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課標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科普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味,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橋之美》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在學習科普說明文《中國石拱橋》的基礎上,了解科學小品文的特點,進一步明確科普說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文,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文章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學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時,也獲得一些美學常識。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特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眼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并在日常生活中煥發出新的靈性和頑強的生命力。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
當今初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們在接收時,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體味不深。加之,本文涉及到一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八年級的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時要加以引導和解釋。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把握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哪里。
3、分清科普說明文和科學小品文的區別。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2、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品味本文優美而富有意蘊的語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2、指引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中形象優美的語句。
教學難點: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教學關鍵點:橋之美“美”在何處。
(六)課時安排。
本文為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完成。
促進發展說教法
因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1、比較閱讀法。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相比較,從作者身份的不同,寫作角度不同等方面,讓學生區別科普說明文與小品文的不同。
2、語境解讀法。
讓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復誦讀,整體把握,讓學生既欣賞到橋的美,又欣賞到語言的美。
3、分組討論法。
提高能力說學法
1、聯系: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3、討論:互相合作、交流。
優化組合說流程
一、導入橋“美”
1、用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創設情景,渲染氣氛。
2、師問:看了圖片后,給人產生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
師引入: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橋之美》,去聽聽畫家吳冠中先生是怎樣告訴大家這個答案的。
二、感知橋“美”
1、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出示默讀要求和思考內容:
默讀要求:
(1)集中注意力默讀,盡量做到不指讀,不回讀,不發出聲音來讀。
(2)對默讀的內容要進行最大限度的記憶。
(3)學會在關鍵的地方作記號。
思考內容:
(1)作者眼中的橋美在何處?
(2)為了說明橋的美,作者主要舉了哪幾個例子?
三、賞析橋“美”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自由朗讀。
2、用優美的語言與同桌互相描繪一下自己選擇的這一幅畫面。
3、全班交流。
四、探究橋“美”
1、從文中找到自己認為對橋的描寫優美的語句,小組內誦讀交流,并理解其蘊含的情味。
2、全班交流,并且選擇好的段落或句子全班朗讀。
2、歸納一下,從文中可以得到怎樣的審美原則。
五、整合橋“美”
1、文章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學了課文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2、與《中國石拱橋》相比,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區別?
3、讓學生欣賞《江雪》的flash動畫,用所學的審美原則談談畫中的意境美。
4、課外練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寫自己所見過的最美的橋。
六、總結橋“美”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去領略了橋的風采。我們學了文章,學習了一種新的審美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其實,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鑒賞這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吧!
學生齊讀:用心感受,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是美!結束教學。
展開想像說板書
12、橋之美
吳冠中
橋
之
美
[《橋之美》說課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關于橋之美教案
4.橋之美的優秀教案
6.關于橋之美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