯本文。

    像是群峰眾巒在這里會合,像是大浪巨濤在這里震怒。華山在腹,黃河守門,好一條潼關路。遙望長安古西部,思緒沉郁又起伏。途經秦漢故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興起,百姓受苦;一朝敗亡,百姓還受苦。

    4.分析結構特點。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

    了解此內容是分析課文的基礎。

    以下多由教師講解,學生作好筆記。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活動形式

    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二層(四~七句):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肮訇I萬間都做了土”,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宮,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

    第三層(末四句):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明確:“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芭d”,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6.讀背全曲。

    三、課堂小結

    這一課我們學習的五首詩歌,從種類上看有--

    從題材上看有--

    從藝術手法上看--

    讓我們虔誠地接受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吧,“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們的詩情會更加勃發,精神將更加飽滿,前行的腳步將更加穩健。

    學生討論體會,抽生回答,集體訂正。

    由學生回答。及時訂正歸納,并進行思想教育。

    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資料部分。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詩詞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2.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關于唐詩五首的教學設計

    5.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7.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8.詩經采薇教案教學設計

    9.初一語文詩五首課件

    10.詠物的古詩十五首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文字幕 | 一本到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 色婷婷精品青草 | 亚洲国产每日更新 |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日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