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熟讀背誦這首詩;詩歌賞析
教學重點:背誦;賞析這首詩的妙處,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件)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學者,名叫王國維,他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其中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幾句話出自北宋詞人晏殊的《蝶戀花》;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幾句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那么這三種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課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誰知道這兩個名句出自哪位詞人的筆下?
--這兩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詞人的筆下,(課件)這位詞人名叫柳永。
二、新課:
(一)題解及作者:
柳永是何許人也?(課件)
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變(不是七十二變)。因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稱柳七;又因為他曾經做過屯田令,所以人稱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詞人,也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傳很廣。著名學者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就是說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聽到柳永的聲音,可見他在當時也是詞壇大腕兒。他的詞集是《樂章集》。
在他的《樂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約詞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寫愛情,描寫離別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使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之感嘆,為之泣下,為之欷吁不已。這首千古名作就是(課件)--《雨霖鈴》。
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這首作品。
(二)朗讀:
1、范讀:
我先把這首詞給大家朗讀一遍,在我讀的時候,請大家注意朗讀的節奏。(課件)
2、齊讀:(課件)
現在讓我們來齊讀這首詞,在讀的時候,要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律,并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賞析:
關于這首詞語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大家已經在課外做過預習,這里我們就不再研究了,F在,我們來賞析這首詞的內容和寫法。
詞作分為上下兩闋,上闋寫臨別之時留戀難舍的情景,下闋寫離別之后孤獨痛苦的心情。
1、上闋:
首先我們來賞析上闋。
(1)請大家看開頭三句(課件):“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請大家看看,這三句話交代了哪些內容?(課件)
--這三個句子交代了時間、地點以及詞人所處的特定環境。(課件)
這三句描寫,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還有別的什么作用嗎?(課件)
--這幾句除了交代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氣氛,它渲染了一種凄楚悲涼的氣氛,從而為全詞奠定了一種特定的情調。(課件)[此處若學生不能回答,則啟發:我們在看一些影視作品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當好人要遭殃的時候,往往都是烏云密布,電閃雷鳴,狂風怒吼,陰雨綿綿,這樣的場景有什么作用呢?]
在這三句中,詞作開篇就以凄婉之筆通過環境描寫渲染了一種令人心碎的悲涼氣氛。在一個清秋的傍晚,大雨剛剛停歇,烏云依然密布,寒蟬凄涼的鳴叫此起彼伏,面對著長亭古道,一對傾心相愛的人就要分手了!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是多么令人傷感的場面。
在這三句中,詞人所選擇的(課件)寒蟬、長亭、驟雨初歇等都是最能表現他當時心情的事物。
首先我們來看“寒蟬”,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寫到“蟬”的時候,往往都是和“憂愁悲苦”聯系在一起的。(課件)比如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中說:“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彼未~人晏幾道在《采桑子》中說:“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碧拼拿虾迫辉凇肚刂屑倪h上人》中也寫道:“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這些詩句都是借“蟬鳴”來抒發悲苦憂愁的思想感情的(課件)。因為蟬的鳴叫,嘔啞嘲哳難為聽,而秋蟬的鳴叫就更加凄涼,這里再加上一個“寒”字,就愈發使人感到特別的悲苦,因而“寒蟬凄切”四字在詞作之首就為全篇奠定了一種令人心碎情感基調。
再看長亭,詞中的長亭是古代的人們送別的場所,許多文人學士在寫離別時經常要寫到長亭。(課件)北宋詞人晏殊在《踏莎行》中說:“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 北宋詞人林逋在《點降唇》中也說:“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边@些詩句都將離別與長亭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長亭是送別的場所,所以它也就成了離愁別緒的象征。面對著長亭古道,曾有多少情人在此灑淚惜別,曾有多少佳侶從此各奔他鄉?作者面對此亭,睹物傷心,觸景生情,怎能不感慨萬端!更何況眼下是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云低風冷。在這樣一種令人凄神寒骨的環境中,又怎能不讓人黯然銷魂!
詞作開頭這三個句子字字寫景,而字字傳情,景物特征與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謂字字情,聲聲淚,令人頓生許多愁啊。
(2)接下來是(課件)“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在那樣一種令人銷魂蝕骨的環境中,城門外,帳篷中,一對情侶設宴餞行。正在難舍難分之際,縱然有山珍海味,美饌佳肴,也必然是食之無味;而船家又看不出個眉眼高低,竟然在這樣的時刻催促登程!詞人不想走不愿走卻又不得不走,這真是令人柔腸寸斷,肝膽俱焚!
請大家品味一下,看看在這兩句中哪些詞語最能表現詞人當時那種痛苦、無奈、戀戀不舍的心情?(課件)
--如果仔細品味,我們就會發現,詞中的“無緒”和“催發”是最能表現詞人那種痛苦、無奈、戀戀不舍的心情的,(課件)其中“無緒”一詞飽含著別離的苦澀,而“催發”二字浸透了留戀的深情。
(3)接下來,詞人用細節描寫推出了一個特寫鏡頭:(課件)“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在這個特寫鏡頭中,詞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淚的眼(課件)。在這個畫面中,兩雙無力而有意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離別在即,痛苦萬分,即使有萬語千言,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訴,只好我望著你,你望著我,淚眼相對,無語凝視。“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啊。這兩句詞以白描手法,寥寥數語便把情人間那種纏綿眷戀之情,無可奈何之意維妙維肖地表達出來了。
柳永是描寫離別之情的高手,他特別擅長通過這種看似簡單平凡的詞句來傳達真摯感人的情懷。讓我們來看他的另一首描寫離愁別緒的作品--《鵲橋仙》:(課件)
屆征途,攜書劍,迢迢匹馬東去。慘離懷,嗟少年,易分難聚。佳人方恁繾綣,便忍分鴛侶。當媚景,算密意幽歡,盡成輕負。
次際寸腸萬緒,慘愁顏,斷魂無語。和淚眼,片時幾番回顧。傷心脈脈誰訴?但黯然凝佇。暮煙寒雨,望秦樓何處?
