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的:

    1. 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 理解文言實詞:知、成、恥、資、服“等的含義;

    3. 了解幾個通假字:帥、政、取、有。

    4. 認真誦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勾踐在逆境之中不氣餒、不沉淪,刻苦自勵戰勝困難的精神與其奮斗成功的具體緣由,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1)積累本課要求掌握的重點實詞與虛詞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的奮斗精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的 最后兩段。

    知識導航

    文中特殊句式歸類

    (1)判斷句 

     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詞于)

    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昔者之戰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寡人請更(對待吳國的態度)(省略動詞賓語)

    (勾踐)無不甫(之)也(省略主語與賓語)

    省量詞,例:女子十七(歲)不嫁,丈夫二十(歲)不取

    一(條)犬,一(頭)豚

    (3)倒裝句

    A介賓短語后置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乃號令于三軍

       又有美于此者將獻之

    B.賓語前置

       何后之有?

    本課虛詞用法歸類

    1、之

    代詞,他,它。例:吾與之共越國之政。:三江環之。

    助詞,的。例:茍得聞子大夫之言   此則寡人之罪也

    助詞,取消主謂間的獨立性,不譯。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歸也。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例:何后之有?

    2、其

    代詞,他的,他們的。例:執其手而與之謀。

    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

    代詞,他。例: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代詞,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副詞,同“豈”,難道。例: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3 、于

    介詞:在。例: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  遂使之行成于吳。

    “于是”屬介賓短語作補語,“在這種局面”

    4、以

    連詞,而,表目的,可譯為“以致”、“導致”、“用來”。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5、而

    連詞,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例:執其手而與之謀。

    連詞,表轉折,可譯為“卻”、“但是”

    例: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

    6、已

    助詞,同“矣‘,了。例:雖悔之,亦無及已。

    副詞,已經,例:今已服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解題;簡介《國語》思想內容、文學價值與本文相關時代背景;把握全文內容要點;講讀第一部分。

    一、導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二、題解:

    《勾踐滅吳》節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并最終戰而勝之的故事。

    1、關于《國語》

    《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相傳它和《左傳》一樣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國語》有一個成書過程,最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最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它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記敘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國內政、外交等事件。全書似乎是編輯各國舊存的史料,采擇有多少,以《周語》的記載最詳備,其余各國所記都是側重在某幾個人物和事件上。《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鑒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比較接近《左傳》,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韋昭《國語解敘》、劉熙《釋名》)之稱!秶Z》的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實錄,寓褒貶”的傳統,也能運用形象思維來寫史,具有較強的史學和文學價值。言談為事實而發,事實又作為言談的驗證。它著重記述“邦國成敗,嘉言善語”,故名為《國語》。它敘事比較完整,著力于通過對話,驗證于行動,虛實相生,詳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思想。

    關于本文時代背景

    吳越是春秋后期興起地兩個大國,兩國經常攻戰不休。公元前496年,吳攻打越,戰于木雋李(今浙江嘉興),吳師戰敗,吳王闔閭受傷死去。兒子即位。公元前494年為父報仇,敗越于春椒(今江蘇蘇州),又乘勝攻入越都。越王勾踐即位三年后討伐吳國,在五湖(今太湖)大敗。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并使人向吳王求和。勾踐在吳國臥薪嘗膽三年,回國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訓”,一方面為保命存國,施行緩兵之計,忍辱含垢圖生存,一方面引誘吳王肆無忌憚地膨脹稱霸諸侯的野心。吳先后征服中原的魯、邾等國,壓服齊、晉,奪得霸主之位。《左傳》說夫差“吳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說吳王不恤民力,“視民如仇”,窮兵黷武,凋敝不堪。事實如此,吳王沉湎聲色,擾亂農工,違背時令,相信讒言,喜歡倡優,疏遠了拾遺補闕、勸善規過的大臣,所以通達賢人隱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圍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茍且偷安。勾踐、魯哀公十六年攻打吳,魯哀公二十年保衛了吳,在軍營中過了三年之后,終于在魯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滅吳。

    三、朗讀課文,正音釋詞。

    (一)正音:會稽(kuàijī) 浠(chī)夏天穿的一種細葛布。 句(gōu)無 鄞(yín)地名,在今浙江寧波。疾疹(chèn)患病的人。無不脯(bǔ)也 

    (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四、誦讀課文,思考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試簡要概括其內容。

    五、講讀第一部分

    (一)自譯此部分,試解答下列字句

    1.越王勾踐棲于會稽山之上。

    2。乃號令三軍

    3。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4。賈人夏則資皮,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5。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6。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 

    7。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8。遂使之行成于吳

    (二)討論:

    越王勾踐為什么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文種對勾踐提出了怎樣的批評?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批評的?

