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而活
一、導語
愛因斯坦說過:“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作為當代思想文化名人,羅素被西方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家”。今天,我們一起鑒賞羅素的著名隨筆《我為什么而活》。
二、資料助讀(見優秀教案P173)
伯特蘭羅素(1872-1970),出生于英國,他2歲喪母,4歲喪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撫養成人。他一生坎坷,但他始終堅強地生活。他后來成為一位集眾家于一身的偉人。他被稱為“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還被無數人視為是“未來時代的先知”;他還是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社會活動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在1950年他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 。
三、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作者一生有哪幾種追求?
明確:羅素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用文學的筆法,對“人為什么而活”這個永恒的命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即“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純潔”“強烈”來形容這三種感情,并伴隨著作者“動蕩不定的生涯中”,表明它們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2、這幾種追求有何內在聯系?
明確:“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愛情、知識的真正動力,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他追求愛情,是因為那里有人類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追求知識,是因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獻給人類,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個輝煌的夢;關愛人類,救民眾于水火之中。
3、作者在平淡質樸的敘述中,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文章充滿理性的力量,但字里行間包含著巨大的激情,充分顯示了思想家羅素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他對人類的關愛之情,令人感動;那洋溢在字里行間的博愛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堅定的信念、無悔的選擇更令人為之汗顏。
4、作者提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種激情中,哪一種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當你面對“你為何而生”這樣一個哲學命題時,你會產生怎樣的思考?
學生自由發言。
四、揣摩語言
1、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明確:這句話實際上告訴我們,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感情是作者在漫長一生中奮斗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
2、愛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后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詩人們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
明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有三個方面:愛情給予人類的巨大安慰和力量,愛情能使人擺脫孤寂,愛情給人類生活帶來美好體驗。
3、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
明確: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愛情和知識把羅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一方面是知識能引領他進入美好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是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貢獻給人類,可以幫助人類擺脫苦難。這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五、課堂小結
這篇隨筆短小精悍、層次分明,既充滿理性的力量,又飽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間透露出羅素作為思想家的博大情懷和崇高人格,尤其是他對人類的關愛之情,特別令人感動。
[我為什么而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