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和智慧(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問和智慧

    江蘇省東海縣馬陵山中學    傅玉玲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識記有關字詞

    (2)什么是“學問”和什么是“智慧”,弄清它們的區別與聯系,初步分析作者所論述的學習觀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達到有條理地說理和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閱讀、討論和交流的方式來理清文章的思路,探討說理的層次。

    (2)分組討論“我們不但需要學習,而且需要智慧”這一觀點與現代的教育觀念是否一致;之后師生交流來明確觀點,統一思想認識;最后開展男女辯論加以拓展。

    3、情感態度和價值

    作者強調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不能死讀書、讀死書,快快樂樂讀書效果好。

    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

    (1)指出課文的論證方法,并說說其好處。

    (2)學習本文表述作者觀點的方法,訓練說理的條理性。

    2、難點

    在明確學問和智慧的區別與聯系的同時,弄清課文的中心論點。

    課時安排

    3課時

    以下是第一課時的教與學的互動設計

    一、設疑入境,引入課文

    同學們,《現代漢語詞典》對“智慧”一詞是怎么解釋的?(學生查詞典)(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諸葛亮的智慧來自哪里?(書本)母狼在遇到獵手追擊的時候,它是怎樣與獵人斗的?(爬坡延時)智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只要你有廣闊的胸懷、淵博的知識、精明的頭腦、機智的反映、敏捷的行動、幽默的語言……智慧無處不在。不過,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學問和智慧》一文(教師板書)

    二、初讀課文,檢查字詞,完成目標(1)

    1、給帶點的字注音。(投影)

    陶冶(   )     創獲(   )     燭照(   )    笨伯(   )                 

     譬如(   )     犀銳(   )     斧鑿(   )    晦塞(   ) 

     探驪得珠(   ) 鞭辟入里(   ) 寸積銖累(   )  讀書得間(   )

    2、回答下列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結合注釋并放在語境理解)

    燭照       晦塞       笨伯       晦塞       犀銳 

     探驪得珠     鞭辟入里        讀書得間          寸積銖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速讀,思考問題

    (1)文章中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如何劃分課文的結構層次?

    2、分小組討論

    3、師生互動交流

    (1)中心論點(在文末):“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結構層次

    全文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2):論述了學問和智慧的區別。

    這兩段的大意是:第一段論述什么是學問,什么是智慧;第二段論述有學問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學問。

    第二部分(3-6):論述了學問和智慧的聯系。

    這四段的大意是:第三段論述學問不能離開智慧;第四段論述世間不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乏智慧的書;第五段論述智慧也離不開學問;第六段論述學問和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關系。

    四、點讀課文,思考問題

    1、作者是怎樣詮釋學問和智慧的內涵的?

    (1)學生點讀相關章節

    (2)師生互動交流明確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揭示兩者的區別:“學問的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學問好比是鐵……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智慧是煉鋼的電火……它可以燭照人生的前途”。

    2、 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嗎?

    提問后教師小結:“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工具;而“智慧”是發現,是創造,智慧的主體是人的思想。學問是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的知識,智慧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

    3、 體會下列語句的含義

    “智慧是一種透視,一種反想,是一種遠瞻;它是人生含蘊的一種放射性;它是從人生深處發出來的……”

     [教師點撥]“透視”在這里的意思是對事物的深刻的認識;“反想”是指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品味;“遠瞻”則是指對事物的發展的預見。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閱讀文章的第一節,思考問題

    (1)第一節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考慮文章這樣寫的好處。

    (3)思考毛澤東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一文的開頭是否與本文相似。

    [小組討論]

    [交流明確]

    (1)比喻的修辭手法。

    (2)議論文中運用貼切的比喻,其主要目的是使得論證更形象,使我們對學問和智慧的內涵了解得更加清楚。也可以借此初步感知學問和智慧的不同。

    (3)《批評與自我批評》一文的開頭與本文相同,開頭都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這也是議論文常用的方法之一。

    2、比較閱讀,思考問題

    用投影出示詞典中對“學問”、“智慧”的解說,請同學們比較與課文表達的異同。并說說你更喜歡哪一種。

    [投影顯示]

    學問:系統的知識。

    智慧:A、從實踐中得來的聰明才干。B、同“智力”(指人認識事物和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文章開頭如果換成詞典中的解釋好不好?如果讓你寫作文,你會怎樣開頭?

    [教師提示]課文中為了把學問和智慧這種抽象的概念說明白,作者采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如果換成詞典中的解釋,雖然更科學、更嚴密,但是可讀性不強。(言之有理就行)

    3、進一步討論

    如果有人說:“有知識的人就一定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你贊同他的說法嗎?

    [教師提示]首先斷定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其次從課文中找這類詞語。第三就是舉一些例子。

    4、 結合文章內容進一步思考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你認為怎樣才算是智慧的?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怎樣做才能使我們成為有智慧的人呢?

    [教師提示]應該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深入探究,變書本知識為自己的知識。

    六、 課內小結

    作者采取比喻引入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把有智慧的書與無智慧的書進行對比;把有智慧的人與無智慧的書呆子進行對比,分析論證了學問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關系。

    七、 布置作業

    另附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西進賢縣。作品有《新人生觀》、《新民族觀》。

    羅家倫的“清華情結”

    1928年9月18日,羅家倫就任清華大學首任校長,發表了題為“學術獨立與新清華”的就職演說。他對清華的設計是,“我們的發展,應該以文理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長其他的部門。”……

                                               2017-04-06

     

    [學問和智慧(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學問與智慧的閱讀答案

    2.學問與智慧閱讀答案

    3.《學問與智慧》閱讀答案

    4.《懷疑與學問》教案

    5.懶惰的智慧的教案

    6.懶惰的智慧教案

    7.《懶惰的智慧》教案

    8.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9.《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10.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午夜AV不卡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 | 青青青国产免费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亚洲第一网站在线播放 |