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11-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潼關中學朱彩虹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從事物發生,問題產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舉,孔孟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F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比較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異,又用局勢的變化說明差異的根源,說明同一學派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變化,研究孔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才能得到透徹的理解。

    課文從三個方面說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

    第一,在態度方面。孔子“輕松愉快”“坦蕩”“悠閑”。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孔子令門人言志,最贊許主張閑雅的曾皙,二是孔子對于衣食都很講究。孟子則是“凡事緊張”。作者引了孟子的三句話,說明孟子深為民不聊生的危局而憂心忡忡。

    第二,在性善、性惡論方面?鬃诱J為性惡來自先天。作者透視孔子論仁的言論,證明這一點。孟子則主張性善論,作者反復引用了孟子性善論的言論。

    第三,在“禮”方面?鬃臃浅V匾暋岸Y”,作者一連舉出四個例子。孟子對“禮”則不大重視,作者一連舉出五個例子。

    作者認為,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從孔子到孟子,中國的局勢起了很大的變化。

    孔子處在春秋末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雖然已經不能維持,但是還沒有完全敗壞,“禮”對于各國之間的征伐還有一定的約束力,戰事還未波及全民,戰事的方式還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動蕩。因此,孔子認為東周那樣的社會秩序仍可恢復,提倡克己復禮,提倡正名,提倡復古。

    孟子處在戰國前中期,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期大廝殺,戰爭已有相當的規模,戰事已經相當殘酷,社會已是全面動亂。

    因此,孟子認為,出路在于改弦更張。孟子的種種主張是突破“禮”的約束的。作者分析了孟子之所以對中國思想史有無可估量的影響的種種原因,指出研究孟子要考究其歷史背景,才能理解孟子的觀點?酌系牟町,折射了春秋戰國間劇烈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如此早熟,在世界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作者認為,要解釋這種現象,應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特點

    (二)、亮點探究 

    1.“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孔子”與“蘇格拉底”、“孟子”與“柏拉圖”分別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來說明什么道理? 

    探究學習: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都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蘇格拉底思想的傳承者?鬃雍吞K格拉底分別對東西方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兩位先知都通過言論而不是親手寫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種學說,都強調以德治國,并率領門徒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作者以此來說明孟子與孔子的傳承關系及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現了孟子怎樣的感情和思想? 

    探究學習:“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 

    鄒穆公問孟子:“這次和魯國的沖突,我的官吏犧牲了33個,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效死的。殺他們罷,人太多;不殺罷,又太可恨,怎么辦好呢?”孟子答道:“當災荒年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荒野之中,年輕力壯的便四處逃荒,而您的庫房里卻裝滿了財寶,官吏們也不把這種嚴重情況報告給您,他們不關心人民疾苦,現在老百姓可得到報復的機會了!” 

    這段話,一方面表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認為為政需以身作則,要愛護人民,民貴君輕;另一方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對統治者毫不客氣地指責,毫無隱諱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鋒芒畢露,具有鮮明的革命精神。 

    3.孔子說,他一生學習,到70歲才能“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表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探究學習:《論語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15歲有志于學業,30歲說話做事

    能夠合于禮,40歲(明白了世上的各種事理)能夠不迷惑了,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一聽到別人說的話,便能了解其主旨,70歲便隨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會超過規矩。由孔子的這番話,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 

    4.文章第4段對比了孔孟對“禮”的態度、行為,體現了他們的思想,同時也表現了兩人的不同個性。有什么不同? 

    探究學習:孔子的行為,體現了他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了禮,他可以委曲求全。而孟子不受“禮”的束縛,率性而為。 

    5.“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相對于戰國的暴亂而言,還相當寧靜!睆奈闹械姆治鰜砜矗敃r社會“閑雅”“寧靜”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學習:(1)當時,一切都接受“禮”的約束的原則雖已不再適用,但諸侯間交往還貫以“道德”的名義。(2)當時的作戰形式--車戰,布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有公認的原則,仍離不開禮的約束。(3)當時的作戰形式決定了交戰時間短,參戰人數少的現實,戰事沒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會的全面性動蕩。

    四.難句理解:

    1.說“孟子凡事緊張”,“緊張”一詞含義是什么?