    課后小結與反思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

    補充練習

    【基礎知識訓練】

    下面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無乃后乎:沒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達成協議以后離開。

    C.納宦其子:由公家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

    D.廟禮之: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

    下面帶點詞的用法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

    A.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

    B.然謀臣與爪牙之士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  勾踐既呼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3、下列句中沒有通家字的一項是(   )

    A.雖悔之,亦無及已

    B.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C.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D.令仕者無取老婦。

    E.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4、下列括號里補出的詞語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勾踐)遂使行成于吳。

    B.(吳)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

    C.(勾踐)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5、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

    A。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  山窮水復疑無路, 

    B。果行,國人皆勸        勸君更盡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吳  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師。

    D。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

    6、下列各句中對“知”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與知恥?(感到)

    C。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了解)

    D。孰為汝多知乎?  (通“智”)

    7、下面對于課文的意思概括不朱雀的一項是(   )

    A.勾踐被吳國的軍隊打得退到會稽山時,虛心聽取大夫文種的意見,并派他去吳國講和。

    B.伍子胥進諫吳王夫差,不可與越國講和,太宰授首越國的美女,勸夫差與越國講和。

    C.勾踐決心更改治國之政,一面討好麻痹吳國,一面鼓勵百姓休養生息,重視賢人,終于做到國富民強。

    D.國家父兄認為越國十幾年的克制已經夠了,要求對吳國報仇,勾踐馬上答應了他們。

    【延伸閱讀訓練】

    甲、《左傳》(選)

    吳王夫差敗越與夫椒,報木雋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喜否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粲羞^澆殺斟灌以伐斟郇,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忌(原字為“其”字頭,“心”字底)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壹(澆的弟弟),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于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勾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讎。于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讎,后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讎,以是求泊,必不行矣!

        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思考題

    1.從《勾踐滅吳》中找出與本文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2、與《勾踐滅吳》相比,伍員還提出哪些包括與越議和的道理?

    請結合課文與本文,根據顯示,談談你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看法。

    乙、《史記》(選)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月:“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于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思考題:

    從《勾踐滅吳》一文中找出與本段畫線句意思相近的句子。

    請根據范蠡的對答,分析該任務的形象。

    請談一談你對勾踐“臥薪嘗膽”的認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講讀第二、三部分;概括評析人物形象;歸納全文中心與寫作特點;拓展閱讀。

    一、講評練習

    二、講讀第二部分

    (一)疑難字詞句疏通

    勾踐說于國人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改變治國政策)【省略句】。

    吊憂者

    去民之所惡

    然后卑事夫差

    宦士三百人于(到)吳

    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

    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 

    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

    (二)討論:

    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從文中找出能表現勾踐臥薪嘗膽的句子。

    勾踐為了增強國力,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三、講讀第三部分

    (一)疑難字詞句疏通

    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

    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

    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

    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與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

    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

    (二)討論:越國伐吳時,國人為什么“皆勸”?越國終能滅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越國滅吳經過了哪幾次戰爭?

     

    四、總結全文

    (一)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從越王勾踐戰敗媾和,臥薪嘗膽,最終滅亡吳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分析本文詳略取舍上的特點。(提示:文章標題為“勾踐滅吳”,那么,全文的重點是否在于“滅吳”之戰?)

    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二)拓展閱讀:換一種眼光解讀《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中的軍事家們是如何運用三十六計的?

    1、美人計 如第三自然段:越人飾 美女八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效果:締結和約,吳國撤軍。

    美人計講解:

    原文: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緯4。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分析:美人計為敗戰之計,是形勢不利于我方時采用的一種謀略。越王勾踐在戰敗面臨亡國之危的形勢下,以美女八個賄賂吳王夫差的親信否喜,是符合形勢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時被送給了吳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獲得喘息之機。

    2、苦肉計 如第四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效果:騙取了夫差的信任。

    苦肉計講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意蒙之吉,順以饌也。

    分析:以勾踐越王之尊,而行為夫差牽馬之實,其目的就是要吳王夫差放松對勾踐的警惕。很顯然,勾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據史料記載,勾踐在吳王夫差得病時,曾親口品嘗夫差的糞便以了解病情,騙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踐便得以釋放,回到越國。

       歷史上應用苦肉計的著名戰例有要離斷臂刺慶忌、周瑜打黃蓋等。

    暗渡陳倉之計  如第3~5自然段:越王勾踐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國內體恤民情,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終于具備了與吳國抗衡的實力。

    分析:此計原文為: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饌。《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嗽拢瑵h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修棧道是形式,渡陳倉是目的,示敵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實是本計  的要旨。越王勾踐卑事夫差,即要表明無東山再起之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才識是他的真正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盟軍制造了大量要在加來海峽登陸的假象,以吸引德軍的注意力,把德軍大量兵力牽制在挪威,為諾曼底登陸創造了重要條件,一舉改變了歐洲戰局。

    小結:從本文可見,三十六計之間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運用計謀的關鍵是冷靜客觀地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創造制勝條件

    課后小結與反思

     

    [勾踐滅吳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激情小视频在线看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2020 | 一本一道DVD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日韩激情视频激情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