請大家注意這首詞的下闋,(課件)這里的描寫,和《雨霖鈴》中的描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4)接下來的詞句是上闋的結句,(課件)“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句再次描寫景物,這里的景物描寫與開頭三句不同。開頭三句寫的是眼前的景物,而這三句寫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詞人這里描寫想象中的景物,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課件)請用幾個形容詞加以概括。
--詞人此時的心情是惆悵、凄苦、悲涼的。
在他將要踏上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課件)這些景物在南方本來是很平常的,可是這些平常的景物在注入了詞人的深沉的情感之后就變得不再平常了。那浩渺的煙波,令人惆悵;那沉沉的暮靄,使人憂傷;那空闊的楚天,更讓人感覺到前途是多么渺茫。這樣,這些景物描寫就有力地烘托出詞人前途的黯淡無光,同時也暗示出情侶的分別將是久遠而漫長。這里的一個“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它實際上是詞人內心深處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緒的形象化顯現。這里的一個“闊”字,既寫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寫出了詞人內心的空落與惆悵。毛澤東也曾經描寫過楚地的天空,他在《水調歌頭游泳》中這樣寫道(課件):“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課件)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蓖瑯邮菍懗靥炜眨勒f“楚天闊”,毛澤東說“楚天舒”,景物雖然相似,境界卻迥然不同:一個是那么明朗,闊大,令人心情舒暢,一個卻是這么壓抑,迷惘,令人倍感失落。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人的心境不同。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以上是詞作的上闋,重在寫離別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下闋:
接下來我們賞析下闋。
(1)(課件)“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了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課件)
--傷離別。(課件)
詞作下闋一落筆就點明了全詞的主題是“傷離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會因為離別而感覺到悲傷。(課件)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別賦》上說:“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彼未那赜^在《調笑令》中說:“始信別離情最苦,蘭舟欲解春江暮。”這些詩句都在表達類似的感受:人生當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離和死別。(課件)離別本來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傷難過的事,更何況正處在冷落的清秋節呢!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系在一起。(課件)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倍苎┣墼凇肚锎帮L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边@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課件)離別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氣是特別凄涼的,而在這首《雨霖鈴》中,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別凄涼,這就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啊。
(2)接下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課件)“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兩句之所以成為名句,就在于它沒有一個字寫情,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耳畔清風,天邊殘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課件)在上闋,詞人已經寫到“都門帳飲無緒”,既然是沒有情緒,為什么還要喝呢?無非是借酒澆愁而已。詞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卻不料“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發空茫茫愁緒更濃,這怎不令人潸然淚下呢?
第二句中的“楊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課件)古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楊柳,并經常用折柳表示送別之情,為什么呢?因為“柳”與“留”讀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戀”之意。你要出門了,要到遙遠的地方去,我來為你送別,我不送你金銀,也不送你珠寶,我就折一條青青楊柳枝送給你,表示我希望你能留下來。所以(課件)唐代李白在《勞勞亭》中說“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北宋賀鑄在《更漏子》中說:“上東門,門外柳,贈別每煩纖手。一葉落,幾番秋,江南獨倚樓!倍鸁o名氏的《水仙子》中則說:“常記得離筵飲泣餞行時,折盡青青楊柳枝! (課件)把楊柳枝都給折光了,可見留戀之情是多么深厚。這些都是借楊柳抒離情的例子。正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
詞中的“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課件)秋日的風是涼的,秋天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殘月就顯得特別凄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凄清冷落之感。這樣,作者就通過寫景,很有韻味地點染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
在這短短的兩句詞里,作者集中寫了這么多最能觸動離愁的物象,又寫得那么鮮明那么生動。這,正是它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現在我們來看最后幾句(課件)“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是作者設想的別后孤苦無聊的生活情景。
請問詞人這里為什么說“虛設”?(課件)
--因為沒有人陪伴,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請大家注意,詞人在這里只寫到良辰好景,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為什么呢?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里,詞人想到,從此離去,將要一年之久,一年啊,365個日日夜夜,8760小時,31536000秒,在這么漫長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沒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虛設。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嘆,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作者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三、小結:
從整體上看,(課件)這首千古名詞,通篇圍繞“傷離別”三字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畫心理。全詞情景交融,詞韻諧婉,情深意摯,凄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不愧為宋代詞壇上的一件精品,對這件精品的賞析,至此結束。
四、欣賞:
下面讓我們再來欣賞一遍這首千古名作。(課件)
五、作業:
我們今天的作業是:(課件)比較閱讀柳永的《鳳棲梧》和蘇軾的《江城子》。這兩首詞我們已經印發給大家了,請大家在閱讀時注意體會柳永的婉約詞和蘇軾的豪放詞在風格上的區別。在這里,我先給大家朗讀一遍。
六、下課。
[雨霖鈴(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雨霖鈴教案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