    從作者的引文中可以探得所謂“緊張”的含義!吧趹n患,死于安樂”,這話充滿憂患意識,孟子意識到當時各諸侯國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局面,他的“緊張”,是因局勢的緊張而緊張,憂患意識是緊張情緒的一種。孟子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為貧富對立如此尖銳而痛心疾首,為民不聊生、流離失所而痛心疾首,這種心情也是一種緊張情緒。由此可見,所謂“緊張”,是為尖銳的社會矛盾、兇

    險的前途而焦慮、憂心、痛心這樣的情緒。

    2.“雖為圣賢,仍要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從這個話里怎么見出“性惡來自先天”?

    經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認為人的修養是用理智不斷克服性惡的過程,也就是認為惡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針對這些條件,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表因果關系,用“針對”一詞是否恰當?

    這一句是表達因果關系的,用“針對”表原因很不恰當。再則,用“這些條件”概括上一段內容也不恰當。這一句不妨說“因此,孔子對當時的情形,還沒有完全失望”。

    4.“他的閑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一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當時社會還相當寧靜,整個社會心態都比較閑雅,孔子的閑雅代表了普遍的社會心態。

    5.為什么說“全民為什伍”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這里所說的“什伍”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相聯相保。“什伍”又是古代軍事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所以說是以一種軍事組織的原則加之全民。

    6.為什么說孟子的性善論帶著一種強迫性的推論?

    這句話下面就解釋為什么說是“強迫性的推論”:“因人既然生性為善,那么強迫人們保持這種天性也不算過分了!庇尚陨普撨@個前提推論到對人的道德要求,不過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復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為喪失本性,所以帶有強迫性。例如《魚我所欲也》把不辨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的行為,斥之為“失其本心”,認為“義”的觀念,“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認為舍生取義,不過是保持本心而已,這種推論

    就帶有強迫性。

    7.何謂“低水準平等思想”?

    低水準是指生活水平低。如“樂歲終身飽”,但求吃飽肚子而已,這個生活水平是很低的。

    8.“可是今日我們讀《孟子》和《四書》全部,卻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一定也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有時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說的一樣,‘盡信書不如無書’!暴ぉぴ鯓永斫膺@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孟子》和《四書》全部都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話都適用于任何歷史條件。政治哲學,是研究政治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的概念體系,包括《孟子》在內的《四書》含有政治哲學的成分,但是不能一體視之為政治哲學。如果不考究其歷史背景

    一概奉為經典,是要犯錯誤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9.作者的論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處?還有什么欠缺?

    比較的方法對我們很有啟發。不同學派的比較研究,是人們普遍注意的,作者還能注意到同一學派不同時期代表人物的比較研究,從中看出一個學派是怎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這給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研究一個思想家,要加以歷史的考察,從中了解其所以然,究其精神實質。再則,思想理論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這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背景研究的方法對我們也有啟發。了解孔子和孟子所處的社會情況,就能理解孔子為什么那么閑雅,為什么那么重視“禮”,還提倡“克己復禮”,也能理解孟子為什么那么“緊張”,為什么主張“性

    善論”,為什么不拘于“禮”,而要改弦更張。

    意識形態應該用經濟基礎及其政治上層建筑去解釋。作者是用政治上層建筑去解釋思想上層建筑,如果再追問幾個為什么,就覺得作者的論述還不透徹。例如,從孔子到孟子的二百年間,“禮”的約束力為什么從有到無呢?為什么戰爭方式大大升級了呢?要解釋得更透徹些才好。

     

    [人教版高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

    4.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7.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8.人教版《觀潮》教案

    9.人教版《雪孩子》教案

    10.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一级Av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小草久久99 | 日韩亚洲欧美一二三区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玖玖在线播放玖玖九九 |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